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九年(231年)二月,距离上次北伐失败已经过去了三年时间。蜀汉军队经过休整,已经恢复了元气,也拥有了充足的粮草军械,所以诸葛亮选择再次出兵围攻祁山,开始第二次北伐。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充足的后备粮草是保证行军胜利的基本条件,诸葛亮对此也十分重视。为了应付祁山一带复杂的地理环境,他命令士兵使用一种名为木马流马的大型粮食运输工具,来运输粮食。那么木牛、流马是诸葛亮亲手制作的吗?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亮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
木牛流马制作工程的最高领导确实是诸葛亮,甚至产品设计的创意者也很可能是他。但是说到木牛流马具体的施工制作者,却是蜀汉的一位科技天才、杰出的工匠——蒲元。
蒲元的生平事迹,《三国志》及裴松之注均未记载,只有在唐人虞世南的《北堂书钞》和唐代《艺文类聚》中才得以窥见。
《北堂书钞》卷六十八“蒲元作木牛”条引《蒲元别传》云:(蒲)元为丞相诸葛亮西曹掾。亮欲北伐,患粮难致。元牒与亮曰:“元辄率雅意,作一木牛,廉仰双辕,人行六尺,牛行四步,人载一岁之粮也。”
意思是说,蒲元在担任诸葛亮丞相府的西曹掾时,诸葛亮想要北伐曹魏,但是担忧军粮难以顺利进行长途运输。蒲元就向诸葛亮写报告说:“我擅自根据丞相您的创意,制作了一头木牛,一个人可以借助两根车辕来牵引,牵引的人每前进六尺,木牛就会前行四步,每人可以载运够吃一年的粮食。”
《艺文类聚·蒲元传》记载说:
君性多奇思,于斜谷为诸葛亮铸刀三千口。刀成,自言:“汉水钝弱,不任淬用;蜀江爽烈,是谓大金之元精,天分其野。”
乃命人于成都取江水。君以淬刀,言:“杂涪水,不可用。”取水者捍言“不杂”。君以刀划水,言:“杂八升。”
取水者叩头云:“于涪津覆水,遂以涪水八升益之。”以竹筒内铁珠,满中,举刀断之,应手虚落,若雉生刍,因曰“神刀”。今屈耳环者,是其遗范。
意思是说,蒲元生性多有奇妙的构思,曾经在斜谷口为诸葛亮铸造钢刀三千把。钢刀铸成之时,他说:“汉水的水性钝弱,不能用来给钢刀淬火;蜀中的江水,水性爽烈,可谓金属的精华元素,这是上天对地域的有意区分。”
于是他命令专人赶回成都去取江水。水取回来后,他用来给钢刀淬火,然后对取水的人说:“你这水中掺杂了涪江的水,不能使用!”取水的人坚持说“没有掺杂过”。蒲元用钢刀在水中一划,说道:“你掺杂了八升涪江水!”
取水的人赶忙跪下磕头说:“我经过涪江的津渡时,不慎把水倾倒出来一些,就顺便加了八升涪江水进去了。”于是蒲元将一根竹筒装满铁珠,将就使用这些掺杂的水,将钢刀淬火后,举刀用力一砍,应手就把装满铁珠的竹筒砍断了,就像斩断青草一般利落。于是大家把这批钢刀称为“神刀”。现今带有弯曲耳环的钢刀,就是蒲元这种神刀传下来的范本。
由此可见,这样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天才工匠,自然是将诸葛亮的创意变为具体实物的最佳人选。
《北堂书钞》的记载,只说到木牛的具体制造者是蒲元,至于流马的制造者,惜未提及。
但是,蒲元既然在木牛的制造上获得成功,且根据上述史文记载,木牛的投入使用,在诸葛亮第二次出祁山的建兴九年,比流马的制造还要早一年,加之他又是诸葛亮丞相府的得力助手,随时都在诸葛亮的身边,那么流马应当也是蒲元制造的。
因此,把蒲元确定为木牛、流马的具体制作者,是合乎情理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