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王稼祥提到毛主席再婚一事,贺子珍为有人照顾毛主席感到欣慰

骐骥逸尘远 2025-02-23 11:27:00

从1928年两人喜结连理,一直到1937年贺子珍前往苏联,毛主席和贺子珍这十年的夫妻生活里,他们像战友一样并肩作战,像同志一样在困难中互相扶持。这十年的情分,对毛主席也好,对贺子珍也罢,都是极其宝贵,再也找不到的了。所以,从那以后的日子里,毛主席和贺子珍只在1959年匆匆见过一回,但他们心里一直都有对方。就算隔得再远,他们还是像以前那样,时刻惦记着彼此......

1938年春节那会儿,延安处处都洋溢着过节的高兴劲儿,每家每户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里。可贺子珍不久前刚走,这事儿让毛主席心里头有点不是滋味,像是有根刺扎着。本来心情就不太好的他,在这周围热热闹闹的对比下,显得越发孤单了。

大年三十那天,毛主席是和李六如夫妇一起过的。李六如是党里的大领导,他老婆王美兰也是位老资格的红军战士。那天,毛主席表面上看挺沉稳,但王美兰能感觉到他内心藏着深深的悲伤。之后,王美兰回想起来说:“毛主席那个春节,过得相当冷清。”

1938年1月份,贺子珍成功地到达了苏联。可是,在那个革命时期,信息传递不方便,贺敏学和贺怡不清楚贺子珍已经去了苏联。所以,温吐秀到了延安后,没见到自己女儿的身影。

那时候,毛主席主动担起了照顾温吐秀的任务,让她安安稳稳地度过了晚年。三年后,温吐秀去世,毛主席不仅为她买了棺材办理后事,还在她的墓前立了块碑。之后,胡宗南占领了延安,温吐秀的坟被毁了。等延安收复回来,毛主席拿出十块银元,让延安的老百姓帮忙把温吐秀的坟重新修好了。尽管毛主席和贺子珍已经分开了,但他对待贺子珍的母亲温吐秀还是特别好,不仅让她晚年过得安稳,还为她安排了身后的安息之地,这孝心和大度真是没话说。

1938年秋天,贺子珍足月生下了一个男娃,她给这孩子起了个名儿,叫“廖瓦”。小宝宝的到来,让在外国漂泊的贺子珍心里乐开了花,这是好久都没有的开心。有了儿子后,贺子珍的脸上总带着笑,满心期待着以后的日子,之前离开延安时心里那股闷气也全没了。同时,贺子珍满心欢喜地给毛主席写了封信。信里,她用轻松、亲切的话语跟毛主席说了说自己在苏联的日子,还分享了一个好消息:“我生了个儿子,长得特别像你。可惜我奶水不够,孩子得靠牛奶和米汤掺着养。”然后,贺子珍满心欢喜地期待着新生活,打算好好把儿子拉扯大,在苏联认真学习,等学有所成就回国继续为革命事业出力。

可是,正当贺子珍满心期待着未来的美好生活时,命运却狠狠地跟她开了个玩笑。1939年开头那会儿,才半岁大的廖瓦得了流感。因为那时候医术不咋地,廖瓦没能得到好好的医治,流感慢慢就变成了肺炎,结果很遗憾地早早离开了人世。贺子珍只能无奈地看着自己刚出生的宝宝被疾病带走,小宝宝还没来得及说一句话,没喊过一声“妈妈”,也没见过他的爸爸毛主席,就这样永远地走了。那种让人心痛的感觉在贺子珍心里不断翻腾,泪水不由自主地从她心底涌上来,她紧紧抱着儿子的遗体,怎么也不肯放开。

后来,成为开国中将的钟赤兵和贺诚也在苏联深造,他俩试着劝了劝贺子珍,但没起作用。于是,他俩一使劲,把廖瓦的遗体抱过来,好好安葬了。贺子珍失去了儿子,心里头特别难过。从那以后,好长时间她都沉浸在巨大的悲伤里,儿子的模样老是出现在她脑海里,让她想念得心痛,伤心不已。而且,她好像没了精神支柱,对未来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1939年秋天,王美兰得了很严重的阿尔巴痢疾,身体情况很糟糕。没办法,她只能先放下手里的革命任务,从延安出发去苏联看病。到了苏联,她被安排和贺子珍住在同一个房间里。

那时候,贺子珍还沉浸在失去儿子的悲痛里,没能走出来。她的床头放着廖瓦的照片,王美兰常见她盯着那张照片,眼泪止不住地流。还有啊,贺子珍早上起来后,王美兰瞅瞅她的床铺,老是 发现枕头上湿了一大片,估摸着她夜里肯定是偷偷抹眼泪了。瞧着贺子珍那副伤心模样,王美兰心里挺不是滋味,常找她说话,劝慰她,让她打起精神来。在这外国地方,王美兰就像贺子珍的贴心朋友,陪着她,听她吐露心声,给了她不少宽心的话。毛主席听到儿子去世的消息,心里非常震惊,难过极了。他知道贺子珍因为没了儿子总是哭个不停,就让自己的女儿李敏去苏联陪陪她。李敏在贺子珍身边,慢慢地让她心里的伤痛好受了些,也成了她新的精神依靠。在苏联的时候,王美兰对贺子珍特别关照,还有另外一位老红军蹇先任,也总是关心着贺子珍。

贺子珍有次跟蹇先任聊起,说她跟毛主席分开了。那时候,贺子珍对蹇先任说,自己在人生关键时刻选错了路,后悔地说:“这都怨我自己,那时候我太倔了。大家常说,一步错步步错,我就是那时候走错了一步,到现在都遗憾呢。”1941年,蹇先任在苏联的学习告一段落,眼看就要回国了,她便跟贺子珍说:“咱们还是回去吧,毕竟这儿是人家的地盘,你老在这儿住着也不像话。”贺子珍被这个建议打动了。

她琢磨着,打从自个儿迈开双脚,离开延安,踏上外国土地的那一刻起,就遭了不少的罪,心里头老觉得孤单又没人帮忙。或许回到祖国怀抱,她那历经过无数风雨的心才能找到慰藉。然后,贺子珍对蹇先任说,她想和大家一起回国。蹇先任听到她的打算特别开心,还提醒她得跟组织说一声,这样组织好给大家做安排。不过到了第二天,贺子珍的想法变了。蹇先任看她主意已决,就没再多说什么,只是问问她接下来的打算。

1942年,王美兰病好了,马上就要从苏联回国了。她劝贺子珍跟她一起回去,但贺子珍直接说不,她打算继续呆在苏联。王美兰要走的时候,贺子珍让她帮忙给毛主席带个问候:“要是见到毛主席,跟他说声我好着呢!”王美兰把这话牢牢记在心里了。没过多久,王美兰就回到了延安。一见到毛主席,她就转达了贺子珍的问候,还跟毛主席讲了讲贺子珍在苏联的日子。

她说,贺子珍的儿子廖瓦去世后,她整天想着孩子,一到晚上就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尽管毛主席和贺子珍的感情之路走到了尽头,但他们曾携手并肩,经历了一段不平凡的革命征途。这段经历在他们漫长的人生旅程中,意义非凡,如今,他们依然被视为并肩作战的战友、志同道合的同志。所以,毛主席心里挂念着贺子珍,说真的,他盼着她能过上好日子。

那天,毛主席心情本来挺好的。可王美兰一说话,他立马就高兴不起来了,默默地坐在椅子上好一会儿,没说一句话,然后没多久就从外屋走进了里屋。1988年的时候,王美兰想起了那一天发生的事情:毛主席平时对我特别礼貌,也很看重我。但这次,他居然自己站起来走进卧室,留下我一个人在那儿。我明白毛主席的心情,不埋怨他,他心里太伤心了,又不想让别人看到,所以就离开了。后来,警卫员跟我说,毛主席每晚都会工作到第二天早上,唯独那天晚上很早就睡了。

与此同时,王美兰也说:“毛主席是个很重情义的人,就算他后来再婚了,心里还是惦记着贺子珍,这是明摆着的事儿。”听王美兰讲述毛主席的话,能感觉到毛主席心里一直挂念着和他一起过了十年苦日子的贺子珍。这让我们不仅看到了毛主席作为大人物的一面,还了解到了他的为人和品格。更重要的是,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毛主席的内心世界,看到他也有普通人的真实感情,是那么质朴、那么实在......

1988年,贺子珍的好战友曾志,除了王美兰之外,也分享了她所记得的毛主席的那些往事。

1988年5月16日,77岁高龄的曾志在受访时,聊起了毛主席的一些过去的事情。她回想起:“毛主席曾详细地跟我讲过他和贺子珍夫妻之间的一些小事。”1939年,曾志抵达延安,毛主席跟她谈起了贺子珍。那时候,毛主席满怀感情地说:“咱俩做了十年夫妻,感情深得很。”毛主席对曾志说,他和贺子珍相处时,常去茅坪河抓鱼。那时候他们既不懂抓鱼的方法,也没带抓鱼的工具。到了河边,两人就脱掉鞋子,挽起裤腿,直接走到河中间,瞅见鱼影就伸手去逮,有时还真能抓到鱼。

这时,他们会看着对方笑,心里乐开了花。对于贺子珍去了苏联这件事,毛主席曾跟曾志掏心掏肺地说过一番话,他表示:从曾志的回忆里能感觉到,尽管毛主席和贺子珍已经不是夫妻了,但他心里一直惦记着过去的那些情谊。说到底,在那个战火连天的革命时期,毛主席和贺子珍相互扶持,一起走过风风雨雨,他们不光是夫妻,更是心里的依靠。在那段流血流汗的艰难日子里,他们既是并肩作战的伙伴,也是志同道合的同志,为了革命事业一起拼命,是那种能为对方豁出命的深厚交情。

1946年夏天,王稼祥前往苏联医治病痛,经过不少波折后,终于得知了贺子珍的消息。碰到贺子珍后,王稼祥问道:“你接下来打算怎么做呢?”贺子珍眼神坚决地回答:“我要回国。”听到贺子珍这么说,王稼祥满意地点了点头。1947年开头那会儿,王稼祥给毛主席拍了封电报,讲了讲贺子珍在苏联的近况,还说了她想回国的想法。没过多久,毛主席就回电了,上面简简单单写了四个字:“赞成回来。”

因为王稼祥身体还没痊愈,还得在苏联多待一阵子,没法马上带着贺子珍和女儿回国。所以,他先把贺子珍母女接到自己家里住着,等病好了再一块儿回国。那时候,王稼祥和老婆朱仲丽常常带着贺子珍出去玩,莫斯科的大剧院、歌剧院,还有各个公园,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之后,朱仲丽说起这事:“这就是为了让贺子珍换个心情。”

那时候,王稼祥跟贺子珍聊起了毛主席再婚的事儿,贺子珍说,她觉得有人能照顾毛主席挺好的,心里挺高兴的。过了好几个月,王稼祥的身体慢慢康复了,马上就要回国了。没过多久,王稼祥、朱仲丽、贺子珍等人就坐上了专门安排的火车,踏上了回国的旅程。贺子珍阔别祖国十年后,终于回到了家。这十年,好多事情都变了样,好多往事也成了过眼云烟。贺子珍经历了不少波折和磨难,带着满身的伤痕回到祖国怀抱时,连毛主席都忍不住感慨万千。

1947年5月30号,毛主席给蔡畅写了封信,说贺子珍快要回国了,让她多帮忙照看一下:“好好照顾一下贺子珍和她女儿。”那时候,蔡畅是中共中央妇委书记,也是东北局妇委书记。1947年8月份,贺子珍回到了咱中国,并且在哈尔滨安了家。回国后,贺子珍听嫂子李立英说,哥哥贺敏学以前受过重伤,身体里现在还留着两颗子弹没取出来。于是,她就请罗荣桓帮忙写封电报给毛主席,求他能让贺敏学暂时离开华东战场,来东北做手术,把子弹取出来。

毛主席接到电报后,隔天就给回了信,信里头他这么说:“子珍啊,你的电报我收到了。现在华东那边战事吃紧,敏学得赶紧回去上班。现在抽不出空来给他治病,等以后有机会了再想办法。”1949年5月,毛主席让人问问贺子珍,想不想把李敏接到自己身边一起生活。贺子珍几乎没多想就爽快地说:“主席这么想孩子,我当然没意见,完全赞成。”五月底的时候,李敏搬进了香山别墅,开始和毛主席一起生活。从那以后,毛主席尽管非常忙,但还是会尽量挤出时间,关心李敏的学习,照顾她的生活。

新中国成立后,每到暑假,李敏就会去北京陪毛主席。而到了寒假,毛主席会安排李敏去上海,让她和妈妈贺子珍相聚,一起享受母女间的温馨时光。碰面后,李敏会跟贺子珍聊聊自己在北京是怎么过的。听了李敏的讲述,贺子珍觉得毛主席真是个非常负责任的爸爸。虽然他每天忙里忙外处理国家大事,但到了晚上,他都会回到中南海,和家人一起吃晚饭,花时间关心李敏的生活,真的很用心。毛主席看了信,就给贺子珍回了信,说:“你要好好照顾自己,革命重要,身体也重要,多为大家着想,顾全整个大局。”

1954年,贺子珍身体不舒服了。听到这事儿,已经61岁的毛主席沉默了好久,眼泪默默地顺着他的脸流下来。他亲手写了一封信,然后交给李敏,让她帮忙送给贺子珍。毛主席在信里头说:“苏医生和杨医生都挺棒的,得听医生的话,少抽点烟,抽多了对身体可没好处。”另外,他还告诉贺敏学,要好好关照贺子珍的生活。之后,女儿李敏成了连接毛主席和贺子珍的重要桥梁。李敏老爱给贺子珍写信,说说自己的新鲜事儿,还总不忘在信里捎上毛主席的消息。

毛主席呢,也常让李敏给贺子珍带去他的问候,还嘱咐李敏从北京捎去他精挑细选的特产、生活用品,连贺子珍需要的药品都考虑到了,这些都是毛主席满满的心意。时光飞快流逝,岁月转了一圈又一圈,毛主席和贺子珍始终用自己的方法来相互关照。人生难得见一面,就像参星和商星,总是碰不到一块。贺子珍刚回国那会儿,就跟关系好的战友讲:“我就想见见毛主席,跟他说句话,握个手就成。”毛主席心里也惦记着见贺子珍呢,打从1937年一别,这都二十多年过去了,不知道她现在过得咋样。

转眼间,时间就溜达到了1959年。1959年7月9日晚上,毛主席和贺子珍在分别了22年之后,终于在庐山再次碰面了,这次见面也成了他们这辈子最后一次相聚。世界这么大,事情变化快,一晃22年就过去了,毛主席和贺子珍终于又坐到了一起。这90分钟的见面,他们仔细看着对方,都发现对方已经老了好多。

贺子珍的眼泪不停地往下掉,22年的岁月在她的泪水中闪闪烁烁。毛主席亲切地问贺子珍:“这几年你过得咋样?身体还好吧?”贺子珍忍住激动的心情,带着哭腔说:“我现在好多了,可你的身体大不如从前了。”毛主席感叹道:“已经66岁了,真是上年纪了啊!这忙得,比当年打仗那会儿还不可开交呢!”接着,毛主席问起了贺子珍在苏联的日子,他俩一起商量起了李敏结婚的事情......这次见面大家没咋多说话,对毛主席而言,这次碰面就像是和老朋友再次相见,心里感慨万分;而对贺子珍来说,则是一肚子后悔的话想要说出来。

毛主席问贺子珍:“你那时候为啥非要离开呢?”贺子珍边哭边说:“都怪我自己,那时候我太不懂事了。”聊了一个多钟头,毛主席和贺子珍就各自道别了。从那以后,他们再也没见过彼此,但心里一直惦记着对方。1970年,毛主席又一次爬上了庐山,这次成了他最后一次登庐山。他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聊起天来,说:“贺子珍是对我最好的那个人......”

0 阅读: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