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牛、流马是两种结构不同、形状不同的运输工具,两者不仅不是同一时间创制,而且使用的地点和场所也是不同的。
木牛《三国志.后主传》记载:九年春二月,亮复出军围祁山,始以木牛运。
首先创制出来的是木牛,时间应当在后主刘禅建兴九年(231年),使用的地点当是前往祁山沿途比较平坦的道路和地区。
木牛和汉代流行的鹿车是有渊源的,两者都以人力为驱动,都有一对安装车轮的轴架。
木牛相对于鹿车来说,却是更为先进的运输工具,主要是做了以下四点的改进:
一是将独轮变为四轮,承载的重量显著增加。
二是加大轴架之间的宽度,这样就可以有效避免车身向左右两边倾倒,使操纵者对车辆的控制可以集中在对车辆的前后平衡上,也就能够更加省力。
三是鹿车的驱动为单人后推式,而木牛则为多人前拉式。在崎岖的山路上,前拉式驱动比后推式驱动要省力得多。
四是木牛可以“群行”。也就是说,如果将若干辆木牛首尾相连,形成车列,人在两侧牵拉就可以使整个车列前进。当道路平坦而宽阔时,使用少量的人力,即可驱动较多的车辆。
木牛的单车载重量较大,适用于坡度变化不是特别大,且路面有一定宽度的山区道路。三国时期从汉中通往祁山的道路大体如此,所以特别适合木牛的成批使用。
与木牛相比,流马是更具有创新性的发明
《三国志.后主传》有如下记载:
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
十二年春二月,亮由斜谷出,始以流马运。
流马的创制时间应当是建兴十年,在建兴十二年开始使用,具体使用地点是在通过汉中北面的斜谷道沿途,以栈道为主的崎岖道路和地区。
流马有前、后两根轮轴和四个车轮,是一种两轴的四轮车,类似现今大型超市中使用的手推购物车。四轮车在木板平铺的栈道上做水平运动,既平稳又省力,而且载重量也不可小觑。
流马身上最为关键的部件是什么呢?就是车身上专门设计的两个木板方箱,即所谓的“版方囊”。方箱是能从车身上取下来的活动部件。车身上还有前、后轴孔,使用插销式的机件,就很容易将方箱固定在车上,也很容易将其从车身上取下来。
值得注意的是,方箱长二尺七寸、高一尺六寸五分、宽一尺六寸,可以装米二斛三斗,两个方箱可装米四斛六斗,约合现今一百四十五斤(据现今学者研究,汉代一斛米约合现今三十一斤半)。因此,这样的一对方箱,其外形尺寸和内装重量,正好适合一个壮丁肩挑。
以车载、人挑两种方式交替使用,形成一种接力式的快速运输,由于有无数的米粮方箱在栈道上不停地运动,如同滚滚流水不断向前,因此被形象地命名为“流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