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刑事法院(ICC)对菲律宾前总统杜特尔特的“抓捕大戏”突现反转!3月11日,ICC以“反人类罪”为由发出逮捕令,马科斯政府火速配合,在机场“闪电扣人”并押送荷兰。然而,十几天后,当ICC要求菲方配合“临时释放程序”时,马科斯当局却强硬回绝,称“ICC对菲无管辖权”。同一法院、同一案件,为何管辖权突然“消失”?这场国际法与政治博弈的罗生门背后,藏着菲律宾政局撕裂的深层危机。
一,“抓人时积极,放人时甩锅”:ICC的“双标”现形记ICC此次行动被指充满矛盾:一方面,菲律宾早在2019年退出《罗马规约》,理论上不再受ICC管辖;另一方面,马科斯政府却以“履行对国际刑警组织的承诺”为由,配合执行逮捕令。然而,当ICC试图通过“技术措施”将杜特尔特案责任转嫁菲律宾时,马科斯当局却翻脸不认账,直言ICC“越权”,甚至搬出国家主权旗帜反击。
这种前后不一的操作,暴露出ICC长期被诟病的“选择性执法”痼疾——对西方强国涉案人员行动迟缓,对发展中国家前领导人却“重拳出击”。中国外交部此前点出关键:ICC应遵循“补充性管辖原则”,即仅在本国司法体系失灵时介入。而菲律宾司法机构功能健全,ICC的干预显然站不住脚。
马科斯的“政治豪赌”:借ICC之刀清除政敌?马科斯与杜特尔特家族曾是2022年大选的“盟友”,但权力分配不均导致关系破裂。此次马科斯配合ICC抓捕杜特尔特,被广泛视为打击政敌的“借刀杀人”。杜特尔特女儿、副总统莎拉直斥此举是“向外国势力投降”,并联合参议院启动紧急调查,要求彻查程序合法性。
更危险的是,马科斯的激进策略正在引爆国内危机:杜特尔特支持者在棉兰老岛发起万人抗议,军方坦克上街,分离主义情绪升温,甚至传出“独立公投”风声。若局势失控,菲律宾恐陷入内战泥潭。
ICC成“烫手山芋”:大国博弈的牺牲品杜特尔特案本质是地缘政治的缩影。杜特尔特执政期间对华友好,搁置南海争议;而马科斯则倒向美国,在南海问题上屡次挑衅。
ICC此时介入,被质疑为西方势力干预菲内政的“特洛伊木马”。中方表态虽未直接站队,但强调“避免政治化与双重标准”,暗指ICC沦为工具。
如今,ICC试图通过“临时释放”卸责,马科斯却拒绝接盘,双方互相推诿。这场闹剧不仅暴露国际司法体系的缺陷,更凸显菲律宾政治斗争的残酷性——昔日盟友刀兵相见,大国角力暗流涌动,而杜特尔特的命运,已成撕裂菲律宾的一把尖刀。
结语
从闪电抓捕到管辖权争议,杜特尔特案如同一面照妖镜,映出国际司法的“双标”与菲律宾政坛的腥风血雨。马科斯若继续“玩火”,恐将引火烧身,而ICC的权威性,也在这场博弈中碎了一地。



菲律宾总统马克斯就应该被判刑坐牢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