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发布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大血管闭塞血管内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该共识的发布有助于规范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急性大血管闭塞(ICAS-LVO)血管内治疗策略与技术,促进临床规范化管理。

颅内急性大血管闭塞(LVO)性卒中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健康,血管内治疗虽已成为一线方案,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ICAS)病变在东方人群中高发,手术操作相对复杂,给治疗带来较大挑战。研究显示,西方人群中ICAS-LVO约占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患者的6%,而东方人群中这一比例高达25%。在椎-基底动脉急性闭塞患者中,ICAS更为常见,如在急性基底动脉闭塞血管内治疗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中,ICAS患者占比达43.9%。ICAS-LVO患者在行血管内治疗时,术中再闭塞率更高,穿刺至再灌注时间更长,使得精准识别与规范治疗尤为关键。
02、多维度识别ICAS-LVO1.临床特征识别
ICAS-LVO患者具有一定的临床特征。与心源性栓塞患者相比,他们年龄较大,男性更为多见,常伴有高血压病、高血糖、高脂血症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或有长期吸烟史。心源性栓塞患者多伴心房颤动相关心脏疾病,起病急骤,病程进展迅速;而ICAS-LVO患者病情易反复波动,症状加重常伴随多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梗死病史。通过分析患者年龄、性别、合并症、病史,结合心电图检查及既往头部影像学资料,可对ICAS-LVO进行初步判断。
2.影像学特征识别
影像学检查在ICAS-LVO的识别中起着关键作用。CT、CT血管成像(CTA)、MR血管成像(MRA)是常用的评估手段,急诊无法进行无创检查时可选择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非增强CT中,大脑中动脉CT高密度动脉征、颅内动脉钙化征等,可提示ICAS-LVO;CTA可观察闭塞血管位置、形态,如椎-基底动脉交界水平段等部位闭塞可能与ICAS相关。磁敏感血管征(SVS)有助于鉴别心源性栓塞和ICAS病变。
3.术中识别
术中通过DSA检查进行评估。若闭塞位于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等主干或平直段,且远端侧支循环代偿良好,提示可能为ICAS病变;“锥形”闭塞、微导管“首过效应”也有助于判断。取栓支架释放后的形态变化同样重要,如出现“束腰征”且回收支架未取出血栓,或取栓后出现残余狭窄、再次闭塞,高度提示ICAS病变。
03、多元化治疗策略1.治疗方法选择
ICAS-LVO血管内治疗方法包括支架取栓、抽吸取栓、支架联合抽吸取栓等。多项研究表明,支架取栓和抽吸取栓在急性LVO患者早期血管内介入治疗中,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广泛应用于临床。对于血栓负荷较大的患者,首选支架取栓后再进行球囊扩张或支架置入,可减少血栓逃逸风险;血栓负荷较小的患者,直接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也是可行的选择。此外,随着介入器材发展,一些新型技术不断涌现,但安全性和有效性仍需大型临床研究验证。
2.补救治疗策略
术中再闭塞或取栓失败在ICAS-LVO患者中较为常见,此时需要采取补救治疗。常用的补救策略包括急诊球囊扩张、支架置入以及药物治疗。现有研究对这些补救治疗的效果结论并不统一,部分研究显示,急诊球囊扩张和(或)支架置入可提高患者术后功能独立性、降低病死率,但也有研究指出可能增加并发症风险。药物治疗方面,围手术期应用替罗非班可减少机械取栓次数、改善患者预后且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3.术中并发症处理
ICAS-LVO患者血管内治疗术中并发症相对较多,常见的有靶血管夹层、靶血管或穿支动脉穿孔或破裂、血栓形成及脱落等。针对不同并发症,需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如对于动脉夹层,可根据情况选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或支架置入;靶血管或穿支动脉穿孔或破裂时,术前应选择合适器械,术中若出现出血,需及时中和肝素、控制血压等;对于血栓逃逸,根据其部位和对患者造成的症状,选择支架取栓、抽吸取栓或动脉溶栓等补救措施。
04、全方位围手术期管理1.血压管理
目前,ICAS-LVO患者围手术期血压管理尚无明确控制目标。相关研究表明,采取较低的血压管理目标并未显示出临床优势,血管成功再通后短期内不建议强化降压。临床医师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和血管内治疗效果,制定个性化血压管理方案。
2.药物应用
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直接证据尚不充分。术中可尽早给予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但不同药物各有利弊。静脉注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在临床广泛应用,但理想剂量和持续时间仍需进一步研究明确。一些研究显示,围手术期使用替罗非班、依替巴肽等药物,在减少再闭塞、提高血管再通率和改善患者预后方面有一定效果。
3.并发症及处理
ICAS-LVO血管内介入治疗可能出现多种并发症,如球囊扩张时斑块破裂或血管夹层、支架置入后出血转化风险增加、迟发性支架内狭窄或闭塞等。出血转化是较为严重的并发症,可通过DynaCT、双能CT或磁敏感加权成像(SWI)进行鉴别,处理以控制颅内压、维持生命体征为主。血运重建术后高灌注综合征也不容忽视,患者术后应入住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密切监护并管理血压,以降低风险。

朱武生 教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联系导师。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血管介入协作组副组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脑血管病杂志》副主编。
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医疗与研究工作,在脑卒中的救治及脑血管介入诊疗方面有丰富的经验。
以第一/通讯作者(含共同)在Stroke、Neur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J Neuroinflammation等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10余部中国脑血管病介入诊疗指南/共识的制定。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课题等科研项目10余项,以主要完成者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

刘锐 教授
东部战区总医院
东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内科(南京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脑卒中绿色通道组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委会秘书长、经桡动脉介入协作组组长,中国卒中学会青年理事江苏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委会委员、秘书,江苏省医学会介入分会青年委员,全国百佳医院取栓治疗金牌医师。
以第一作者、共同作者和通信作者在Neurology、Stroke等杂志发表论文10余篇。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作为主要执笔人参与《中国缺血性脑血管病非急诊介入治疗术前评估专家共识》等4部指南规范。
撰稿|刘锐 朱武生
编辑|杨沛然
审核|于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