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1月14号,《新民报》的一个特别版面里,登出了毛主席写的《沁园春·雪》这首诗。北方景色真壮美,千里大地被冰封,万里雪花漫天飘。……换种说法就是,……还是那意思,要用简单的话来讲,……内容还是一样,字数也没多没少。都过去了,要说英雄豪杰,还得看现在的人们。”这个词一出来,引起的轰动可把蒋介石吓了一跳,他赶紧把笔杆子高手陈布雷找来,问问这文章到底写得咋样。没想到,陈布雷开口说:气势宏伟,胸怀广阔如山河。
听到陈布雷的评语后,蒋介石气得火冒三丈。然后就跟陈布雷说:这里面,还有不少心怀恶意的人在胡说八道,这让我党的一些朋友感到很不满。而毛主席特别夸奖的,其实是一位才女所作的一首和诗。这位有才华的女子到底是谁呢?毛主席到底是怎么夸奖的呢?
这时候的中国,暗地里还是风波不断,局势很不稳定。日本天皇说投降以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就碰到了很大的难题。很多国内爱国的人怕打起内战,所以老给两党的头头们写信,盼着他们能坐下来好好谈谈,一起商量怎么和平建国。毛主席带领的党中央心里盼着国内能平平安安地发展,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安稳舒心的日子。
不过,以蒋介石为头头的国民政府,心里一直惦记着“一个党说了算”的念头——蒋介石甚至还梦想着把我们党彻底打败,好让他一个人说了算。因为国内的情况,蒋介石学着楚霸王项羽的做法,给毛主席设了个“圈套饭局”。他给毛主席发了邀请,想让毛主席到重庆来一起商量国家大事。他以为毛主席会怕死不敢冒险,可他却不知道,毛主席心里装的都是国家和人民,就算知道去重庆非常危险,好比是闯进了龙潭虎穴,他也毫不犹豫地去了。柳亚子在重庆听说朋友坐上飞机后,心里满是敬佩,特地赶到机场去迎接毛主席,为他接风。他高度赞扬毛主席这次行动是“无比的勇敢”,并且因为毛主席有很多国家大事要处理,所以他一再跟柳亚子保证,一有空就会去探望。
柳亚子和毛主席在大革命时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那时候,毛主席是国民党中央的宣传部长,柳亚子呢,则是国民党的监委。他们俩成为朋友,不是因为工作关系,而是因为他们各自的写诗才华所吸引。从那以后的好多年,尽管他们俩再也没见过面,但他们的友情却像老酒一样,越久越香。
毛主席领导红军进行土地革命那会儿,柳亚子经常写诗来夸毛主席。后来听说蒋介石要来围剿红军,他心里就一直七上八下的,特别担心毛主席和红军的安全。当听说蒋介石围剿没成功,他就会写诗来表达高兴的心情。因为这事儿,他惹上了大麻烦,蒋介石下令通缉他,被开除党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儿。虽然这样,柳亚子却一直站在毛主席和我党革命这一边。听说毛主席要来重庆,柳亚子悄悄给毛主席写了封信,提醒他留意蒋介石。毛主席在重庆下飞机那会儿,只是轻轻地拍了拍柳亚子的手以示友好。
毛主席心里暖洋洋的,感受着朋友的关怀。所以一有空闲,他就和周恩来同志一起去探望柳亚子先生。这两位老朋友,分开了20多年,现在终于又见面了。心情激动之下,柳亚子用一首七律诗来请求对方和上一首词。那时候,毛主席瞧见了柳亚子写的诗句里的要说黄州太守,气势上还是稍逊一筹,辛弃疾这位稼轩居士,也就只会发发牢骚了。想到以前写的《沁园春·雪》,我心里一下有了灵感,就提起笔把这首诗写了下来。
那时候,毛泽东主席正领着红军从陕北走到山西西边,刚好碰上寒冬腊月天,他看到陕北漫天飞雪,心里一下子来了灵感,随后就写了这首诗。这首诗里,毛主席用大气的笔触描绘了北方的壮丽景色。我又琢磨起红军成功会合的事儿,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仿佛在说:“咱们要跟老天比比,看谁更高一筹。”诗歌结尾处,作者流露出自己对将来和祖国美好河山的满满期待。这首诗的胸襟开阔,和苏轼的《赤壁怀古》比起来,真是一点也不逊色。
难怪柳亚子瞧见了,就感慨地说:就连苏轼和辛弃疾都比不上他,更别提其他人了。就是说,像苏轼、辛弃疾这些人,也确实很难比得上。柳亚子拿到毛主席的这首好诗后,就琢磨着要把自己的和诗跟它一起发表出去。为了让《沁园春·雪》更加引人注目,柳亚子特地写了篇《跋》来解释,称赞毛主席的作品是“流传千古的好诗”。他把这些作品都寄给了《新华日报》。
周恩来知道后,怕发表这些东西会搅乱了正在进行的“重庆谈判”,所以就劝毛主席先别着急发表。于是,大家都跑去跟柳亚子要《沁园春·雪》这首诗。别的报社也都抢着发表,从那以后,《沁园春·雪》就广为流传了。
蒋介石知道这首诗后,批评毛主席说:“我觉得他诗里有想做皇帝的想法,好像在走历史的回头路。”虽然嘴上那样讲,但蒋介石心里明白,自己根本写不出这样的诗词。国民党最依靠的,就是像有“三湘才子”名头的易君左这些人。
而被称为“三湘才子”的易君左,因为“站在哪边就说哪边的好话”,写下了“黄巢杀官,白起埋兵”这样的句子,明目张胆地抹黑毛主席的形象。
其中,郭沫若写的《沁园春·和毛主席韵二首》特别出色,不论是从诗中的感情,还是引用的历史故事,他都运用得十分自如。华东的“诗人”陈毅,听到这场“大战”的消息后,也写了一首和诗,诗里写到“山东的山水真是美,瞧那雪后初晴的泰山多壮观”,同样十分出色。……换句话来说,就是……还是那个意思,只是用了更简单的说法,字数也差不多,就是这样啦。毛主席看完这些诗词后,心里也是充满了许多感慨。不过,毛主席最欣赏的,还是才女孙荪荃的创作。
1927年,孙荪荃完成了北京师范大学的学业,大家都说她是个很有才华的女子。后来,她就当上了北平第一女子中学的校长。不过,在“九一八事变”那会儿,她热心支持学生们的爱国行动,结果被国民党排挤,最后连校长这个位子都给弄丢了。尽管如此,孙荪荃还是“不收敛”,心里一直惦记着国内的革命活动。
她做的事情,简单来说,就是“为女性争取权利,跟封建军阀统治唱反调”。因为这种想法,她和谭平山成为了一对共同革命的伴侣。1945年,她和老公谭平山在重庆一起搞了个组织,叫“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尽管她既不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也没加入过国民党,但她非常拥护我们党的革命,甚至还高兴地说:“共产党愿意和我们一起干大事了!”当她看到重庆当地的很多报纸,在国民党掌控下,都找借口填词来诋毁毛主席和我们党的形象,她也跟着写了一首回应的词。
在毛主席写的《沁园春·雪》里,有句“江山美得没法说”,但易君左他们故意把“美”误会成刘备那个“金屋藏美人”的“美”。还有,他们把“引得好多英雄都弯腰赞叹”里的“弯腰”,也扯到“楚王喜欢细腰”的老故事上去了。尽管主席不愿参与争论,但还是得有人站出来说话反驳。就是因为这样,所以当主席看到她的留言时,心里很有感触。
他觉得,柳亚子和孙荪荃两个人都是支持民主的人。他们敢于直言不讳,这样一来,我们党与民主人士之间的友情就显得更加深厚,也更容易赢得大家的信任。所以,在1946年1月份,毛主席在给柳亚子的回信里写到:我已经收到了先生和孙女士的和词。心里暖洋洋的,有种说不出的舒服,回家就跟老婆聊聊天,分享分享。另外,主席在回信里也对柳亚子的诗句“咱俩啊,上天入地都不怕,珍惜现在好时光”和孙荪荃的诗句“心连心,一起洗净天地尘埃,迎接今日大解放”做了回应。毛主席简单地回答说:咱们一起好好为国家出力。
蒋介石说这首诗让他“感觉比吃了大败仗还丢脸”,从那以后,蒋介石和国民党对这首诗都有了“心理阴影”。1957年,金庸大佬写了《射雕英雄传》这本书。那时候的金庸在小说圈里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尖水平,他的小说在港澳台和大陆都很受欢迎,不过这一本,要等到1979年才在台湾发表出来。为啥呢?说白了,原因就在于“那个书名”。书名里的“射雕”两个字,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沁园春·雪》那句“只知道拉弓射大雕”。所以,在台湾刚出版的时候,它并不叫《射雕英雄传》,而是叫做《大漠英雄传》,这就是那个名字的来源。那时候,金庸费了好大劲,翻找了许多历史书籍,就想说明“射雕”这两个字,并不是毛主席独有的。就像我们常听到的王维那句“转头望望射雕的地方,只见千里暮云平坦无垠”,还有温庭筠写的“战马在塞外尘土中奔去,带着烽火信号射雕归来”这些诗句。可惜的是,蒋介石和国民党高层对这首诗太过忌讳,结果就变成了这样。
跟他们比起来,毛主席可真是大度得很。新中国成立后,臧克家成了第一个全国性的诗歌杂志《诗刊》的主编。他找毛主席要稿子,想把毛主席写的诗发表在《诗刊》上。毛主席听到他的请求,马上就爽快地答应了。臧克家想去感谢毛主席,并且想多懂一些诗词,所以就亲自去找毛主席,向他请教学习。当被问起《沁园春·雪》里“原驰腊象”这句该怎么理解时,毛主席乐呵呵地说:你觉得这话该咋说呢?
臧克家觉得,要画北国的风雪,那就得用和“银蛇”相配的“蜡象”才行,这样才有那种洁白无瑕的感觉。臧克家讲完后,毛主席立马就夸了他。说来也巧,郭沫若在用毛主席的《沁园春·雪》时,把“腊”写成了“蜡”,而毛主席心里明白,可他并没有提出任何异议。从这里就能瞧出,毛主席那宽广的胸怀,哪里是蒋介石和他的国民党能比得上的呢?
毛主席之所以能写出这么出色的诗词,是因为他特别勤奋好学。他会大力夸奖孙荪荃的作品,但并非真的觉得作品有多出色,而是因为她敢于在国民党的压迫下发声,坚定地站在我们党这一边。这种在困难时候还能坚守的友情,才是毛主席真正想表扬的。而我党和爱国民主人士之间的友情,也因此变得更加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