中医的五行学说相信大家都很了解了,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所组成,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这五种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中医学把五行学说应用于医学领域,以系统结构观点来观察人体,阐述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五材之中,木、土、金、水的运行各产生一气,分别为:风、湿、燥、寒。而火的运行却分为两部分,上部称为“君火”,下部称为“相火”。
君相二火最早见于《素问·天元纪大论》:“君火以明,相火以位。”君火相对容易理解,心为人体之君,君火即心火。“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而相火多数人理解不了,它被称为水中之火,水本来是克火的,水中怎么可能有火呢?火是什么呢?答案就是能量!可能量分为很多种,君火是能量,相火也是能量,只是不同来源罢了。
君火,指心火。因心是所谓“君主之官”,故名。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二火相互配合,以温养脏腑,推动功能活动。一般认为命门,肝胆,三焦均内有相火,而相火的根源主要发自命门。
君火以明于上,相火以位于下。各当其位,各安其宅,升降出入,中气斡旋,则气立如故,神机不息。若两火相遇,则成炎上之势。西医所谓之炎症并发,中医所谓之火病齐作。君相不安,将军愤怒,风起云涌,水冰地坼,天下大乱矣!
相火当位,则为动力之源。相火离位,则成燔灼之势。当安其宅,以复其位。不可折之,不可灭之。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枢机动转,则其归路通矣。相火归位,燔灼自息。
百火在心,心,其君主也;相火在肾,肾,其根本也。然二火相因,无声不应。故心宜静,不静则火由欲动而自心挑肾。先心后肾者,以阳烁阴,出乎勉强,勉强则气降而丹田失守,已失元阳之大本。肾宜足,肾足则阳从地起而由肾及心。先肾后心者,以火济火,本乎自然,自然则气升而百脉齐到,斯诚化育之真机。故轻薄之夫,每从勉强,故多犯虚劳,不利子嗣;忠厚之士,常有自然,故品物咸亨,何虑后人?求嗣者,亦务阳道之真机则得矣。
关于《素问·天元纪大论》曰:“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君”,指君王,喻最高主持者。“火”,有温煦、推动之意,是事物生发的动力。君火,即事物生长变化的最高中枢、主持者及其动能。“相”,宰相,有辅佐之意。相火遵从君火旨意,是具体完成、促进事物成长变化或人体生长发育的动能。一般认为肝、胆、肾、三焦内均寄相火,而其根源则在命门。常说的清相火,多指七情所致之内火。相火倚仗下焦肝肾之阴精为质,在常态下为人体生发之源,若相火妄动不居,则成“元气之贼”,能伤及人体之真阴。 “明”,神明,光明,是君火应有的表现。
“位”,位置,安分于本位并能充分行使其本身应尽之职责。如此“君火以明,相火以位” 者,即君火之政,至尊无为,无私之光如常;相火守位禀命,宣行火令,辅佐君火以王道敦化,犹宰相奉行君令,职位之所然也。
在《景岳全书》中对相火君火给出的解释是君相二火,皆人体阳和之正气,失其正则为邪,失其和则为热,故所谓君火、相火为邪者,当指君火、相火之邪热者而言,而非君火、相火之本身为邪火。还为此提出了引火归元之法治疗相火过旺。
滋阴派的朱震亨认为相火以肝肾为源,存于五脏六腑之中。相火其常,隐为贵,则是 “人非此火不能有生”;相火其异,显为妄,则是 “元气之贼”。
补土派的李东恒则提出了一个除相火君火外“新的火”——阴火,擅长治疗脾胃内伤疾病的李杲认为,气火失调和升降失常是导致内伤的两大病机,而其中的气指的是元气,这火便是指的阴火,也称为“龙雷之火”。
近代医家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提出:“春分至立夏(3月20日—5月6日)的热,称为君火;小满至小暑(5月20日—7月8日)的热,称为相火。君火运行,重在上升,相火运行,重在下降。相火由秋降入水中,再由春升上,乃为君火,而君火又随相火下降,名曰五行。相火下降于水中,为君火之始气;君火者,相火之终气,君火又随相火下降也。
受西方科学影响,人们普遍认为空间是空无一物的,人是不可能从空间中获得能量的,只能通过食物。于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动力,就大量摄入食物,这造成了现代人普遍的营养过剩,还加重了脾胃的负担,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疾病。
中医不是这样认为的,按照气一元论,无限的宇宙空间中连续着不对称运动统一物质,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它是客观存在的,万物都是在反抗这种不对称运动中产生与发展的。人体也是一样,它是在反抗连续在空间中物质的不对称运动中存在的,反抗能量的产生是人获得能量的最主要方式。
所谓的食物,主要是弥补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的。我们看看人体的组成就知道了,70%的水,30%的有机物,但在这里骨头还占20%,如果把相对不变的骨头除去以后,只剩下10%的有机物了。一比较就知道,水是有机物含量的7倍左右,由此也可以想像水对人体的重要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