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翰章27岁牺牲,未留后代,妹妹:有一怀孕女子自称是哥哥的媳妇

史在没有弦 2025-03-13 03:17:40

在抗日战争烽火连天的年代,东北抗联的斗争不仅针对日军的铁蹄,更多时候要面对背叛与内奸的双重威胁。程斌原为抗联英雄杨靖宇的左膀右臂,不料却因恐惧战死沙场而倒戈投敌,成立了臭名昭著的“程斌挺进队”。

陈翰章

这一叛变直接导致了杨靖宇及多位抗日将领的惨死,其中就包括英勇的陈翰章。在这样背信弃义的历史背景下,陈翰章的家人为寻回其遗骸而奋斗了数十年。那么,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13年陈翰章出生在吉林省敦化县的西半截河屯,他的父母都是朴实的农民,靠种地为生,家庭条件虽然简朴,但满载着对儿子未来的厚望。自幼陈翰章展现出超乎常人的聪明才智,他学习成绩优秀,还在十四岁时就顺利通过了私塾教员的资格考试,成为村中的佼佼者。

17岁时陈翰章从敖东中学毕业,荣获全校第一的佳绩。他原本有望继续升学,追求更高层次的学术生涯,但他选择了回归乡村,成为一名小学教员,渴望将所学知识传授给下一代。然而这段宁静的教书生涯很快被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打断,这一事件彻底颠覆了东北三省的和平生活,也改变了陈翰章的命运轨迹。

魏拯民

当日军的铁蹄踏入吉林敦化,这位年轻的教员无法再坐视不管。1932年,他义无反顾地加入了抗日的行列,成为吉林救国军的一员。一年后陈翰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很快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精神,在东北抗日联军中崭露头角。

在1934年陈翰章离开了吉林救国军,转而加入了位于宁安的工农义务队,担任政治指导员的职位。尽管这支队伍初看名字平凡,其实它是未来声名显赫的东北抗联第5军的雏形。当时周保中将军对这位只有21岁的青年寄予厚望,相信他能在未来的抗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陈翰章的领导下,这支义务队迅速在地方上建立了威信,频频对日伪军进行打击,使得敌人对他的注意和重视日益增加。为了削弱他的影响力,伪宪兵队长不惜利用其父亲陈海来进行心理战和劝降工作。

日军围攻抗联密营

尽管家境原本还算稳定,随着陈翰章在抗日行动中声名鹊起,他的家庭也逐渐陷入困境。但他的父亲陈海对日伪的种种诱降宣传品不屑一顾,甚至将这些宣传品用于更实际的需要——为儿子和战友们提供生活用品。同时他还秘密为儿子送去食物和资金,并不断传递敌情。

在两人最后一次的秘密会面中,陈翰章采取了一项极具象征意义的行动,让老爹脱下棉袄,挂在树上,随后用枪在上面打了三个洞。他为父亲重新披上棉袄,含泪告别,并告诉父亲回去让他的妻子改嫁,利用那三个洞向日伪证明自己与家庭的决裂,以此保护家人免受敌人的威胁。

1936年,他被提拔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第二师的代师长。陈翰章还以其勇敢和智慧,赢得了同僚及上级的广泛尊重和信赖。在镜泊湖畔和长白山脚下,陈翰章带领他的部队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激烈的交锋,他的名字和英勇事迹逐渐在当地民众中传唱。

抗联伏击敌人

镜泊湖地区,作为东北抗联一路军和二路军的联络重地,见证了无数抗日英雄的壮举,而陈翰章的影响力在此尤为显著。当地民谣这样唱道:“镜泊湖水清亮亮,一棵青松立湖旁。看见青松忘不了英雄陈翰章。”即使面临着日军多次的严密围剿,陈翰章和他的部队都屡屡逃脱敌手,让日军倍感头痛。他是日军眼中的刺,更是东北人民心中的英雄。在抗日战场上陈翰章的每一次出击都充满了对自由和家园的渴望,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在1937年,陈翰章被任命为抗联五军的委员,次年5月他精心策划了一次大胆行动,利用当地群众运输木材的掩护,他的战士们伪装成农工,成功地在不发一枪的情况下夺取了伪军的全部武器。随后,在第二天,他又率领部队粉碎了追击的日军,展示了其战术上的机智和勇气。

抗联第一路军司令部密营遗址

到了6月,陈翰章不畏艰难,带领他的战士们深入宁安东南部开展游击战,积极扰乱敌人的后方。7月他又带领部队向西推进,发起了对镜泊湖水域日军的突袭。这一战大获全胜,解放了数十名被迫劳工,还成功破坏了日军的水电站建设计划,迫使其放弃在镜泊建设军事基地的企图。这一系列胜利赢得了他“镜泊英雄”的美誉。

在1938年7月底的另一场战斗中,陈翰章率军在新塔二站附近击溃了一支日军小队,缴获了他们的地图、弹药和枪支,包括照明弹和测量仪器,进一步削弱了日军在该区域的战斗力。1939年8月23日,他率领超过五百名抗联战士精心策划并攻克了安图县大沙河的日军据点,接着在柳树河子设伏,全歼了一支来讨伐的日军队伍。

1940年春季,在抗日战争的残酷背景下,陈翰章将军带领的第三方面军成为日伪军重点攻击的对象。4月间当他们在敦化地区的牛心顶子进行抵抗时,遭到了超过两千名日伪军团的围攻,我方战士损失惨重,超过70人伤亡。在这场激烈的交火中,陈翰章将军本人也受到重伤,一弹片击中了他的腿部,但他仍坚持带领余下的战士冲破重围,撤离战场。

陈翰章家旧宅

在突围之后,牛心顶子一带的密营遭到敌人彻底摧毁,连同一个小型被服厂及其女战士均告损失,储存的粮食和弹药也被一扫而空。这一严重打击导致第三方面军丧失了它们的后勤支持,使得战斗更加艰难。

5月,按照高级指挥官魏拯民的策略,尽管腿伤尚未痊愈,陈翰章将军率领部队前往五常地区,企图摆脱敌人的密集包围。在敦化双研岭地区,他们再次与日军发生激烈的冲突,成功击毙30名敌军。战斗中,陈翰章的英勇表现激励了所有战士,他们以极高的士气和战斗力连续作战。

6月5日夜晚,陈翰章将军率领部队进入五常市内,连续对伪森林警察队和日军守备队发动突袭,毙敌数十名,显示出他们非凡的战斗力和不屈不挠的抵抗精神。月底,他们再次发动攻击,成功俘获30余名日伪军。

青年陈翰章像

随着日伪军援兵的到来,形势变得更为严峻。7月陈翰章带领的部队不得不撤退回敦化,但部队人数已锐减至130人。在撤退过程中,他们又一次勇敢地攻击了蛟河平地沟和平厂屯地区的日伪阵地,展现出抗联部队的顽强和果敢。

在1940年12月8日,由于叛徒的告密使得大批日军精确地锁定了陈翰章将军的藏身之处。在一次绝望的战斗中,为了确保同志们的安全撤离,陈翰章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下来掩护。

日本鬼子野副部队向老虎祈祷

在激烈的交火中他英勇战斗,最终不幸被俘并牺牲,时年仅27岁。日军在其残忍的行为中,将他的头颅割下并浸泡在福尔马林中,之后被放置于伪满洲国首都新京的一家“研究院”,作为战利品展览。

陈翰章的遗体被送回他的家乡敦化,安葬在当地,但他的头颅则在战后几经辗转,最终于1946年被安置于哈尔滨烈士陵园。随后其遗首被移到东北烈士纪念馆,以彰显其英雄身份,后又被迁回哈尔滨烈士陵园,成为那里永久的安息之所。

敦化的居民深深将陈翰章视为自己的英雄,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他的事迹与牺牲激发了老一辈人的深切敬仰。多年来这些尊敬的长者们反复向政府发起呼吁,希望能够让陈翰章的灵魂归于故里。他们请求政府为这位将军在家乡建立一个适当的纪念墓地,使得后代子孙能够来此缅怀和敬仰他的英雄事迹和高尚品德。

寒葱岭陈翰章战迹地

直到2013年,这个愿望才终于得以实现,引起了家族中每一个人的深切感慨。陈翰章的外甥鄢成表示,“几十年的期盼终于成真,我们怎能不感激激动?”然而很少有人知道,鄢成并非陈翰章的亲外甥。实际上他的母亲陈凤英是陈翰章继母所收养的孩子。陈翰章家族是单传三代,他与其两个姐姐都是生母所生。在他的母亲去世后,陈翰章的父亲再婚,其继母未能生育,只收养了陈凤英作为养女。

当陈翰章牺牲时,他年仅27岁,并未婚配,也无子嗣。不过陈凤英曾提到,陈翰章可能有未曾公开的后代。她回忆在她四岁那年的某个夜晚,一个自称是陈翰章妻子的女人,带着怀孕的身子和两名抗联战士突然造访陈家。

这位怀孕的女士,快速确认了自己的身份后,便将随身的武器和羊毛坎肩交给随行的战士,并告诉家人,由于抗联的生活环境极为艰苦,她不得不冒险回家准备生产,当晚就有村民来访,目击了这位突如其来的客人。为了避免潜在的危险,陈翰章的父亲匆匆安排马车,将这位女士送往一个较为安全的地点——三江省的小荒沟。之后关于这位女士的消息便杳无音信。

鄢成谨慎地表示,如果这位女士确实是陈翰章的妻子并成功生下孩子,那么陈翰章理应有直系后人。近年来虽有数人自称为陈翰章的后代寻找到鄢成,但在缺乏明确证据的情况下,鄢成持谨慎态度,并表示如果必要,他会借助DNA技术来验证身份。

0 阅读: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