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零碳园区正从规划迈向规模化建设的关键阶段。2024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过“零碳园区”概念,证实着这一领域从低碳探索进入了全生命周期碳中和的系统实践阶段。目前,全国有超过7.8万个产业园区,其中仅有2782个进入低碳化升级通道。产业园区承载着我国近四分之一的经济产出,如今正成为绿色转型的先锋,它们是光伏和储能电池的竞技场,也是智慧能源和产业生态的共生体。

从宁波市梅山港区的全生命周期碳减排机制到泰州海陵的“太阳城”实践,零碳园区正以系统化的方式解决经济增长与碳排放脱钩的全球性问题。
能源优化:重塑园区能源系统
零碳园区的核心在于能源系统的彻底重构。传统的能源规划往往是“各管一段”,电力、燃气和热力各自为政。而零碳时代需要的是一种“多能联供”的智慧能源网络,如何将屋顶光伏和储能设备、微电网、充电桩等基建集中力量办大事是实现零碳园区能源转型的关键所在。这涉及各类能源设施在物理层面的互联互通,更要求从顶层设计出发,构建统一协调的能源管理机制,对不同能源的生产、存储、输送和消费进行精准把控。
因此,这亟需能源系统具备深度融合与智能调度的功能。

以苏州工业园区为例,园区已基本形成“光伏-储能-充电桩-天然气分布式”区域能源互联网络。虽尚未达到零碳园区标案,但在2024年苏州供电公司就已打造多个微电网示范项目,如苏州工业园区协鑫能源中心微电网,具备冷热电三联供、地源热泵等特色元素,实现了零碳运行。此外,园区还通过政策支持和补贴,推动分布式光伏及储能项目的发展。具备较高的离网运行能力和能源自给能力。
产业协同:从“独立”到“共生”
零碳园区的另一个关键在于产业的协同发展。在这里,各个产业不再是“孤岛”,而是通过资源共享与合作实现碳减排。

远景动力零碳智能电池产业园一期短短几年间,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不断推陈出新,为全球零碳新工业基地“打了样”。从成功落地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到发布全国首个零碳产业园的地方标准,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每一步都走在行业前沿。在产业园中,6台大型风力发电机正徐徐转动,源源不断地为远景10.5GWh动力及储能电池项目供应绿电。作为最早入驻零碳产业园的“链主”企业,远景的这个项目目前已全面投产,每天能够生产3万颗电芯,成为园区发展的重要动力引擎。

再有,据天津滨海新区政府网报道,天津环渤新材料有限公司与长鑫集电(北京)储存技术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电子级废硫酸的“点对点”定向回收利用。自2023年11月开始,截至2024年3月,环渤新材料有限公司定向利用废酸1484吨,经济效益达到273万元。产业间的协同效应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还减少了整体碳足迹,推动了园区内各行业的绿色转型。
数字化管理:让园区“深度思考”
数字化管理是零碳园区的重要支撑,物联网传感器、数字孪生技术等工具能够实时监控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帮助园区管理者做出精准决策。零碳技术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通用方案,由于每个园区的能源结构、产业布局以及实际场景存在差异,因此需要依据具体需求进行定制化设计。

数字化管理在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它借助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实现对能源消耗、碳排放等关键数据的实时监测与深度分析,为零碳园区量身打造出契合实际的技术落地路径。
目前,零碳园区的理念和初步建设思路已取得显著进展,但在实际操作中,政策标准不完善、技术融合成本高以及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仍然存在。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决策者可借鉴德国《气候保护法》的经验,将碳预算机制纳入园区规划许可,推动政策的落地执行显得尤为重要。同时,金融创新如绿色REITs(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也能帮助园区盘活存量资产,为光伏等绿色设施的扩建提供资金支持。成都某科技园通过“节能收益分成”模式,物业与入驻企业按比例共享节电收益,确保了各方的积极性和利益平衡。
零碳园区建设是一项系统性挑战,绝非单纯的技术问题。未来,伴随技术迭代、政策完善和产业协同深化,零碳园区将在全国广泛铺开,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强劲引擎,并提升中国在全球绿色发展中的领导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