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少华负伤后深陷重围,见粟裕拼命来救他时高喊:要保存革命火种

史在没有弦 2025-03-13 03:18:02

1952年乐少华在家中自杀,结束了自己多事的一生。他的死似乎与红十军团的往事紧密相连,但真相远比这复杂。在遭受错误指控和不公对待后,他的妻子浦代英于1980年成功为他平反。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1903年乐少华生于浙江宁波镇海区的一个普通农家,童年贫困而坚韧。在青春期,为了谋求更好的生活,乐少华迁至上海,并在一家五金制造厂开始了学徒生涯。是在这段时间里,他首次接触到了激进的政治思想,逐渐参与到工人运动中,从而开启了他的革命生涯。

1925年,乐少华在共产党领导下参与了激烈的上海五卅运动。由于他在运动中展现出的积极态度和行动力,很快引起了组织的关注,并因此被正式吸收为党的成员。

随后他积极参加由周恩来领导的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其表现引人注目。在大革命遭遇挫败后,他因其可靠的革命精神和潜力被选派前往苏联接受更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培训。在苏联莫斯科的中山大学期间,乐少华与许多党的关键人物建立了深厚的联系,尤其与那时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有着良好的关系。

乐少华

1927年的政治动荡中,乐少华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党员。这一年随着大革命的失败,为了继续革命斗争,他被派往苏联的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系统地研究并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和革命战略。

1931年,乐少华结束在苏联的学习后返回中国,初期在上海从事秘密的无线电通信工作,为党的信息传递扮演了关键角色。1932年他被调往中央苏区,正式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先后担任红十五军的副政委与政委,随后升为红七军的政委。

在红军中,乐少华以其坚定的政治立场和出色的组织能力,带领部队成功抵御了多次“围剿”,尤其是在第四次和第五次大规模的反“围剿”战斗中表现突出,极大地加强了中央苏区的防御能力与政治影响力。他的这些贡献,为红军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合照

1933年随着红七军团的组建,寻淮洲被任命为军团长,乐少华则担任政委。乐少华的职务提升速度极快,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坚持的“左”倾思想以及当时领导层的支持。然而乐少华与部下军事干部的关系并不融洽,尤其是与寻淮洲和粟裕的矛盾逐渐显现。在一次粟裕指挥的战斗归来时,乐少华正在会场作报告,粟裕进入会场后与寻淮洲交谈,却被乐少华当众严厉斥责,这一举动使得两位军事领导人感到尴尬和愤怒。

在一次成功伏击后,粟裕提议追击敌军。尽管寻淮洲同意了他的计划,乐少华却在最后关头表达了不同意见,他的方式和时机选择让粟裕感到深深的委屈和不满。此后乐少华对粟裕的打压和监视更是无形中加剧了两人间的紧张关系。

1934年9月,红七军团正遭遇激烈的敌军突袭,在此时粟裕不顾个人安全冲锋在前,强行打开了一条逃生通道。就在部队撤退过程中,粟裕突然意识到乐少华政委未能脱险,他毅然决定返战场,执行救援。

此时乐少华已重伤倒地,行动不便,形势紧迫到了极点。粟裕命令战士们将乐少华背起来,自己则掩护大家撤离,确保每个人的安全。部队中有人对粟裕的决定感到不解,甚至质疑。乐少华曾多次与粟裕发生激烈冲突,两人关系紧张。然而粟裕的回答简单而坚定:“战场上没有永久的敌人,只有共同的使命。无论过去如何,乐政委仍是我们的领导,我不能放任他陷于危险。”

后来在桃源战斗之后,红七军团被迫选择向东撤离至闽江之畔。不幸的是时值盛夏八月,酷暑难当,众多伤病员在烈日之下纷纷中暑昏厥。每个伤员都需要四名健壮的战士轮流抬行,这样的状况自然使得整个军团的行军速度大大减缓。

面对如此困境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以安置伤员,同时与宁德、连江等游击区域取得联系,进而拓展红七军团的活动范围,成为了当务之急。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粟裕毅然决定率领一个师的兵力,在8月13日的深夜对罗源县城发起突然袭击。

此前在福州和桃源的失利让他深刻反思,因此这次行动他格外谨慎,事先进行了周密的侦查,以确保能够抓住敌人的破绽。正是这份细致与谨慎,使得他们在短短两个小时内便结束了战斗,以极小的伤亡换来了全胜的战绩。此战消灭了城内的所有敌军,还缴获了丰厚的战利品。

然而尽管取得了这样的胜利,红七军团仍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由于已经远远超出了军委规定的到达安徽皖南的期限,他们不得不面临一个现实的问题:是否应该继续按照原计划前进,还是暂时停下脚步,进行必要的休整。

在这个关键时刻,粟裕向寻淮洲军团长提出了建议,他认为部队应该先在连成一片的游击区内进行休整,以恢复士气和战斗力。寻淮洲对此表示了赞同,但乐少华政委却坚决反对这一提议,他甚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了中央军委。

粟裕

9月17日,中央军委再次来电,命令他们破坏抚江铁路及附近公路,以此作为继续北进的前提。然而命令在第二天却突然发生了改变,要求他们立即转向遂安,攻占该地并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与国军展开游击战争。这一突如其来的变化使得红七军团陷入了极大的被动,他们刚刚抵达白马地区,便遭到了国军一个师、两个保安纵队的围攻,其中还包括了名将王耀武所率领的部队。

面对如此险恶的局势,寻淮洲和粟裕迅速作出了判断,他们认为只有立刻突围,前往安徽与江西的交界地带,才有可能摆脱当前的困境。然而乐少华却仍然坚持要执行军委的命令,攻打遂安。在这一刻寻淮洲再也无法忍受,他瞪大了眼睛,手中紧握着拔出的手枪,等待着乐少华的最终决定。与此同时其他干部和战士们也纷纷做好了战斗准备,他们的目光中充满了决绝与坚定。

在这样的压力下,乐少华最终无奈地叹了口气,表示愿意放弃自己的坚持,同意寻淮洲和粟裕的突围方案。这一刻全体红七军团的官兵将士达成了共识,他们为了生存和革命火种的延续,将团结一心,共同面对眼前的困境。在随后的战斗中,他们顶着枪林弹雨的危险,奋力突围,并最终成功突破了国军的包围圈,安全转移到了皖赣边区。

合照

1942年,乐少华选择从中组部的高位上走下来,深入到基层去,担任了安塞县茶坊兵工厂的厂长。这一举动无疑标志着他放弃了政治高层的权力斗争,转而投身于实实在在的生产工作。在兵工厂乐少华以身作则,带领工人们努力工作,提高了生产效率,为抗日战争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到了中共七大期间,政治风云变幻,许多曾经的战友都开始在政坛上崭露头角。值得注意的是,乐少华的下属粟裕在此期间脱颖而出,成功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风头无两。然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乐少华本人却显得格外低调,他并未被列入中央委员的名单。

1945年,抗日战争终于取得了胜利。在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乐少华再次踏上了新的征程。他被派往东北,负责重建工作,并担任了鸡西军工办事处主任。在这个岗位上,他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才能和领导力,为东北的重建工作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中国成立后,乐少华的才华得到了更进一步的认可。他升任为东北工业部副部长兼军工局局长,领导着东北的军工企业。在他的带领下,这些企业为抗美援朝战争提供了大量的军火支援,其中包括了许多重要的新型武器。这无疑为新中国在战争中的胜利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

在1951年底,中国共产党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三反”运动,旨在清除党和国家机关中的腐败现象。在这场运动中,天津的刘青山和张子善因涉及严重贪腐被判处死刑,成为了全国关注的焦点案例。与此同时乐少华也遭到了审查,并被指控犯下几项错误。

具体而言,乐少华首先被指责用公款购买手表送给军工局的高级干部,此举被视为不当使用公共资金。其次他被批评在粮食紧张的形势下指派人员去农村收购粮食,此行为被认为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最后他还涉嫌在一笔关于销售日本遗留炮弹中的黄色炸药的交易中收受了贿赂。

合照

1952年1月15日,面对沉重的心理压力和恶化的政治形势,乐少华在家中选择了自杀。东北局随后声称乐少华是因“畏罪自杀,抗拒审查”,并决定开除其党籍。这一处理方式在后来被认为过于草率,没有给予乐少华充分的申辩机会。

乐少华的妻子浦代英在她的回忆录中提到,当时的东北人民政府主席高岗对“三反”、“五反”运动的推进态度极为强硬,他的政治野心导致运动执行中的许多过激行为。浦代英描述道,那时候只要有揭发材料,不论真假,被指控者就会立即被拘留审查,而且很多案件在处理时都缺乏必要的调查和公正。

高岗后来因为被揭露有反党活动,在1954年自杀,随后被开除党籍。这一事件暴露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激烈程度。乐少华的上级李富春在后来的谈话中提到,乐少华并没有严重的问题,更多是由于个人承受不住压力,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幸运的是在1980年,乐少华终于得到了平反。他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中,这一举动是对他作为革命者的牺牲与贡献的肯定,也是对他一生坚持正义和真理的认可。虽然乐少华已经离世多年,但他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的心中。

0 阅读: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