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满洲国的混乱年代,张景惠作为一个高官,沦为伪满大臣,未料在政权崩塌时被苏联红军俘虏。令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将他送入监狱的竟是他深爱的儿子,张梦实。张梦实是一个红色特工,为了国家大义背叛了自己的父亲。但他与母亲的关系为何也戛然而止?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张梦实
张景惠出生在辽宁奉天府八角台,出生于一个普通农家,其父靠卖豆腐维生。自幼性格好动不羁,喜欢结交各色人等,少年时期他频繁出没于当地的赌坊和酒肆。在晚清时期,中国正经历列强的侵略与清朝政府的无力回天,这一时期内地方势力纷纷崛起,许多地方豪强开始自立门户。
张景惠不甘于寂寞的生活,在家乡八角台组建了一个自卫团,自封为团练长,主要为富有的家庭提供护卫服务。机缘巧合之下,张作霖在遭遇土匪伏击后逃至八角台,张景惠提供了避难所,还热情款待,因此与张作霖结下了不解之缘。此后张景惠紧紧跟随张作霖,逐渐从一个小团练长蜕变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军事人物。
张作霖本身就是一个从草莽走出的硬汉,最终成为声名显赫的“东北王”,在东北一带称霸。张景惠依靠张作霖的庇护,先后担任过旅长、师长到司令等职,其军事生涯因此达到了顶峰。

张作霖
到了直奉战争期间,张景惠的部队因纪律松散而在多次战役中表现不佳,遭受了严重的挫败。此时他开始与直系军阀曹锟秘密交流,希望通过外部势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这一行为最终让他与张作霖产生了裂痕,一度被视为内部的叛徒。此举影响了他在张作霖心中的地位。
1922年,张梦实诞生于北京,随着张作霖地位的提升,张景惠的影响力也随之增大,最终升为奉军副总司令,成为张作霖的核心亲信。张景惠家中虽有六房太太,但仅有一个由最爱的七房太太徐芷卿所生的儿子张梦实,其他五房因长期沉溺于鸦片而无力承担家庭重任。在51岁高龄时张景惠迎来了他晚年的希望——张梦实,对他备加疼爱。
张梦实自幼享受着优越的生活,他回忆:“父亲对我宠爱有加,我几乎不需自理生活的任何事务,连基本的生活技能都是人教的。”1928年,张梦实六岁时,发生了震惊一时的皇姑屯事件,其父张景惠幸存。

张景惠
事件后张学良接管东三省,张景惠被任命为特别行政区长官,全家迁至哈尔滨。出于对安全的考虑,张景惠为张梦实聘请家庭教师,教授他语文、数学、武术以及俄语,其中俄语的学习在他后来的生活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张梦实的母亲徐芷卿,曾是天津戏班的头牌,她的美貌和才华吸引了比她大三十年的张景惠。婚后徐芷卿逐渐掌握了家中的大权,其性格强势,难以忍受逆耳之言。
她有一名年轻的丫鬟徐明,经常因性格倔强被赶出门,但幸好被张家老仆收留。张梦实对徐明心生怜悯,秘密资助她读书,两人青梅竹马,逐渐发展成深厚的感情。

张景惠和汪精卫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东北局势急剧变化。张景惠这时采取了一项决策,单方面宣布哈尔滨独立,结果却未引发任何军事冲突即使哈尔滨沦入日军之手。不久,人们惊觉张景惠已秘密倒向日本,公然成了卖国贼。
随着伪满洲国的建立,张景惠被任命为总理大臣,更加深入地与日本合作。而他的儿子张梦实此时只有11岁,也被社会标记为“汉奸之子”。张景惠特别疼爱这个晚年得来的孩子,他给张梦实提供了最好的生活条件,甚至聘请了俄语教师教他学习,希望他能接受更国际化的教育。
然而正是这位俄语老师给了张梦实更宽阔的世界观,让他了解到了苏联这样一个国家,那里人们正在尝试消除剥削和压迫。在张梦实16岁时,他对家族的身份有了清晰的认识,并渴望摆脱这种污名。这时他收到了堂兄从日本寄来的信,邀请他前往日本的早稻田大学深造。尽管张景惠希望儿子能前往日本,继续为日本服务,张梦实却有自己的计划。

张景惠
抵达日本后张梦实与堂兄张绍雄重逢,后者是中国共产党的外围成员,激发了张梦实加入抗日救国的决心。张梦实的人生目标变得明确:反抗日本侵略,绝不做亡国奴,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
1941年,张梦实在暂时回国期间,接到了一项紧急且重要的使命:在短短一周内,他需要确定日军前线总指挥山下奉文的具体行踪。那时全球反法西斯的格局已经急转直下。德国纳粹对苏联发动了闪击,尽管遭到苏军顽强抗击,局势仍对苏联极为不利。
苏联政府迫切需要了解其盟友德国的动向以及日本可能的军事行动。苏联的战略取决于日本的选择——是北上支援德国,还是南下扩张势力范围。这些判断的关键,便取决于山下奉文的动向,这位日军将军的行踪能透露出日本的军事计划。

张梦实和妻子
张梦实凭借其伪满洲国总理之子的身份,进入这个核心圈层绝对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他利用这一优势,频繁光顿父亲的书房,假借学习之名,寻找机密文件。张景惠对儿子的勤奋学习感到由衷的欣慰,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被儿子出卖。在一连串的“学习”中,张梦实终于发现了一份文件,透露山下奉文即将离开伪满洲国。
尽管发现了山下奉文的离开计划,具体目的地却依旧是一个谜。随着时间的流逝,张梦实感到日益焦虑。然而一个新的文件揭示了关东军正在向南方集结,而山下奉文已秘密抵达三亚。这一信息的发现为苏联提供了极其宝贵的战略情报,也让张梦实完成了自己的任务。
在1943年,张梦实作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回到了自己的祖国。抵达后不久,他被委以一项关键任务,那就是运用自身的特殊身份搜集“伪满洲国”及日军的关键军事情报。

溥仪(左二)张景惠(右一)
在随后的两年中,张梦实巧妙地利用了他在社会上的地位和关系,频繁参与日本人主办的各种社交和公务活动,通过敏锐的洞察和聪明的应对,他成功地积累了大量珍贵的信息,并及时将这些情报完整无缺地传送给了地下组织。这些关键情报极大地助力了组织的战略部署。
到了1945年,当张景惠和溥仪计划逃离时,张梦实第一时间得知了这个消息,并迅速将其扩散,这使得“伪满洲国”的高层在逃离过程中被成功拦截。由于张梦实的身份极为机密,这场行动虽然成功,却也使他不幸被捕。
当时尽管日本已投降,但国内的国民党势力仍然处于紧张状态。为了不给地下组织带来更多风险,张梦实选择承受独自一人的困境,他在苏联的一座监狱中默默忍受了长达五年的苦难。直到1949年当新中国宣告成立的消息传来时,张梦实感到长久以来的隐忍和努力终于迎来了曙光。他立即向苏联方面坦白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并得到了国内官方的认证与肯定。

张景惠
得知自由之日即将到来,张梦实激动万分。他在被释放回国后,特意去探望了长时间未见的父亲张景惠。当张景惠在对峙中得知眼前这位曾经使他计划失败的神秘人物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张梦实时,震惊之余,他感叹道:“原来是你,这么多年来,我竟完全未察觉你的真实身份。”
在日本投降后,张梦实的行踪暴露不幸被苏联军队逮捕,并在1950年5月被转交给中国,关押于沈阳的一座监狱中。在狱中张梦实透露自己曾是东北青年救亡会的成员,经过组织的认证,他不久后被释放,并被安排在抚顺战犯管理所工作。
意外的是不久之后他的父亲张景惠也被送到了同一管理所,作为战犯受到看管。父子二人在这样的情形下重逢,一名为看守,一名为囚犯,彼此之间的交流复杂而充满情感。张梦实的人生轨迹在此后也发生了转变,1956年他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在随后的年代中担任了北京国际关系学院日法系主任,以及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等重要职务。

张景惠
在1958年,当张景惠身染重疾,战犯管理所尽力提供顶级医疗救治,但他仍于1959年初离世。此后不久第一批特赦的战犯陆续释放。晚年的张梦实时常被问及对父亲的看法。他总结说:“从政治角度,他糊涂至极;但作为人,他是位和善的长者。”
张梦实坦言尽管他痛恨父亲的投降行径,却无法否认父亲对他的爱。童年时期,张梦实是家中的宠儿,享受父亲赋予的一切优渥。即便在他爱上一位身份卑微的女仆时,张景惠也没有阻挠,而是欣然接受了这段婚姻。
在苏联关押期间,张梦实有机会与父亲共进晚餐,这是他们前所未有的亲密时刻。餐桌上,父亲不时将自己碗里的美味递给他,让他深刻体会到父爱的温暖。然而在国家大义面前,这份亲情并不能抹平他对父亲的愤怒。

右起:张绍维、张梦实、张景惠、徐芷
张梦实自嘲道:“作为儿子,我可能并不称职,因为我背叛了他。但从政治角度,我是个合格的儿子,得到我这样的儿子,他应感到庆幸。”张梦实认为,人不能选择如何出生,但可以选择如何生活。跟随党的路线,是他一生中最正确的选择,这一决定让他获得了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