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都比不上,读书最要紧。”这是中国古代人对读书学习的赞美,觉得读书最重要,能考中状元是古代无数学子的终身梦想。
不过当秀才也挺难的,要花上好几年只读那些古人的书,即便如此,到最后考试选拔时还是有可能考不上。但他们的本事可不能小看,要是放在现在,秀才也是很厉害的。
不过现在古装剧里的秀才形象可不太妙,老是被塑造成“穷酸秀才”。但其实,在古代想成为秀才可不容易,没点儿真才实学连门槛都迈不进去。那要是拿现在的教育水平来比,古代的秀才大概是个啥档次呢?秀才这个词最早就是用来夸人特别有才的,跟后来的科举考试没关系。时间一长,只要是读书人,大家都习惯叫他们秀才。而且,在科举制度里,秀才也成了读书人的一个等级。
汉朝时有察举制,那时候只要你有本事,就可能当上秀才。不过要求挺严,你得先在学问上很厉害,然后人品也得好,最关键的是得让地方官瞧得上你,他点头同意了,你才有可能成为秀才。
隋朝有了科举制以后,考过院试的学生就被叫做“秀才”。接着,他们得再通过各州府举行的乡试,成为举人。然后,再去参加会试,一旦会试通过,那就离成功很近了。
科举考试里,最后一场就是殿试,这是最最正式也最重要的一场,连皇帝都会亲自来当考官。要是谁在殿试里表现得好,就能得到皇帝的喜欢,特别是考第一名的,那就是最风光的状元郎了。
在古装剧里头,你能瞧见古代人考中状元后,会骑着马在街上游行,镇上的老百姓都会挤到路边,争着看新科状元的模样。要是状元郎运气好,说不定还能被皇家贵族看上,当上皇家的女婿也是有可能的。
其他表现出色的学生也会被叫做进士,总之,能参加殿试的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学生,一旦通过殿试,他们就能达成管理国家和民众的愿望。在古代,人们被严格地分成好多等级,就像被归为了不同的类别一样。虽说常听人说“士农工商”,士大夫地位最高,但那时候,普通人想通过读书成为士大夫,从而实现命运的逆转,真的是难上加难。
首先,读书就像是富贵家庭的专属权利,要是你能读得起书,还有时间读书,那可就得看你家境如何了。毕竟在古代,穷人家的孩子根本抽不出这空闲来。
穷人家的孩子很少有机会去上学,他们得先帮家里忙农活。再说,一般的农民也不会想着靠读书来当官发财,他们就觉得把地种好,来年能有个好收成,这就很满足了。
要是能上得起学,读书这事儿可别太当轻松了,考试的难关还在后面等着呢。童生试是当官路上的第一道门槛,好多学子在这儿就绊倒了,一次没过就得再等三年。所以说,虽然是叫“童生”,但有的人其实都已经人到中年了,还卡在这第一步的考试上呢。
大半辈子都过去了,还是个童生,范进中举后发疯也就不奇怪了,这事儿搁谁身上谁都得崩溃啊。
后面的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也是这样,每三年举办一回,只有通过了乡试,才有可能当上官。去京城参加会试和殿试,就像电视剧里演的那样,考生们赶路去考试可不容易,一路上充满了挑战。
以前交通不便,有钱的学生可以坐马车,没钱的学生就只能走路了。
要是离京城近点还好说,远了可就头疼了,得走上好几百甚至上千公里的路,全靠两条腿。所以说,电视剧里演的那些人提前好几个月,甚至大半年就上路了,真的一点儿都不夸张。
去一次得用上大半年时间,回来又得这么久,考一次试,一两年的时间就没了。殿试是最难的一关,规矩也最严,考生一进殿试的门就不能出去了,吃喝睡觉都得在里面解决,一旦离开就白考了,这几天对考生来说真是煎熬。
所以在古代,对普通人来说,想通过读书实现翻身,就像凤凰涅槃一样难,说它比登天还难,真的一点儿也不夸张!秀才和老百姓在社会地位上有很大的不同,秀才是有学问的人,同时他们的生活也和老百姓紧紧相连,所以受到百姓的敬重是很自然的。即使在现在,有学问的人也同样会受到大家的尊敬。
到了明清时候,要是考上了秀才,就能享受到不少好处,像老百姓最烦恼的交税和服劳役这些事,秀才们都可以不用操心。
而且秀才在社会上很受人尊敬,就算碰见了县里的官老爷,也能挺直腰板说话,不用下跪磕头。要是秀才犯了错,人们也会看在他是秀才的份上,减轻处罚,有时甚至直接就不追究了。
在明朝,秀才只需专心读书就好,因为他们能领到朝廷的补助,所以就算啥也不做,也不用担心饿肚子。
还能凭自己的学问当个老师,既能得到别人的敬重,又能养活自己,安安稳稳过一生没啥大问题。
比如说蒲松龄,他一辈子都没能中举,不过靠教书和写小说挣了钱,最终也赢得了很大的名声。
一般的老百姓很少识字,要是想写信或者写春联,都得找别人帮忙,这时候,秀才就成了大家的首选,秀才也能靠这个挣点生活费用。
所以说,在古代要是能考上秀才,那就算是老百姓里的出类拔萃之人了,要是不想就此打住,就得继续念书,往更高的层次努力。前面也说了,要当上秀才可不容易。在隋朝,你得学业有成,还得被地方官看重,这样才能成为秀才,像这样被挑中的“幸运儿”没几个。在后来的科举考试里能考上秀才的人很少,有研究表明,古代秀才的录取率才百分之几,也就是说,一百个人里面大概只有几个能当秀才。反观现在,高考考本科的录取率能达到百分之四十。这么一比,秀才可比现在的本科生稀罕多了。
现在考公务员,能被录取的概率大概只有百分之五,国家级的考试更是只有百分之一,考过的人都清楚这有多难,所以说,秀才的水平至少相当于考上了市里的公务员。
如今的高考和古代选秀才可不是一回事,难度各有各的高,只是受限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罢了。
古代的学生埋头苦学好多年,有的人甚至花了大半辈子才考上秀才,这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科举考试竞争太激烈了。
因此千万别小看读书人,电视剧里把他们刻画得穷困又呆板,只是为了搞笑,你要是当真就大错特错了。
时代变了,对咱们学生的要求也跟着变,但说到底,目的都是一样的,最终咱们都得走向社会,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