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人|清代茶人集锦之一--君不可一日无茶者

茶修智慧-陈绿芳 2023-11-06 20:25:33

清代茶人

1.余怀

余怀(1616~?)清初文学家。莆田(今属福建)人。字渝心,一字无怀,号曼翁,别号曼持老人。平生好茶,精通茶史。原撰《茶苑》一册,因稿被窃,见刘源长《茶史》,又删改《茶苑》为《茶史补》,为后人研究茶史提供了资料。

2.  张大复

张大复(生卒年未详)清代文学家。名彝宣,字心其。因寓居寒山寺,故自号寒山子。苏州(今属江苏)人。好茶,善饮茶。著《梅花草堂笔谈》,提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认为水质能直接影响茶质。有杂剧、传奇等作品。

3.  陈鉴

陈鉴(生卒年未详)清代学者。字子明。曾居苏州。生平无考。对虎丘茶有研究。于顺治十二年(1655)撰成《虎丘茶经注补》,在唐代陆羽《茶经》原文下加注虎丘茶事,性质类似而超出《茶经》原文范围的作“补”,为后人研究虎丘茶提供翔实史料。

4.  刘献廷

刘献廷(1648~1695)清代史学家。字继庄、君贤,号广阳子。顺天大兴(今属北京)人。重学,以布衣游名士间,为世所重。好茶。为黄厢岭施茶亭题联。刘氏弟子黄宗夏辑其遗著为《广阳杂记》:“黄厢岭有望苏亭,施茶所也。其上有庵,僧见修母子出家于内。衡人全俊公请予为联为赠,予题茶亭云:‘赵州茶一口吃干,台山路两脚走去。’题堂前云:‘奉亲入道成真孝,教子离尘是大慈。’题山门云:‘门外鸟啼花落,庵中饭熟茶香’。”刘氏茶联,至今影响颇深。

5.  爱新觉罗.玄烨

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即清圣祖。1661~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嗜茶。清代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五:“洞庭东山碧螺峰石壁,岁产野茶数株,土人曰“吓煞人香’。康熙乙卯,车驾幸太湖,抚臣宋菲将此茶进献,以其名不雅,题之‘碧螺春’。自是地方有司,岁必采办矣。”

6.  刘源长

刘源长(生卒年未详)清代学者。淮安(今属江苏)人。字介扯。好茶,懂茶史。于康熙八年(1669)前后编撰《茶史》两卷,约三万余言。

7.  张廷玉

张廷玉(1672~1755)清代大臣。字衡臣,一字砚斋。安徽桐城人。康熙年间进士。雍正时设军机处,与鄂尔泰同为军机大臣。乾隆时深得信任,加太保。在朝五十年,富贵长寿,为清一代之最。性最嗜茶,曾自叙:“余性最嗜茶,四方士大夫以相赠颇多;仰蒙世宗皇帝赐于佳品,一月之中必数至,皆外方精选入贡者,种类亦甚多,器具亦极精致,可谓极茗饮之大观矣。”(《澄怀园语》)又辨《梦溪笔谈》称道之“雀舌”、“麦颗”者,实极下材者。

8.  郑燮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人。乾隆进士。曾任范县、潍县知县,因为民请贩上官意罢归,不再出仕。久居扬州卖画,精诗、书、画,人称“三绝”,为“扬州八怪”之冠。平日与茶结缘,写过许多茶诗、茶联,雅俗共赏,为后人称道。特别是郑氏写的《竹枝词》“郎若闲时来吃茶”句,一语双关:请郎既来喝茶,又来行聘,传递爱的信息,为后人广为传诵。著有《板桥全集》。

9.  曹雪芹

曹雪芹(1715?~1763或1764)清代小说家。名谣,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自曾祖起,三代任江宁职造,其祖曹寅尤为康熙帝所信用。雍正初年,其父免职,产业被抄,迁居北京,家道日衰,趋于艰困。曾以十年时间,创作《石头记》(即《红楼梦》)。据称先后增删五次,但未成全书,贫病而卒。《红楼梦》为中国古典小说写茶典范,有关茶者凡二百六十多处。全书提到的茶名有枫露茶、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女儿茶、龙井茶、漱口茶、茶面子八种。沏茶水有旧年蜀的雨水、梅花雪水两种。吃茶场面涉及细饮慢品、家常吃茶、礼貌应酬茶、饮宴招待茶、风月调笑茶、官场形式茶等多种,以为防暑、解渴、去味、提神、应酬、艺术欣赏。另多次写茶房与煮茶用具、一般茶具、品茶茶具,以及以茶祭祀、以茶论婚嫁、以茶馈友、吃“年茶”等饮茶风俗,还多次以茶入诗词。尤以第四十一回“贾宝玉品茶桃翠庵,刘姥姥醉卧怡红院”最为人称道。有赞曰:“一部《红楼梦》,满纸茶叶香。”

10.  全祖望

全祖望 (1705~1755)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字绍衣,学者称谢山先生。鄞县(今属浙江)人。乾隆进士。选庶吉士,旋受权贵排斥,不予鸿博试,遂辞官归家,专心著述,不复出仕。平生好茶。其乡产十二雷茶,首见于北宋晁说之诗,元入贡为绝品,全氏力证此茶早见于陆羽《茶经》:“按陆氏云:‘浙东以越中为上,生余姚(隋唐时属越州)瀑布泉岭,曰仙茗。’盖实即明州三女山之物,特以余姚瀑布泉制之,遂误指耳。”其《十二雷者灶赋序》:“但十二雷者甚难致,而近日山人亦无识者,嘉植沉沦,甚为可叹。予自京师归,端居多暇,乃筑一座于是山之石门,题曰‘十二雷茶灶’。将侯春日,亲穷其宴奥而制之,因谋茶具甚备。《茶经》曰:‘茶有二种,大者殊异。’其即三女之种乎?余因乞灵于茶神,以求其大者。先为赋之。”全氏对唐代名茶十二雷有研究。

11.  陈鸣远

陈鸣远紫砂壶名家。号鹤峰、壶隐。清康熙、雍正年间宜兴(今属江苏)人。制壶技艺全面,擅各式壶制。其壶款式、色泽精美,尤其是他创作的瓜果壶,有诗赞曰:“古来技巧能几人,陈生陈生今绝伦。”清代吴骞《阳羡名陶录》:“鸣远一技之能,世间特出。自百余年来,诸家传器日少,故其名噪。足迹所至,文人学士,争相延揽。……予尝得鸣远天鸡壶一,紫棠色,上庚(信)子山诗,为曹廉让先生手书,精,可与三代古器并列。”传世款式有“梅干壶”、“梨皮方壶”、“南瓜壶”等。现存的“四方轿顶壶”,壶盖有“鸣远”行书椭圆印款。其代表作有“四足方壶”等。

12.  爱新觉罗·弘历

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即清高宗。1735~1796年在位,年号乾隆。嗜茶。多次微服访问杭州西湖龙井茶区。第一次写下《观采茶作歌》;第二次作《观采茶作歌》;第三次作《坐龙井上烹茶偶成》。其诗表现出对龙井新茶由衷的喜爱,对采茶、炒茶工艺细致的观察,以及对茶农的体贴之情。相传乾隆曾在狮峰山下的胡公庙前采茶,后人称这十八棵茶树为“御茶”,至今尚存。曾品尝湖南“君山银针”,福建崇安“武夷岩茶”,安溪“铁观音”等名茶。民间流传乾隆嗜茶胜过皇位轶事一则:其85岁退位时,一位老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幽默对曰:“君不可一日无茶!”

13.  袁枚

袁枚(1716~1798)清代文学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号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年间进士,出知漂水、江浦、沐阳、江宁等县。40岁起退隐南京,于小仓山房修筑随园。平生嗜茶,对“吾乡龙井”偏爱,其次是常州阳羡茶。70岁时游览武夷山,对武夷岩茶产生特别兴趣。所撰《随园食单》论述了数种名茶,并记述了多种茶制食品,如“茶叶蛋”等。

14. 叶莲新

叶莲新(生卒年未详)清代乾隆年间名仕。广东梅县人。能诗好茶。相传有家茶馆兼卖酒,叶氏为其题写对联:“为人忙,为己忙,忙里偷闲,吃杯茶去;谋食苦,谋衣苦,苦中取乐,拿壶酒来。”为此传扬四方,茶客满座。叶氏还为一免费供饮茶水的茶亭挥毫题柱:“来不招,去不辞,礼仪不拘方便地;烟自奉,茶自酌,悠闲自得大罗天。”叶氏茶联,在茶界影响深,并为文化界所推崇。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