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东北的抗日形势越发严峻,日军的封锁和围剿,致使很多抗日部队陷入困境,其中就包括抗联五军。
这天,周保中命66岁的副团长戴凤龄为抗联五军筹款借粮,为了尽快搞到粮食,接到命令后的戴凤龄先后派出8名副连长沿沙河一带去筹粮食。
然而,这8人有人被汉奸出卖,有人被日军密探包围,除了一人逃脱外,其他7人全部落日日军手中,不幸牺牲。
此时的抗联五军已经到了断粮的边缘,如果再筹集不到粮食,后果不堪设想。于是,戴凤龄奉周保中、柴世荣之命,亲自带着30多人的队伍沿着沙河一带筹集粮食、搜集情报等。
虽然戴凤龄等人的行动极其保密,但躲过了日军却没有躲过汉奸,就在戴凤龄等人到了沙河沿一带时被早有准备的日军团团包围。
在这次行动中,年迈的戴凤龄也不幸牺牲,终年66岁,而且老英雄牺牲的既悲惨又悲壮。
戴凤龄出生于1971年,是敦化城东一位开明的乡绅,当时戴家家底厚实,不但有土地数十亩,还有房屋、商铺等等。
虽然家境富有,但戴凤龄乐善好施,当地的贫困乡亲们,都曾得到过他的援助。为此,百姓们对他既尊重又拥护。
原本戴凤龄一家凭借殷实的家境,可以安稳度日,但“九·一八”事变的爆发,让戴凤龄有了抗日救国的想法。
看到日军欺压百姓,抢占民田和民宅,看到乡亲们因日军的欺压而身处水深火热中,戴凤龄深刻地意识到,没有国就没有家,在和家人商议后,他决定为抗日出一份力。
为了组建一支抗日队伍,戴凤龄变卖了部分家产,购买了枪支弹药,竖起了抗日大旗,在他的动员下,全家老幼50多口和几百名原本是猎手的青壮年加入了抗日救国的队伍中。
戴凤龄为部队取名叫抗日救国军第五营,不久后,该部队又转入抗联第五军,随周保中同侵华日军血战于白山黑水间。
自从决定抗日后,戴凤龄早就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他的部下们也都做好了随时战死的准备,所以他们这支队伍,但凡遇到日军都会殊死拼杀,给敌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为了报复,日军到处抓捕戴凤龄,未果后,又将戴家大院付之一炬,事情传到戴凤龄耳中后,他信誓旦旦地说:“日军毁了我的家,但我们绝对不能让他们占领我们的国!”
之后戴凤龄率领的部队,跟随国民救国军连续攻克了三座城,极大地鼓舞了当地军民的抗日热情。
在战斗中,年过花甲的戴凤龄经常冲锋在前,他双手开枪,弹无虚发,战士们被戴凤龄不怕死的精神震撼了,抗日的决心更加坚定。
每次战斗,战士们都争先恐后,英勇杀敌,打得敌人也有了三分畏惧。
到了1933年,随着日军向吉东地区大量的增兵,救国军陷入了困境,一直退守到紧靠苏联边境的东宁老黑山地区。
可很快日军就包围了老黑山地区,试图一举歼灭救国军,几次战斗后,以王德林为首的救国军已经陷入弹药缺乏又无外援的地步。
为了保存实力,王德林忍痛做出决定,率领救国军司令部的部分人员退守到苏联境内。
那日,在绥芬河旁,王德林握着戴凤龄的手说:“大哥,现在处境艰难,形势越来越不利,你跟我们一起撤吧!”
戴凤龄却拒绝说:“我坚决不去异国他乡,你们多保重吧!”老哥俩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泪眼汪汪地看着对方。
王德林等人撤退后,戴凤龄率领战士们奋力突围,牺牲了100多战士后,终于杀出了一条血路。
此后的战斗中,因为抗日形势的变化,戴凤龄所率领的部队直接归到了柴世荣旅,之后在周保中军长的带领下,打了不少胜仗,同时又对日伪军进行铲除、分化和争取等工作。
但到了1935年,噩耗却频频传来,戴凤龄的四儿子戴克志、二儿子戴克俭先后牺牲,大儿子戴克勤因腿被打断,养伤期间惨遭叛徒出卖后也牺牲了。
虽然接连失去三个儿子,但戴凤龄没有被打倒,他继续和战士们同日军英勇作战,只要能杀敌人,付出再多的代价他也接受。
但在1937年,戴凤龄带三儿子和几十名战士筹集粮草时,因汉奸出卖而被日军抓捕。为了防止戴凤龄逃跑,日军用铁丝子将戴凤龄的两个大拇指捆住,铁丝的另一头穿进了锁脖骨。
期间,戴凤龄的三儿子曾带人试图营救父亲,眼看着就要成功,日军的增援部队却赶到了,非但没有救出戴凤龄,三儿子和另外十几名战士也牺牲了。
日军将戴凤龄押送到了敦化宪兵队,为了得到柴世荣和抗联我军的去向,他们地老英雄严刑拷打。
浑身是伤的戴凤龄,拒不招供,还对日军破口大骂,折磨了几日后,日军毫无收获,他们决定不再浪费时间。
日军处死戴凤龄的手段是极其残忍的,他们用两块钢板将老英雄死死地夹住,又用铁丝将钢板捆绑住,浇上汽油并将燃烧的烟头扔向了戴凤龄。
瞬间,大火将戴凤龄吞噬,钢板都烧红了,老英雄被烧得满地打滚,可他依然骂不绝口,日军都为之震撼。
在骂声中,戴凤龄壮烈殉国,他宁可惨死也绝不向卑劣的侵华日军屈服,同时也让日军看到了中国人抗日之决心,哪怕牺牲也决不当亡国奴。
戴凤龄牺牲后,他另外三个儿子依然奋战在抗日前线,五儿子戴克选一直从事地下工作,一次为了获取情报,戴克选不幸被两个日伪军发现,搏斗中被残忍杀害。
六儿子戴克政是戴凤龄最喜欢的儿子,不但为人开朗,而且也是双手开枪,自从参加抗日共工作后,他经常独挡一面,带头搞抗日宣传工作,其演讲振奋人心,深受军民的喜欢。
然而在1938年,戴克政在受伤的情况下,依然率战士们和数倍于自己的敌人战斗,打到最后他们仅剩15人,但没有一人投降,依然和敌人激战。
几个小时后,因敌众我寡、弹尽粮绝,戴克政等11人全部牺牲,而其四子戴克志也早在1935年牺牲。
至此,为了抗日救国,戴凤龄和他的六个儿子全部献出了生命,而在整个抗战期间,戴家老幼5人中,有54人惨死在日军手中。
到新中国成立时,曾经偌大的戴家,只剩下两个寡妇和戴凤龄的一个孙子,他们终于替家人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戴家堪称满门忠烈,也是近代中国的“杨家将”,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是民族气节,什么是为国尽忠。
向戴家满门致敬,他们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之家,民族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