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天津人管农民自己运蔬菜、瓜果、粮食、肉禽蛋进场贩卖的集市,叫做自由市场,国营的大副食店叫菜市场。当年天津市副食公司的直属单位,有大沽路菜市场、长春道菜市场、佟楼菜市场,等等,这些菜市场的特点是规模够大,领导来检查都去这些地方,这些市场里诞生过很多市级和国家级的劳模。
重庆道菜市场是五大道最大的菜市场,位于重庆道云南路路口。隔不远是重庆道粮店,粮店在一楼,著名歌手刘欢家住在二楼,沿重庆道往桂林路方向走不到十米是育文坊,临街第三个门的三楼是陈道明家。
重庆道菜市场自西向东是烟酒柜台、糖果柜台。往里走,到一个类似方厅的地方,是酱货柜台。穿过方厅是一个很大的空间,靠墙左边的柜台依次是大肉组、调料组、土产杂品组,靠墙右边的柜台依次是牛羊肉组、水产组、蔬菜组。
卖烟酒的柜台,当年主要卖“恒大”“墨菊”,这是同一个档次的,“大港”稍微差点,“大婴孩”“325”就更差了。只有春节期间才会摆上几种高级烟,诸如“阿诗玛”“五朵金花”“大重九”“555”“KENT”“HILTON”,需要买烟的票,特别奇怪的是售价统一,都是3块5毛钱一包。酒,主要是北京二锅头、蚌埠白酒、直沽高粱等,后来有了“临邛酒”“夜郎村”“尖庄”,还有一种老干部酒。
糕点柜台有天津人爱吃的“大八件”“白皮儿”“酥皮儿”“槽子糕”。后来有人考证,槽子糕就是烤布丁。点心柜台的下面有当时一种“神级饮品”——麦乳精,可以用开水冲着喝,还可以拿勺舀着吃。“大楼”牌橘子汁,细长的瓶子,商标是“渤海大楼”。还有桂花藕粉,一小包一小包的白纸包。
糖果柜台里上海的“大白兔”奶糖是可望不可即的。天津起士林食品厂出品的“地球”牌咖啡糖,白底蓝色的地球仪商标,用纸把糖包出两个三角。起士林的“泡泡糖”,包装纸上有个吹泡泡的小女孩。东三省出品的酒心巧克力绝对是奢侈品,每个都做成各种酒瓶的样子,上面写着“茅台”“五粮液”什么的,那时候的东西都很真,现在想来,那里面可能是真的茅台酒。
当年买火腿肠,不仅价格比较贵,而且还得要肉票,买一斤火腿肠要二两肉票。肉票和钱一样珍贵,“杂样儿”就应运而生,因为粉肠、肚儿、肝肺都不要肉票,“杂样儿”就是把这些酱货都混在一起,用大勺舀,如果赶上这一勺火腿肠多,就赚了。
到菜市场买菜,印象最深的,就是每年冬天家家户户都要去买冬储大白菜。当时来说是响应政府号召,称为“爱国菜”。到了冬季,重庆道菜市场外面的边道上,就有很多卡车运来的白菜,码成小山一样,上面盖上保温的棉被。居民们成群结队去买白菜。最早买白菜要副食本,后来就不要了。买白菜时,用手拿起来捏几下,空心的不能要。趁着卖菜的人看不见,从白菜上撕下最外面的菜帮子。这样买的白菜是几分钱一斤,过了这十天半个月,零卖的白菜会变成一两毛钱一斤。现在想来,就是批发和零售的差价。
天津大白菜分青麻叶和白麻叶,青麻叶也叫碧麻叶,外面的菜帮子偏绿,特点是储存时间长,纤维粗,做出的熬菜能反复加热几次。白麻叶的菜帮子是白的,这样的白菜好吃,但储存时间短,做熬菜也不那么耐煮,各有利弊。
买完之后,肩提手扛,用自行车、三轮车、竹制儿童车,蚂蚁搬家一样把白菜运回家。二八加重男车是最好的运输工具,前面三角梁可以夹着摆放很多棵白菜,后衣架上垫一块破木板,把白菜码上,再铺层报纸,用绳子捆住,推着车走,一次最多能运几十斤大白菜。
大白菜回到家的储藏也有讲究,很多家庭在院子里都有小煤棚,这些菜要倚着煤棚外面的墙垛子,地上铺好废化肥袋子,整齐码放,上面苫上破棉被,营造一个阴凉干燥的储存环境。
到了夏天,菜市场最大批量的菜是西红柿,天津人叫“火柿子”,冬天堆白菜的地方,堆起“火柿子山”,售货员站在旁边用铁锨铲,买回家分拣,做汤或者炒着吃,还能做番茄酱。
还有几处大型的菜市场,潼关道自由市场在黄家花园第二游泳池后面,是天津最早的自由市场之一,卖过副食本定量之外的议价鸡蛋。拉萨道自由市场以时令海产见长,90年代就有真的挪威泡沫保鲜箱运过来的三文鱼,带皮带刺28块钱一斤,当时一般职工月工资不到1000块钱。桂林路自由市场在桂林路岳阳道交口的三角地上,曾经规模巨大,活鱼摊位鱼类新鲜至极。
那时候牲口也多,现在都不知道哪去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啊,现在年轻人跟父母都不一样了!
什么时候有钱都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