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崇尚热血、追逐梦想的时代,社交媒体上满是他人精彩纷呈的生活:有人勇攀高峰、征服险峰,在云海日出间拥抱极致;有人辞职环球旅行,邂逅不同肤色的笑脸,积攒一箩筐浪漫故事;还有人年纪轻轻创业成功,站在聚光灯下侃侃而谈,尽享名利双收的畅快。相较之下,自己朝九晚五、两点一线,周末宅在家追剧、做家务,生活平淡得像杯白开水,似乎无趣至极。可近来,我却惊觉,我好像开始享受这无趣的人生了。
曾经,我也被那些绚烂多姿的生活样本蛊惑,不甘于平凡日常。我列下长长的梦想清单,要学十种外语、跑遍五大洲马拉松、成为斜杠青年。于是,周末被各类兴趣班填满,下班后拖着疲惫身躯还要赶场社交活动拓展人脉,试图给未来的 “不凡” 添砖加瓦。可忙碌带来的不是充实满足,而是无尽焦虑,每个未达成的目标都成了心头刺,时刻提醒我活得不够精彩。
直到一次生病,身体被迫慢下来,我才有机会重新审视生活。清晨,阳光透过窗帘缝隙洒在脸上,以往总是匆忙起床赶公交,那天却静静躺着,感受光的温度;打开手机,不再刷励志鸡血推文,而是看几篇温馨治愈的散文;肚子饿了,走进厨房,慢悠悠煮一碗粥,听着锅里咕嘟咕嘟的声响,闻着米香弥漫屋子,竟觉得无比惬意。没有宏大目标,没有紧凑行程,只是专注当下这些不起眼的小事,内心却盈满平静。
工作依旧按部就班,不再幻想一夜升职、成为行业传奇。认真处理每一份文件,与同事温和沟通,为攻克小难题而开心,不再焦虑功劳被谁抢去。下班后,不再强迫自己奔赴热闹聚会,而是换上舒适睡衣,窝在沙发和家人一起看老电影,跟着剧情或哭或笑,分享着彼此简单看法,亲情在这平淡共处中愈发醇厚。
周末更是 “无趣” 的高光时刻。不再舟车劳顿去热门景点打卡,而是穿上拖鞋逛逛家附近菜市场,和熟悉摊主唠唠家常,挑几样水灵青菜、新鲜水果;午后,泡一壶热茶,坐在阳台翻开一本旧书,任思绪跟着文字游走,偶尔抬眼看看天边流云变幻。没有刺激冒险,没有惊艳邂逅,日子像老唱片,慢悠悠转着,却转出满心欢喜。
从心理学角度看,享受 “无趣”,是对过度 “多巴胺刺激” 的免疫。以往追求新奇、刺激,大脑频繁分泌多巴胺,让我们成瘾般追逐更强烈兴奋感,一旦回归平淡就觉空虚。如今,从日常琐事获取内啡肽,它带来的愉悦温和又持久,让心灵沉淀。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在浮躁世界寻得安稳角落,与真实自我和解。当不再用他人的精彩丈量生活,“无趣” 便生出别样魅力,滋养出从容、豁达的心境,在细水长流里,咂摸出岁月最本真的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