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宇文泰也是如此。乱世之下,光有武力之盛,那么不过是赫连勃勃之流,政权兴亡,只是一瞬。所以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要汉化改革,却又矫枉过正,吸收了魏晋以来“看重门第”的糟粕。而孝文帝之后,北魏君主以及胡太后又骄奢淫逸,导致六镇不满,最终酿成大乱,毁了北魏江山。
作为西魏的实际掌权者,太师宇文泰苦思治国改革之道。这一思考,就让宇文泰与南北朝时期大部分枭雄有了本质的区别。而帮助宇文泰实行改革的人,叫苏绰。苏绰出身关中士族大姓,京兆苏氏,曹魏以来世代两千石。苏绰的堂兄苏亮也富有才华,二人合称“二苏”。苏绰最初被宇文泰征召为行台郎中,但是一年多了,也没有引起宇文泰的注意。一次,宇文泰问仆射周惠达治国的问题,周惠达却回答不上来。周惠达与苏绰堂兄苏亮当年都曾受南齐末代皇族、北魏齐王萧宝寅的幕府征召,后又一起投入贺拔岳、宇文泰的帐下,因此周惠达跟苏家关系很好。于是,周惠达出门后,就将宇文泰的问题讲予苏绰。苏绰分析后给出了解答。
第二天,周惠达将苏绰之答讲予宇文泰听,并称赞苏绰又辅佐君王成就大业的才能。宇文泰开始留意苏绰,并将他提拔为著作郎。一次,宇文泰与百官一起去昆明池捕鱼,路过汉代传下来的仓池的时候,回头询问身边的人关于仓池的典故,却无一人能答上来。宇文泰急召苏绰,苏绰来了后对答如流。两人接着聊起了天地造化、历代兴亡。二人就这样一路骑着马并肩慢行,越聊越投机,到了昆明池宇文泰竟忘了捕鱼就回到了长安。之后又与苏绰交谈了一夜,直至天亮。后来宇文泰对周惠达称赞道:”苏绰真乃奇士也!”随即任命苏绰为大行台左丞,参与机要。
苏绰
然而宇文泰与苏绰密谈的这一夜,却被矫揉造作成了中国网络的一大谣言,即所谓的“苏绰定律”。不知道是哪位网络大神,居然说《北史》上记载宇文泰与苏绰密谈内容如下:
宇文泰问:国何以立?
苏绰答:具官。
宇文泰问:如何具官?
苏绰答:用贪官,反贪官。
宇文泰问:为什么要用贪官?
苏绰答:让别人为你卖命,就必须给人家好处。给他们以权,叫他用手中的权去搜刮民脂民膏,他不就得到好处了吗?
宇文泰问:贪官用我给的权得到了好处,又会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苏绰答:因为他能得到好处是因为你给的权,所以,他为了保住自己的好处就必须维护你的权。那么,你的统治不就牢固了吗。你要知道皇帝人人想坐,如果没有贪官维护你的政权,那么你还怎么巩固统治?
宇文泰接着问:既然用了贪官,为什么还要反呢?
苏绰答:这就是权术的精髓所在。要用贪官,就必须反贪官。只有这样才能欺骗民众,才能巩固政权。
遍寻《北周书》、《北史》中记载苏绰事迹的篇章,是绝对没有此记载的。史载苏绰“操履清白,谦挹自居,平生谦退,敦尚俭约”,深受传统儒家教育,怎么可能提出如此龌龊无稽之谈呢?这种谣言的诞生,反映了网络“厚黑学”的大行其道,也反映出一些人没有真本事却妄图以耍小聪明投机取巧的心理。泱泱华夏数千载,确实有人靠厚黑惩一时之能,但靠这种“耍小聪明”式的厚黑学想要开创盛世,是不可能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自古以来,立国者都会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步一个脚印,才会有大治天下。如果什么事都往“厚黑学”上靠拢,华夏文明怎么可能延绵长久,传至今日呢?立国者,以能力为根本。“苏绰定律”这种荒谬之言,不光是对宇文泰和苏绰的侮辱,同时也是对中华文明的侮辱。编造这样谣言的人,用心实在险恶。
让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苏绰改革。当时的西魏只占有关中、陇西一隅,自汉代以来关中土地日益贫瘠,不复西周、秦汉时期千里沃土、民殷国富之景。而在文化上,关中虽有京兆杜氏、陇西李氏、弘农杨氏等大族,但是跟关东士族已经有了较大差距。东魏占有富裕的华北平原、盐池海岸,还有关东士族的鼎力支持,自诩正统,无论文化还是武功,都看不起西魏,视之为荒蛮。为了改变这种现象,苏绰全方位筹划了富国强兵的方略,减冗官,置屯田。西魏文帝大统七年(541年),苏绰起草了著名的“六条诏书”:
第一,“先治心”。官员治理百姓,要治心。心不净则见理不明。全民皆要修身养性,培养高尚的品德。为官者要公正,做君主的要以身作则。
第二,“敦教化”。教之以孝悌,使民慈爱。教之以仁顺,使民和睦。教之以礼义,使民敬让。
第三,“尽地利”。即劝课农桑。封建王朝以农业为根本,政府在春耕、夏种、秋收时,不可大兴徭役,以免耽误了农时。另对缺乏劳动力和牛的民户,要给予补助。此外还要教民种桑、植果、种菜蔬,养鸡养猪,乡间游手好闲者要加以惩罚。
第四,“擢贤良”。此条苏绰特意强调,擢拔贤良要“不限资荫,惟在得人”。坚决杜绝北魏孝文帝改革以来的“州郡大吏,但取门资,多不择贤良;末曹小吏,惟试刀笔,并不问志行”的现象。苏绰犹如当年反对孝文帝的李冲一样,二人均出身名门,却反对择人看重门第的敝政。同时,苏绰主张先志、行,后材、艺。志行,就是德。材、艺,就是才能。有才之人应先有德,否则“有材艺而以奸伪为本者”,就是害了百姓。同时裁撤冗官。
第五,“恤狱讼”。苏绰认为所有案件要秉公办理,疑罪从轻,实罪重罚。
第五,“均赋役”。征税多少要考虑具体百姓的经济状况,富则多征,穷则少征,“不舍豪强而征贫弱,不纵奸巧而困愚拙”。
这六条诏书,可谓是苏绰根据西魏实际情况制定的治国正道。相比谣言“苏绰定律”,前者是大智慧,后者是小聪明。而六条诏书的第四条,即不问门第,论德和才,并不是一味排斥打压高门士族。而关陇士族势微,宇文泰为代表的六镇武川军人本身又是“唯门第论”的反抗者,所以二者也不会反对苏绰的改革。苏绰为西魏鞠躬尽瘁,于大统十二年(546年)忧劳成疾而去世,年四十九。宇文泰听说后痛苦不止,亲自撰写悼文。
苏绰死后,延续苏绰改革的是卢辩。卢辩,是北魏太常丞卢靖之子。出自关东高门士族范阳卢氏,是永嘉之乱后留在中原故土的顶级士族。北魏孝武帝西入关中投奔宇文泰的时候,卢辩本在邺城任太学博士,得知武帝入关,匹马跟随至关中。后来西魏的典章制度多出自他手。宇文泰本让苏绰仿《周礼》制定六官制度,苏绰死后,就由卢辨继续完成。六官指的是西周时期,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同时,将原“品级”改为“命”,命原指周王在赐诸侯爵位诏书时候的赐命数,命越高等级越高。所以,一品改叫九命。
卢辩
这种改革,看似毫无意义,实则是有一定作用的。在汉人心中,礼仪教化源自西周。所以,历史上发生过多次托古改制,“古”指的都是西周。比如晋初的复五等爵。又如后来的武则天建“武周”,不仅国号是周,连官名也更改如周制。秦朝以及汉初,三公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这些都是秦汉制度,但是自汉中期以来,渐渐地官名中又有了司徒、司空、司马这些周制官名,都可以看出周礼在人们心中的分量。而西周起自西岐,成于镐京,正是如今西魏国都长安所在的关中之地。恢复周礼,可以区别于萧梁、高齐,显示自身正统。同时,宇文泰又可以借助官制改革,对官员重新洗牌,实施苏绰去冗官的政策。西魏这次托古改制,延续时间很短。宇文泰子孙以及后来的隋朝又全面恢复魏晋制度,但在宇文泰时期确实对西魏政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再说府兵制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简单提到过府兵制。府兵制起自西魏大统年间,崩坏于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前后两百年。由于西魏时期相关资料甚少,所以很多学者都是根据唐代府兵制反推西魏宇文泰时期的府兵制,这也是历代对府兵制争议不断的原因。其实府兵制前后二百年间,几经变化,宇文泰时期的府兵制与后世唐朝时期的府兵制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
府兵制,是伴随着苏绰改革展开的,是富国强兵政策中的一环。西魏草创初期,军队大致由三股势力构成,第一股就是宇文泰接收的贺拔岳军团。第二股是宇文泰打败侯莫陈悦后受降的侯莫陈悦军团。而这两股军团都是当年跟随尔朱天光入关平乱的尔朱氏军队。第三股则是曾经跟随孝武帝西入关中的禁卫军。三股势力合流后,西魏军大约军力十万左右。但是自从与东魏高欢五次大战后,尤其是第四次的邙山大战,西魏军惨败,折损数万,几乎动摇国本。要不是东魏内部扯皮,高欢没有接受封子绘、陈元康和侯景的建议挥师西进,西魏恐怕当时就被灭了。因此,不改革兵制,西魏就极其危险了。
于是,宇文泰仿照鲜卑旧制,将西魏军队分为八部,各部设柱国大将军。这个柱国大将军,本是当年北魏孝庄帝任命尔朱荣的职位,尔朱荣之后再无他任,此时再度设立。首批先后任柱国大将军的,共八人,即宇文泰,广陵王元欣,李弼(隋末瓦岗李密曾祖父),李虎(李渊祖父),独孤信(杨坚岳父,李渊外祖父),赵贵,于谨,侯莫陈崇。其中广陵王元欣是宗室代表,不领军,宇文泰任总百揆,督中外诸军。因此实际上是六柱国,也暗含西周天子六军之制。每个柱国大将军下设两个大将军,首批先后担任十二大将军的是广平王元赞、淮安王元育、齐王元廓、侯莫陈顺、宇文导、达奚武、李远、豆卢宁、宇文贵、贺兰祥、杨忠(隋文帝杨坚之父)、王雄。这就是有名的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后,又有很多人晋升为柱国大将军、大将军,但是威望名气都在这初期的二十人之下。每个大将军又领两个开府将军,开府将军独领一军。因此,西魏实际上是二十四军。而每个军下又下辖若干个府,直接管理府兵,全国的府大致一百个左右。
从八柱国二十四大将军中就可以看出,这些军队高层既有皇族,也有关陇豪族,也有宇文泰等六镇军人。可以说,府兵制的创立,是宇文泰杂糅胡汉、凝聚关陇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的开始。府兵制同时也是紧紧围绕苏绰改革构建的,最终的目的,是打破“鲜卑人为兵、汉人务农”的传统,“广募关陇豪右以增军旅”,将汉人加入军队补充军力,从而形成一个胡汉一体的关陇军事集团。
府兵
而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府兵制有着很深的误解,甚至以唐朝时期府兵制崩溃反推,说募兵制才是职业军人,而府兵制是农民兵。其实这是极其错误的:
首先,府兵,是精兵化政策下的职业军人。当府兵,必须是才智力气出众之人,而一旦选上府兵,则本该缴纳的赋税钱粮、劳役都随之免除。府兵虽然是农闲时期操练阵法,但是这些府兵实际上都是小地主。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唐初,初唐的府兵仍以关陇子弟、殷实富家子优先,府兵的武器比如战马、战刀、战袍都要自备,官府只统一发放盔甲、弓箭等基本装备。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很多描述初唐的文学作品中,经常有“忽然阵中杀出一位白袍小将”的描述(比如薛仁贵),因为装备大部分是自备的,你想穿的多拉风都行。所以,如果你只是普通农民,是很难支撑起当府兵的开销的。而农忙时,府兵也不亲自耕种,而是交给自己的长工、佃户。所以,府兵是靠几人供养才得一人的精英士兵。正是如此,西魏至初唐的府兵才能所向披靡,唐初先后消灭了东突厥、西突厥、百济、高句丽、高昌、薛延陀、吐谷浑,傲视东方。
其次,唐朝府兵崩溃一大原因是均田制被破坏和国土面积的增大。府兵都是另编军籍的,但是府兵并不是北魏六镇那种世袭军户,也不是后世元明时期的卫所士兵。前面说了,府兵是靠自家佃户供养的,因此府兵必须有自己的田。所以,宇文泰和苏绰为府兵制度配套了均田法和输籍法。均田法,防止了土地兼并,保证了府兵赖以生存的根本。而输籍法,解放了地方豪族私藏的人口,将之纳入中央,保证了府兵的来源。所以,府兵虽另立军籍管理,但待遇优厚,并且可以随时退出军籍,变为民籍。同时,府兵要轮换各地,轮换的间歇期就可以回家休息。所以,这个政策在国土尚且狭小的西魏时期,是极其优厚的政策。但是到了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国土空前扩大,府兵轮换一次可能就要跨越万里,府兵得不到充足的休息。而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均田制也被破坏,这动摇了府兵赖以维继的根本。因此这些小地主不愿再当兵,导致府兵兵员严重不足。而当年的关陇集团早已随着一统全国而分崩离析,所以府兵制逐渐被淘汰了,取之以募兵制。所以,府兵制的崩溃不是宇文泰当初建立的制度不好,相反,府兵制当初是极其适合西魏局势的兵制。
最后,府兵制的创建,给了百姓以荣誉和新的晋升渠道。军人之前被鲜卑人垄断,而文人入仕又被世家大族掌握,普通百姓只能务农。而府兵制创建后,使得汉人百姓也有了凭军功晋升的机会。但宇文泰还是考虑到了鲜卑贵族的情绪,到了西魏恭帝元年(554年),宇文泰全面启用鲜卑旧姓,西魏皇室也将元氏重新改为拓跋氏。当初北魏建国时,统一了三十六个小国,九十九个大姓。这些姓氏后来都失传了,宇文泰将这些姓氏重新拾起,赐予西魏地位高的将领三十六国的姓氏,地位稍低的赐九十九姓。而每个将军的部下都跟随主将的姓氏。比如杨忠赐姓普六茹氏,李虎后人改姓大野氏。这种改制实际意义不大,只是进一步杂糅胡汉而已。所以在其子孙以及后世隋朝初期,胡姓又都改回了汉姓。
三、府兵制的初检验:南进东守策略一支军队,百战才成钢。如果在还未编练完成的时候贸然作战,很可能功亏一篑。所以,我们看到,宇文泰在实行府兵制后,出战愈发谨慎,高欢围攻玉壁韦孝宽,高澄围攻颍川王思政,宇文泰都没有实行有效救援。而高洋登基后,宇文泰率军恫吓高洋,结果自己反被高洋的晋阳霸府军吓退。南朝爆发侯景之乱后,恰逢初代府兵编练完成,于是宇文泰定下了“南进东守”的策略,趁机夺取南朝土地,同时也是检验新编府兵的战斗力。
大统十六年(550年),宇文泰命杨忠都督三荆十五州诸军事,在安陆大败柳仲礼。这一战,杨忠精选两千骑兵,口衔木棍夜袭梁军,一举将柳仲礼、柳子礼兄弟擒获,攻占了安陆、汉水以东大片土地。逼得当时还是南梁湘东王的萧绎送人质求和,约定两国以安陆为界。
当初侯景军逼近江陵,湘东王萧绎为求西魏援助,命令梁、秦二州刺史宜丰侯萧循将南郑割让给西魏。萧循不肯,于是宇文泰于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派遣大将军达奚武率军三万攻陷南梁南郑、汉中等剑南之地。当时南梁武陵王萧纪坐镇蜀中,派杨乾运率蜀兵救援南郑,结果一战被达奚武击败。达奚武将斩获的首级放在南郑城下,刺激之下萧循出战,被达奚武打的全军覆没,参军刘璠被俘虏。萧循无奈开城投降。
又过了一年,坐镇蜀地的武陵王萧纪和坐镇荆州和江左的湘东王萧绎兄弟火并。湘东王萧绎向西魏求救。宇文泰兴奋的说:“夺取蜀地,治服梁朝,在此一举!”当时诸将犯难,唯有宇文泰外甥尉迟迥认为可以打下蜀地。于是尉迟迥为帅,率六军甲士一万二千人,骑兵一万,突袭蜀地。蜀中大将杨乾运秘密投降西魏,使得西魏军兵不血刃拿下了剑阁天险和涪水,包围成都。武陵王萧纪被萧绎杀死后,被包围了五十余天的成都投降,西魏尽取蜀地。
消灭了弟弟后,湘东王萧绎登基称帝,是为梁元帝。梁元帝看不起西魏,采取了联结北齐抵抗西魏的策略。他言辞傲慢,要求西魏归还占领的梁、益、安陆等地。宇文泰看到国书后说:“古人云:‘天之所弃,谁能兴之。’这话说的就是萧绎吧。”宇文泰随即召回了此前多次陈述平南方略的荆州刺史长孙俭。恭帝元年(554年),宇文泰派遣柱国大将军于谨、中山公宇文护、大将军杨忠率军五万突袭江陵。由于有占据襄阳的傀儡梁王萧詧的支持,西魏军十月初九从长安出发,顺江而下,十一月就包围了江陵。
行军途中,长孙俭拿梁元帝打趣道:“咱们替萧绎谋划下,他该如何抵挡我军?”
于谨回答说:“如果他陈兵汉江,放弃江陵,拒守丹阳,这是上策。如果他把江陵外城居民全部转移到内城,加高城墙,一味死守待援,这是中策。如果他什么都不做,就地在江陵外城防守,那是下策。萧绎一定会用下策。”
长孙俭问为什么,于谨答道:“中原多事之秋,才让萧氏占据江南三四十年。东有齐国,萧氏认为我们不可能分兵攻打他。萧绎这个人懦弱少谋,多疑少决,而江陵百姓又不会深远的考虑问题,留恋家园,所以江陵的萧绎最后只会防守外城。”
果不其然,梁元帝知道西魏入侵的消息后,最初是不信。而侍中王琛也自我安慰,说他去年出使西魏,宇文泰很是友好,不可能入侵。萧绎不作任何防范,还在江陵城给全城百姓讲《老子》。直到西魏军围城了,才大惊失色。当时南梁战线拉得很开,大将都在外部带兵,来不及救援。而西魏军也没有给萧绎任何喘息之机,仅用了一个月,江陵城破。十二月初四,梁元帝投降。此前达奚武、尉迟迥率军南征,府兵就多有抢掠之事,甚至达奚武、尉迟迥还想屠城,幸亏被劝阻。然而这一次,西魏军队将江陵城全城皇亲贵戚、官员、百姓掠至长安,江南震惊,这就是“江陵之囚”。杨忠年轻之时,两次流落南朝,都被南梁优待,没想到这次再下江南,却给江南带来了毁灭性打击。之后西魏扶持萧詧在江陵建立傀儡政权西梁。
至此,西魏国土从最初的西北一隅,扩充了一倍之多,初步有了和北齐抗衡的资本。理性的说,一系列南征,只是对西魏新编府兵的初步考验。南朝经历侯景之乱,互相攻伐,西魏开疆拓土多是乘人之危。后来,西魏军队以及之后的北周军队在与真正的北齐精锐晋阳霸府军的对抗中,依旧是败多胜少。但是由于宇文泰给打下的深厚基础,府兵百折不挠,北周、北齐攻守异形,北周始终处于进攻态势。
宇文泰去世时西魏(北周)版图
宇文泰,是南北朝时期的无冕之王。要论各国开局之艰难,宇文泰首当其冲。他通过十年的隐忍,终于打下了帝王基业。西魏恭帝三年(556年)十月,宇文泰北巡突然生病。他对侄子中山公宇文护嘱以大事后就去世了,时年五十岁。至此,高欢、宇文泰、萧衍、陈霸先等英雄人物皆已离世,南北平衡也被打破。天下一统的日子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