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月,毛主席因病去世,举国哀痛。这天,北京一中学生跑到老师办公室,哭着说:“老师,我要请假!”
当学生小声告诉老师请假的原因时,老师愣住了,随即赶紧点头说:“快去吧!”学生一路跑到了校门口,此时他的母亲已经在校门口等候他。
这位中学生名叫孔继宁,而他的母亲就是毛主席的女儿李敏,看到母亲红肿的眼睛,孔继宁的眼泪也不受控地往下流。
在毛家第三代中,孔继宁略显的有些特殊,因为他是唯一和毛主席生活过的孩子。
1962年,在结婚后的第三年,李敏生下了一个男婴,听到婴儿的啼哭声时,毛主席悬着的心才放下。
此前,毛家已经太久没有增添新丁了,所以对于外孙子的到来,毛主席格外高兴。李敏和丈夫还提议让父亲给孩子取名。
思考几天后,毛主席给孩子取名叫“继宁”,寓意是:“继承列宁的遗志!”自从孔继宁出生后,毛主席也多了一件事。
每当工作太累时,毛主席都会来到女儿房间逗逗外孙子,可以说,孔继宁的出生给晚年的毛主席带来了许多欢乐,也让他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每次看着父亲和儿子互动,李敏内心都很感动,因为她童年是在苏联度过的,所以儿子的到来,也弥补了她童年的遗憾。
可这样的生活只维持了短短半年,孔继宁半岁时,和父母搬到了外面去住,因父母工作繁忙,他们只能将孔继宁送到上海,由其外婆贺子珍照顾。
贺子珍回到国内后,一直独自生活,外孙的到来缓解了她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这个幼小的生命也成了她的精神寄托。
在照顾孔继宁的生活起居上,贺子珍更是做到了事无巨细,当发现孔继宁的体重偏低时,紧张的她赶紧想尽办法给孩子补充营养。
外婆的爱犹如甘甜的泉水一般,滋养着孔继宁,不但让他拥有了一个好的身体,还让他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稍微懂事一些后,孔继宁意识到外婆的身体并不是很好,他总是主动帮外婆分担家务,还会想办法逗外婆开心。
祖孙二人相处的时光,是幸福而温暖的,但孔继宁心里也有遗憾,自从搬家后,他就很少见到外公。
在他的记忆里,只在外公生日时,父母才会带他和外公团聚,到了读小学一年级时,父母又承诺带他见外公。
不凑巧的是,那天外公很忙,一家三口最后带着失望离开的,此后孔继宁虽然生活在北京,可和外公再也没有团聚过。
1976年9月9日,外公病逝,孔继宁感觉心里沉沉的,他找到老师请假,并将自己和伟人真实的关系告诉了老师。
原来,在此前老师和同学都不知道孔继宁的真实出身,这都得益于母亲的教育。
从孔继宁记事起,母亲就经常告诉他:“一定要低调,对外不要说自己是谁家的孩子,更不要提及自己是红色后代!”
母亲的话深深地印刻在孔继宁的心里,所以在学校压根没人知道他竟然是毛主席的外孙,原本孔继宁还想着学出成绩,成为外公的骄傲,可外公再也看不到了。
虽然和外公在一起的日并不多,但孔继宁曾坦言:“外公对我的影响是终身的,他的思想直接影响着我的人生路!”
长大后的孔继宁,受家庭环境的影响,选择报考军校,穿上军装那一刻,有一种使命感在他心中冉冉升起。
军校的生活很辛苦,每天都会有训练,可孔继宁从没有掉队,相反他对自己要求颇高,他在心里告诉自己:“不能让家里的长辈失望,更要对得起培养自己的祖国!”
起初同学们并不知道他真实的出身,孔继宁感觉很轻松,可后来他是“毛主席外孙”的事情还是被传开了。
尽管大家的眼神和交流都是友善的,可孔继宁还是感受到了压力,一段时间后,调整心态的他将压力转化为动力,默默地对自己说:“我不能给家族抹黑!”
军校生活结束后,孔继宁走上工作岗位,他始终高标准要求自己,工作能力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并被派往海外任职。
在国外的日子,孔继宁深刻地感受到,祖国的发展壮大之路,任重而道远。
孔继宁在国外工作的日子,一直持续到1999年。这年,其父亲意外去世,给家里带来重创,体弱多病的母亲更是病倒了。
此时,妹妹孔东梅要远赴国外读书,为了照顾母亲,孔继宁考虑后,决定放弃前途正好的工作。
回国后的孔继宁,选择了创业,他决定去走父亲未走完的路,就是宣传、钻研、弘扬外公的思想。
两年后,在母亲的支持下,孔继宁成立了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将研究外公思想做为事业的重点,而且坚持不走“盈利”模式。
尽管身份换成了商人,但孔继宁很少出现在镜头前,他不希望被过去关注,这也是毛家家风的影响。
除此外,为了发挥个人价值和回馈社会,孔继宁还坚持做慈善,用自身的能力去帮助更多身处困境的人。
如今的孔继宁,已经年过五十,关于他的消息并不多,偶尔接受采访也是为了宣传外公思想和红色文化。
尽管事业有成,可孔继宁依然保持着那份低调、谦逊,和他接触过的人,都说他彬彬有礼,没哟丝毫的架子。
这就是伟人的后代,他牢记自己的那份使命,却从不依仗家庭背景去谋取什么权利,这样的精神让我们看到了伟人的后代的光明磊落和坦坦荡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