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们知道,东汉时期,窦宪讨伐匈奴,结果把匈奴打得在亚洲无法立足,只好向西边逃窜。匈奴人逃到欧洲之后,竟然重振雄风,把欧洲人打得满地找牙,连堂堂的罗马帝国也要向阿提拉大帝俯首称臣。
如此一来,我们自然就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欧洲不是匈奴的对手,匈奴又不是大汉的对手,那么如果大汉的军队去讨伐欧洲,那岂不是会犁庭扫穴、风卷残云?大汉帝国岂不是具有征服全世界的实力?
理论上应该是这样的。在冷兵器时代,游牧民族的骑兵是战斗力最强的军队,而汉朝的军队可以打败游牧民族的骑兵,说明汉朝的军队举世无双。什么罗马帝国、波斯帝国,在大汉铁骑的面前,显然都不够看的。
但问题是征服世界这件事没有发生,无论西汉还是东汉,从来都没有尝试过去这样做,也没有人雄心勃勃地想要到世界的尽头去看一看。大汉帝国征服全世界这样的事,只能是发生在架空历史的网络小说之中。
为什么咱们的老祖宗没有试图去征服世界呢?答案大概要从西汉那个时候开始找。“虽远必诛”的陈汤或许会告诉我们奥秘之所在。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这句话如今在网上特别流行。很多人都觉得这句话说得特别霸气,特别豪迈,正对自己的心思,所以十分的推崇。不过,如果我们认真了解一下这句话的主人陈汤的命运,大概就会让我们感到沮丧了。陈汤的命运最明白无误地解答了我们前面的疑问:为什么古代的中国没有能够去征服全世界?
(二)
关于陈汤“虽远必诛”的故事,很多人都了解了,这里简单地述说一下。
陈汤这个人家境贫寒,而且他的人品据说也不怎么好。汉朝人做官实行“选举制”,也就是要由上级来选拔品行高尚、学识渊博的人担任各级官职。陈汤虽然学识渊博,但是品行不端,所以就选不上。
不过,好在当时做官用不着考试,有地位高的官员推荐就行。所以,陈汤最后还是混进了公务员的队伍,在官场上蹭蹬了几年,也没啥大出息。
陈汤渴望建功立业,所以强烈要求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结果,几年后,他终于如愿以偿,到西域都护府担任了副校尉,正职是甘延寿。
西域都护府的职责是管理相当于今天新疆这块地方的众多小国,维护丝绸之路国际交通要道的安全。西域的一些大国,那可就不归他们管了。
汉宣帝时期,匈奴内部大分裂,出现了五个单于。这其中的郅支单于决心脱离汉朝的控制,向西发展。于是,在公元前45年,郅支单于杀害了汉朝的使节,一路向西,投奔了康居国。
此后,康居就与匈奴联起手来,在西域称霸,让各国为之慑服。时间一长,他们就开始威胁到汉朝的安全了。对于西汉来说,郅支单于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三)
公元前36年,陈汤来到了西域都护府就任。他对一把手甘延寿说:“郅支单于如今在西域闹得很凶,如果不尽快把他干掉,让他的势力坐大,那将来就不好办了。现在他的实力还不算强,城池不够坚固,武器的质量也跟不上,咱们率领都护府的屯田官兵讨伐他,一定可以把他一举荡平。”
甘延寿对于陈汤的说法表示赞同,不过,西域都护府的职权范围大体上是今天的新疆境内,管理的都是些丝路小国,每个国家的人口也不过就是万八千人。而郅支单于所在的康居是个大国,领土从咸海一直绵延到巴尔喀什湖。要打这样的大国,那就必须要有朝廷的旨意才行。
所以甘延寿决定先向长安的朝廷请示之后再说。陈汤说这样做会耽误事的,应该立即就出兵,战机不可错过,一旦错过将追悔莫及。然而,这个甘延寿组织观念很强,说啥也不同意。
好在甘延寿生病了,一连好多天都卧床不起。陈汤就趁机假称长安已经来了发兵的旨意,调动了西域各国的兵力以及都护府用来屯田的官兵,总数有四万余人。
甘延寿得知陈汤竟然矫诏发兵,吓得赶紧爬起来阻止。陈汤手握宝剑怒叱道:“大军已经集合了,你想让大家都扫兴吗?”
甘延寿没有办法,只好听从陈汤的。不过,两个人都向长安的朝廷送去了矫诏发兵的请罪书。
要说这陈汤的判断还是非常准确的。郅支单于野心勃勃地想要在中亚地区开辟出一片新天地,这就严重威胁到了中亚各国的利益,所以各国都反对他。现在大汉的军队来讨伐了,于是各国纷纷响应,配合汉军作战。就连郅支单于原本的盟友康居也和他翻脸了。
陈汤和甘延寿率军直取郅支单于的老巢郅支城。汉军勇猛冲杀,匈奴大败。郅支单于死于乱军之中,他的部下也全部遭到歼灭。陈汤的冒险行动取得了完胜。
随后,陈汤和甘延寿向着长安上书,讲述了一番自己出兵的道理,在这份奏章的最后提到了那句著名的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意思是:我们要向天下表明,谁敢冒犯强大的汉朝,逃得再远也会遭到诛杀。
此时的汉朝皇帝乃是那个把王昭君送去和亲的汉元帝。面对着陈汤的战功,他陷入了左右为难的踌躇之中。
(三)
当时朝廷的丞相是匡衡,就是曾经“凿壁偷光”的那个著名人物。他对于陈汤的做法坚决反对。
匡衡认为:陈汤无组织无纪律,擅自矫诏兴兵。如果承认他有功,那么就会引起其他人去模仿,大家都自行其是,这还了得?另外,陈汤这个人手脚还不干净,没有执行“一切缴获要归公”的纪律,侵吞了很多缴获的财物。大汉王朝的纪委书记,也就是司隶校尉已经开始立案调查了。因此,对于陈汤决不能表彰嘉奖,相反还要严厉处分他。
另一位重量级人物,当朝大宦官,中书令石显也因为私人恩怨而攻击陈汤。一时间,陈汤反而处于危急之中了。
好在这时,著名的大学者,同时也是皇室成员的刘向站出来替陈汤说话。他上书说:“想当年,李广利讨伐大宛。战死数万人,花费了国家海量的财富,最终只不过得到了几十匹骏马而已。如今陈汤和甘延寿不花国家一分钱,就解决了郅支单于这样一个重大的边患。这是对国家有大功的行为,应该重重嘉奖啊。”
于是,汉元帝采取和稀泥的做法:一方面批评陈汤和甘延寿违反了国法,另一方面则表示二人确实有功,可以将功抵过,下不为例。封二人为侯爵,食邑三百户,赏黄金百斤,同时还任命两人为校尉。
没过几年,汉元帝死了,汉成帝继位。匡衡又一次上书,要求处分陈汤。身边美女如云的汉成帝批准了匡衡的要求,结果陈汤被免职了。
后来,陈汤上书汉成帝,揭发康居国送来做人质的王子是假的。汉成帝派人核实,结果证明那王子是真的。这样一来,陈汤反而落下个诬告之罪,被关进了监狱,而且面临着被处死的可能。
好在这时,又有一位学者型的领导干部谷永出面替陈汤说情。汉成帝这才赦免了陈汤,不过,剥夺了他一切的爵位,陈汤变成了一个啥也不是的白丁。
又过了几年,西域那里又发生了战事。朝廷这时想起了陈汤。大将军王凤启用他,想让他再次带兵。但是陈汤自己不争气,多次接受别人的贿赂,结果又遭到弹劾,只好灰溜溜地再次下野。
再后来,陈汤因为胡乱解释所谓的“天生异象”,又被汉成帝逮捕,发配到敦煌去服苦役。
直到汉成帝死后,汉哀帝继位,这时又有人替陈汤说话,朝廷这才赦免了他,让他回到了长安。陈汤回到长安后不久就病死了。
(四)
陈汤冒险立功,结果此后却命运多舛,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大一统的封建王朝从根子上就不能容忍陈汤这种目无朝廷、独行擅断的做法。正像匡衡所说的,如果在外面的将领一个个都学陈汤这种样子,那岂不就要乱套了?
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边疆的将领如果事事都可以自作主张,那他岂不是就要变成军阀了?
对于历代王朝来说,对外作战或是开拓,那都要牢牢地控制在皇帝的手中才行。
然而,这样一来,最大的消极后果就是:中国没有可能去征服全世界了。
我们看看后世的英国、法国、西班牙等国的对外征服,那基本上就是一种民间自发的行为。哥伦布、麦哲伦、皮萨罗、德雷克等等探险家在世界上到处乱窜,寻找他们心目中的宝藏。他们实际上都是自筹资金、自建团队,基本上靠自己。政府最多就是赞助一下。实际上这是一种非常省钱,非常高效的开拓方法。他们一旦失败,那不过就是死掉几个亡命之徒而已,各国政府毫无损失;而他们一旦成功了,欧洲各国的领土就会爆炸式地增长,无穷无尽的财富也会滚滚而来。
像汉朝那样,把一切对外的征服都牢牢地控制在皇帝手中,是效率最底下,也是最浪费的方式。就像汉武帝远征大宛,耗费了国家无尽的财力,最后只得到了几十匹宝马,实在是得不偿失。
如果汉武帝脑子灵活一点,把征伐大宛这种事承包给陈汤这样的亡命之徒。陈汤凭借大汉王朝在弓弩与钢刀方面的技术优势,只需要千把人就能打得大宛国俯首称臣。然后,陈汤搞一个马匹贸易公司,把汗血宝马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汉朝。这样一来,陈汤就发家致富了,大汉王朝也占尽便宜了:一个子儿没花,就能得到这么多的宝马,那还不赚了?
有人可能要说了,万一陈汤在境外割据自立,变成一个独立王国怎么办?
这有什么好怕的?我们来看看英国的例子,看看那个海盗之王德雷克。他是个纯粹的强盗,没有什么道德观念,一切唯利是图。但是他却没有动过把伊丽莎白一世赶下宝座,自己取而代之的心思。这是因为,他与大英帝国之间有商业利益。德雷克四处抢掠来的黄金白银,只有在英国的市场上才能变现,成为真正的财富。德雷克是会算账的,他一算计,如果造反,那会引发一场恶战,胜负难料,得不偿失,反而不如这么细水长流地做生意划算。因此,德雷克就不会造反,相反,当西班牙无敌舰队威胁到大英帝国安全时,他还会挺身而出,保卫这个国家,保卫伊丽莎白女王。
这就是个利益分配的问题。大英帝国精明地与海盗分享利益,所以海盗就对英国朝廷忠心耿耿,从不反叛。相反,大汉王朝把一切利益都集中到了皇帝手中,所有人都要依赖皇帝的恩准才能致富。这反而让臣民们的忠诚度大打折扣。你作为皇帝垄断了一切,那就不要怪别人对你的权力产生觊觎。
(五)
其实陈汤是一个非常理想的哥伦布麦哲伦式的人物。他精明、果敢,而且还性情贪婪,野心勃勃。后世欧洲的那些冒险家,从哥伦布到叶尔马克,个个都是陈汤这样的人。
如果汉朝的皇帝像后来欧洲的那些王室一样,放手让自己的臣民向境外开拓,那么陈汤将如鱼得水,业绩非凡。汉朝那时候还有一些敢于到西域冒险的人物,例如常惠、班超等人,也都具备陈汤一样的素质。但是非常可惜,他们都跳不出汉朝皇帝的手掌心,不能自行其事,更不可能为自己开创一片天地。这样一来,大汉王朝空有天下第一的实力,却只能局限于亚洲东部这一块地方,没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时间一长,走向衰落就是必然的了。
汉朝如此,其他的朝代也基本一样,所以中国的疆域始终大体不变。在皇权政治下,疆域不能太大,太大了,就管不过来了。皇权在边疆地区会遭到削弱,所以历朝历代对于太远的地方干脆就不要了。
有人说,西方国家例如英国,它曾经有过那么多的殖民地,现在还不是都独立了?只给英国剩下了本土那么一小块地方。但是人家毕竟是已经赚到了,几百年来他们从殖民地获得了无数的财富,完成了原始积累,成为了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到如今,殖民地被他们当包袱给甩了,但是英国自己已经是发达国家了,已经够本了。
可惜的是,从汉朝那时候开始的中国历代王朝就是没有想明白这个道理,就是短视地把一切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就是不想与臣民们分享利益。因此历朝历代都错过了大好的良机,这是让后人非常遗憾的事情。
农耕文化的领土已经极限了,再往外都是不适合种植的地方,而且铁木真打下的地方从东往西要走一年,管理也是个问题。
还贯通古今,连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都没整明白。居然整出英国的例子[笑着哭],你在这里搞笑吗!知道美国是咋来的吗?再瞅瞅英国现在的惨状,这脑子不行了是真不行
这个和皇帝没关系,这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最大的区别,游牧民族抢劫是本能,农耕民族内敛。
古代人交通能力有限,不可能跑太远的地方。
[笑着哭][笑着哭][笑着哭],西方人说了,当年的亚历山大从希腊开始远征,不用带什么粮草,5万人几年时间就打到了印度,牛逼不?
不集权,搞分封吗?然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坐看臣子手握几万大军,要自己给他一个交代?[得瑟]
还贯通古今,对历史根本一窍不通。匈奴人打跑了吗?蒙古族就是匈奴人的后裔。五胡乱华,其祖先都是匈奴人。
标题就是伪命题。啥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两边靠海,一边靠山,一边啥资源也没有。征服啥世界。
远征,打相对容易守太难,还有直到明才大约解决了拥兵自重的问题,这方面很多帝王还没有刘禅手段玩的溜,后勤粮草与军事主官的分权
古代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征服世界。因为运输能力不够。
中国有黄河水患这个不定期副本,不搞集权在古代根本没法啊。
胡说八道,中国没有征服世界,受限于国力科技地形等等复杂因素,西边是高原山脉,北边是寒冷地带,蒙古西征都是靠火药,回回炮等科技攻城。至于欧洲海外探险,那是在王室支持下寻找海外领土,打击落后文明,王室为什么为什么不让他们在陆地开疆拓土?周边都是实力差不多的,难度大,王室要是敢这么放权就会跟八王之乱一样,最后自己反受其害,拓展海外对自己构不成威胁,王室给点有限支持和头衔爵位,就能拿到大量的上贡,何乐而不为?
现在大家也看到了,欧洲最终还是四分五裂,更别提征服世界了!这叫做道!
那时的交通条件和经济条件限制了当时的国土面积,汉朝国土面积广阔,已经达到当时的极限,所以作者在偷换感念,将10几个世纪后的交通条件经济条件和公元初的相比,纯粹是张飞战秦琼。
想多了。胜利有多种。直接征服是一种。打防守反击又是一种。请问,防守反击的如何去征服别人?
地球人只是上帝碗里的蟋蟀,上帝拨他一下他就拼命攻击身边的同类!
欧洲那些国家现在都很小[得瑟]。说什么殖民地?那都是到了近代,有现代兵器时候的事了。
蒙古帝国当初也想征服世界,然而却止步了,变成了元朝和四大汗国
占多了控制不住,拉美不就是西班牙葡萄牙前殖民地独立了,
德雷克不反是因为他没有皇室血统,西方的世家大族不会追随他
读点书还是不错的可以纸上谈兵。
有些道理
重来也没有一个国家能征服世界[吃瓜]
神经
陆地上推进补给线太长,效率太低,封建国家无论是哪个都不能征服世界,海运效率就指数级的高了
没有间谍卫星,全图都是黑暗的战争迷雾,得慢慢摸索[得瑟]
因为没有世界地图
留名青史已经足够了[点赞]
砖家就是砖家,几千年前的事都能指手划脚。
小编难道比汉武帝还英明?
现在美国的普世价值是不是这个意图?不攻城不拔寨,不伤你身体,用精神上征服你。
不毛之地,送都不愿意要[屎]
我只知道赢了的叫征服,输了就叫侵略[得瑟]
为什么要征服世界?天选的地形不要去要西边的沙漠?北边去吃雪?东边去打鱼?南边去钻丛林?
无知!大汉和匈奴争夺西域要的就是西域的财富和商路
匈奴也不是匈人啊[横脸笑],阿提拉是匈人,不是匈奴,至少现在没证据[横脸笑]。
扯淡,欧洲中世纪都是分封制好嘛。怎么比较?
东拉西扯,不知所云。
中国历代都不缺能征贯战的人材,只缺有雄才大略的霸道之将
谁能征服世界?上帝允许吗?
后来的成吉思汗铁木真不就如你所设想的那样做了吗,到头来又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