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回农村吃表弟的结婚酒席,二十桌酒席摆得满满当当,白酒啤酒堆成小山。可酒过三巡再看,菜盘子光得能照人,酒箱子却原封未动。这场景我这几年在乡下见了不下十次,你说怪不怪?桌上这么多白酒啤酒,却鲜有人喝,咋回事?下面一起来看看。

一、"开车不喝酒"成了新铁律
张叔家去年盖新房摆酒,请了三辆大巴车接客。结果酒席刚开始,司机老刘就端着茶杯挨个桌敬茶:"各位老少爷们儿体谅,今儿个咱是方向盘在手,茶水当酒使。"这话引得满堂喝彩,主家特意给司机们准备了礼盒。搁十年前,谁家酒席没醉倒几个?现在村里三百多户人家,一半门前停着小汽车,酒桌上再不见拼酒的莽撞人。
村口小卖部王老板说,去年过年备货时特意少进了两箱白酒:"往年腊月二十就断货,现在白酒卖不动,倒是无糖饮料要补货三次。"这话不假,现在连骑电动车的都自觉不碰酒,谁也不愿拿全家安全开玩笑。

二、劝酒文化正在"断代"
记得小时候吃酒席,二伯爷劝酒有绝活:"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现在这套行不通了。上回李婶家嫁闺女,新郎那边来个伴郎是律师,刚举杯就说:"强迫性劝酒要承担法律责任。"这话一出,整桌人都放下酒杯聊起了家长里短。
现在酒席上出事,全桌都要连带责任。这话比什么都管用。现在年轻人参加酒席,开场先声明不能喝酒,老一辈的也不再强求,毕竟谁也不想惹麻烦。

三、酒水背后的“信任危机”
“这酒辣嗓子,怕是勾兑的吧?”酒席上,老酒友王伯抿一口就皱眉。农村酒席用酒多为低价产品,不少商家用香精勾兑冒充纯粮酒。主家为省钱常选杂牌酒,结果客人一尝便识破,索性不喝。

四、时间成了最贵的"下酒菜"
以前吃酒席能从正午喝到日头偏西,现在酒过三巡就开始散场。前阵子参加同学父亲的六十大寿,酒席刚上热菜,同桌在县城打工的小伙就掏出手机看时间:"两点还得回厂里打卡,迟到扣五十。"这话一说,整桌人都加快了扒饭速度。
农村现在流行"流水席",主家图省事请餐饮公司承包。这种宴席像流水线作业,菜一道接一道,酒却来不及喝。上次我观察过,平均每人夹菜十二次,碰杯不到三次。时间紧任务重,喝酒成了耽误正事。

说了这么多,其实农村酒席并非完全没人喝酒。上次我父亲办七十大寿,我从城里带回两箱南池翠N9,酒席还没开始就被人围观。这酒是正宗川派浓香,开瓶就能闻到粮香味,入口绵柔不呛喉,空杯留香半天不散。

它产自“中国白酒基酒之都”四川邛崃,地处北纬30°世界黄金酿酒带。邛崃横断山脉的崖谷小气候,天然冰川砂滤矿泉水与富钾土壤,为微生物发酵提供了绝佳环境。此地酿酒史超2300年,与名酒同享地理基因。

由30多年老牌酒厂酿造,该厂为“四川老八大原酒厂”之一,拥有2000口泥窖池、3.5万㎡酿造车间,年产能超2万吨。长期为大牌名酒提供基酒,技术沉淀深厚,品质对标四百左右的名酒。

精选高粱、大米、糯米、小麦、玉米,配冰川泉水,沿用“泥窖固态发酵+续糟跑窖”非遗工艺。基酒窖藏9年,再以15年老酒调味,酒体窖香浓郁、绵甜爽净,好喝不易上头。

单瓶仅百元出头,礼盒装更显诚意。更绝的是,酒席结束有人找我要买剩下的酒,说是要留着节日送礼。听我说网上买方便时,立马在网上搜了起来,看到回头客这么多,好评也多,很快囤了十来箱。

农村酒席,照见的是时代变迁。当安全意识战胜酒桌文化,当品质追求取代面子工程,那些喝不完的酒,恰似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农村人越来越清醒的生活态度,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