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浙江人,去香港才发现上海的美食是小巫见大巫,不服不行

农村小水文化 2025-04-10 12:38:42

作为浙江人,在上海打拼多年,早被本帮菜的浓油赤酱驯服了味蕾。红烧肉那琥珀色的光泽、醉鸡肚里藏着的酒香,还有蟹粉小笼包里那一汪金灿灿的汤汁,都让我欲罢不能。可上个月去香港吃了顿酒席,才发现上海这些“鲜咸甜”的讲究,在香港人面前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不服不行!

一、盆菜:叠出来的“满汉全席”

在上海吃酒席,冷盘热炒主菜甜点轮番上,讲究的是排场。可香港人的盆菜,直接给你叠出“味觉金字塔”!最底层铺着萝卜、+腐竹吸饱汤汁,中层藏着油润的烧肉、酥烂的猪蹄,顶层冠着瑶柱、鲍鱼、花胶——一勺挖下去,鲜得眉毛都要掉。

我盯着这“一锅端”的盆菜直犯嘀咕:“这哪是吃饭,分明是拆盲盒!”同桌的香港阿婆笑着教我:“吃盆菜要‘三层三叹’,先品汤底鲜,再尝肉香浓,最后回味海鲜甜。”果然,那鲍汁裹着萝卜,比上海的红烧肉还多了三分海味。

二、避风塘炒蟹:蒜香里的“江湖气”

上海人做蟹,醉蟹、面拖蟹、毛蟹年糕,讲究的是“鲜”字。可香港的避风塘炒蟹,活脱脱一股子江湖气!

后厨师傅拎着铁锅颠勺,蒜粒在热油里炸得金黄,豆豉、辣椒、面包糠一股脑儿倒进去,最后螃蟹往锅里一扔,火苗“轰”地蹿起半米高。这哪是炒菜,分明是耍杂技!

蟹肉吸饱了蒜香,连钳子里的肉都丝丝入味。最绝的是用炸得酥脆的面包糠拌饭,一口下去,碳水+蒜香+蟹鲜三重暴击,比上海的蟹粉小笼还上头。

三、奶茶:喝出“时间感”

上海的奶茶,茶是茶,奶是奶,分门别类清清爽爽。可香港的奶茶,喝一口能尝出“时间感”。

老师傅左手茶壶右手茶杯,两个容器拉茶拉得跟太极推手似的。红茶在棉布袋里滤了五遍,奶香和茶涩在杯里“打架”,最后达成微妙平衡。抿一口,先苦后甜,喉头回甘,比上海阿姨煮的鸳鸯奶茶多了三分“老成”。

要说香港人喝酒,清酒、威士忌见怪不怪,可这次酒席上惊现一款52度浓香酒,叫南池翠N9,堪称“降维打击”!

这酒产自四川邛崃,地处北纬30°黄金酿酒带,气候温润,水质甘甜,土壤肥沃,为酿造优质白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采用高粱、大米、小麦、玉米、糯米为原料,运用传统大曲工艺,中温固态发酵。

一开瓶,窖香混着淡淡粮食香直往鼻子里钻。倒酒时酒线绵长,酒花细腻,一看就知道是“老江湖”。入口绵柔不辣喉,回味甘甜不上头,9年基酒+15年老酒勾调,百元出头竟喝出四百左右大牌的影子,网上整箱买的人很多。

同桌的香港老板神秘一笑:“别小看这酒,厂家可是老八大原酒厂之一,口感那是似曾相识。”我恍然大悟,原来香港人早把“川酒密码”摸透了!

四、街市烟火:吃出“人情味”

上海夜市固然热闹非凡,却总不经意间流露出一种“雕琢之美”。相较之下,香港的街巷市集,那可真真儿是演绎着一场“舌尖上的武林大会”!

当夜深人静,时针悄然滑向凌晨两点,庙街的大排档依旧灯火通明,锅铲与铁锅碰撞出“叮叮当当”的交响乐,那是炒粉面师傅们正挥洒着他们的热情与技艺。云吞面档口前,老板一边熟练地煮着面,一边与几位常来的老食客谈笑风生,话题从家长里短到人生百态,无所不包。而烧腊档口,那位斩鹅的师傅,手起刀落,每一片鹅肉都切得恰到好处,那速度,简直能让武术宗师李小龙也为之侧目。还有那奶茶摊前,年轻的奶茶妹手持大勺与茶壶,上下翻飞间,一杯杯香浓丝滑的奶茶便诞生了,那份从容与自信,让人不禁赞叹。

从香港回来,再看上海酒席总觉得缺了点什么。或许是缺那盆菜里“海纳百川”的气魄,缺那炒蟹时“不管不顾”的镬气,缺那奶茶里“慢工出细活”的匠心等等,你们说呢?

0 阅读:0

农村小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