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消费主义甚嚣尘上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琳琅满目的商品、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以及形形色色的机会与诱惑填满。广告铺天盖地,向我们兜售着 “精致生活必备”;社交场合里,看似热络的人脉往来让人应接不暇;各种新兴项目、潮流趋势,也一个劲儿招手,蛊惑我们投身其中。然而,在这繁华喧嚣的表象之下,若能秉持 “可有可无的东西,一律可无” 这份清醒,人生将会轻盈许多。
先谈谈物质层面。走进商场,美妆专柜新出的限量口红,包装精致得让人移不开眼;电子产品区,功能繁杂的新款设备,仿佛拥有就能走在时代前沿;家居卖场里,造型别致的摆件、智能化小家电,商家信誓旦旦承诺能提升生活品质。于是,不少人头脑一热,买买买,信用卡账单越堆越高,家里也被塞得满满当当。可实际上,那些跟风购入的口红,常用的不过两三支;高级电子产品,大部分功能闲置;新奇小摆件,最后沦为积灰的杂物。当我们开始审视,果断舍弃这些可有可无之物,会发现不仅空间开阔了,连打理家务的时间与精力都节省不少,钱包也不再瘪瘪的,焦虑感随之减轻。
人际关系也是如此。社交软件里,好友列表人数上千,平日里点赞之交占了大半。同学聚会、行业活动,名片收了一沓又一沓,看似人脉广泛,实则大多浮于表面。那些可有可无的应酬,耗费着周末时光,酒桌上的寒暄除了让人身心疲惫,很难带来实质性帮助。反倒是筛选过后,留下几个真心挚友,闲暇时能坐下来促膝长谈,困难时刻毫不犹豫伸出援手,情感浓度远胜虚浮人脉。舍弃无意义社交,把时间还给自己与重要的人,内心收获的是真挚温暖,而非空洞的社交泡沫。
再看兴趣爱好领域,各类兴趣班五花八门,瑜伽、绘画、烘焙、乐器…… 一时兴起报名参加,幻想着学成之后变身多才多艺的斜杠青年。可现实往往是,热情在几次课程后迅速消退,昂贵的器材、教材被丢在角落吃灰。若能在初始就考量清楚,摒弃这些三分钟热度、可有可无的尝试,集中精力深耕一两项真正热爱的领域,不仅技艺提升更快,还能在专注投入中收获深层次的满足与成就感。
从职场角度,机会与项目也分主次。面对各种看似诱人的合作邀约、内部晋升通道,有人来者不拒,结果精力分散,本职工作没做好,新任务也搞得一团糟。学会分辨哪些是契合职业规划、不可或缺的关键机遇,哪些只是可有可无的干扰,果断舍弃后者,才能聚焦核心竞争力,在职场稳健上升。
秉持 “可有可无,一律可无”,本质是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是认清生活本质与个人需求后的断舍离。它让大脑从杂乱信息与冗余事务中解脱,思维愈发清晰,行动更加果决。在做减法的过程中,我们轻装上阵,向着真正有价值的目标笃定前行,拥抱简洁而充实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