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第一个商业中心北大关,当年富豪云集,如今只剩记忆

天娱往事 2024-12-04 10:39:37

北大关

天津历史上第一个商业中心,在北大关。明代天津建城以后,北门为出津首站,北门外、宫北街地面上铺就青石,逐渐显现出街市的功能,做买的做卖的聚拢于此。到了清代,朝廷在天津北门外南运河北岸,河北大街与甘露寺之间设立钞关,天津百姓称之为“北大关”。由于南北商船集中在这里停船榷税、装卸货物,周边地区日渐繁荣。

清康熙年间,约在1684年,广东、福建、江浙等地商人沿水路来天津经商,从广东进口的德国世昌洋行的机制洋针,以及欧洲生产的镜子、玻璃、鼻烟、洋药、洋蔗糖、呢绒、染料等物资,全部在北门外集结,以北门外大街为中心,形成了南货北运集散地,逐渐开辟出锅店街、侯家后、洋货街、竹竿巷、针市街、肉市口、缸店街、竹竿巷、茶市口、河北大街、估衣街等街道,道路边开起了无数商户店铺,生意兴隆,车水马龙。

清乾隆年间,约自1735年起,北门外、北大关发展成为金融西街(东街在旧城东门外、宫南宫北一带),钱铺林立,多由盐商经营,收兑白银并放款。

估衣街

山西旅津杂货十三帮,集资在针市街建起山西会馆,由此诞生“山西票号”,很快发展到北京,形成了北到俄罗斯,南至新加坡,东达日本,西到中国新疆四川的票庄汇兑网。在天津,分布于针市街、竹竿巷、宫南宫北街的二十一家票号赚取的真金白银,滚滚流进山西票号财东的银窖。

乾隆年间,穆文英来津落户,创办正兴德茶庄,最早的地址,就在北门竹竿巷内,一个五间平房的门脸座商,专卖湖南、湖北青茶及皖北六安大叶等名茶。穆文英凭借开茶叶庄发展成“天津八大家”之一,直到1935年进入全盛时代,搬离竹竿巷,迁址到东北角的四面钟三层楼。

卞俶成家族也是“天津八大家”之一,以经营进口纱布起家,也是在竹竿巷开店,专营棉布、棉纱、南货及土产杂品,家业逐渐兴旺,创办了“隆顺”“隆聚”两家字号,日进斗金,富甲一方。

大胡同

从老地图中可以看出,竹竿巷是北门外非常重要的一条街道,西端直对南运河,向东偏南延伸到估衣街和锅店街,直到东北角,可以说,竹竿巷是是天津商脉的根。

曹禺的《日出》刚问世时,曾引起一场小小的风波。剧中两个人物,一是未出场的豪富金八,一是银行家潘月亭,被认为影射当时新兴“天津八大家”中金、潘两家的当家人金品三、潘耀庭。金、潘二人合资开设的瑞兴益棉纱庄和晋丰银号,都在竹竿巷。

北门外另一条主要街道是针市街,顾名思义,最初是卖针头线脑的地方。到了1845年,也就是道光年间,德国人加路·威治带着一手提箱亨达利厂制造的缝衣针来到广州,随后北上寻找商机。后来日本制造的缝衣针也进入中国市场,针市街最初的功能逐渐丧失,但名字被保留下来。因其街面较宽,又是天津最早用青石铺成的路面,许多大宅门、晋商的颜料庄和隆顺荣中药铺都在此开业,但都以批发为主,建筑高大、气派,街区倒是闹中取静。

大胡同

清朝末年,估衣街由典当业处理死当旧物的地方,逐渐演变成百货一条街。瑞蚨祥1908年在竹竿巷建店、1922年迁址估衣街至今。瑞麟祥、瑞生祥、瑞庆祥、谦祥益、益和祥、敦庆隆、元隆等绸缎庄,也分布在估衣街、锅店街、竹竿巷一带。

1912年的壬子兵变,针市街、估衣街、竹竿巷遭乱兵抢劫。几年之后,局势稳定,再加上北马路商业街崛起,这一带的商业格局得以复兴。商铺建筑、招牌广告、店内设施都呈现出中国传统风格,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商业街。但一是因为拆迁,二是因为估衣街影响渐大,所以后来的天津人,只知道估衣街,不知道北大关。

北大关

0 阅读:0

天娱往事

简介:打开记忆闸门,让昨日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