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逆袭”:从空心化到科创中心,大湾区如何改写游戏规则?

商融说商业 2025-03-30 16:18:49

香港这个金融中心正在悄悄变身科创重镇!曾经因制造业北移陷入 “空心化” 困境的东方之珠,如今正以一场智能化革命重塑产业版图 —— 北部都会区崛起为创新高地,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科技等新兴产业加速落地,目标直指 “世界科创中心”!

政策破局:从 “空心化” 到 “智能引擎”

2020 年香港制造业占 GDP 比重仅剩 1%,“金融独大” 的经济结构让城市发展遭遇瓶颈。痛定思痛,港府在 2016 年首次提出 “再工业化”,2022 年《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更明确:到 2032 年,制造业占比要从 1% 跃升至 5%!

政策组合拳接连出击:100 亿港元 “新型工业加速计划” 为科创企业提供最高 2 亿资助,“产学研 1 + 计划” 推动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北部都会区打造 “医疗用品制造中心”“微电子中心” 等高端载体。去年成立的 “香港新型工业发展联盟”,更是政产学研投协同的 “超级平台”。

案例示范:传统企业 “蝶变” 与新势力崛起

走进香港将军澳创新园,一家航天科技公司正在组装精密卫星零部件。“全球供应链 + 香港自动化生产,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负责人的话道出香港新型工业化的精髓 —— 不是简单的产业回流,而是聚焦高附加值环节。

老牌中药企业 “位元堂” 用智能包装系统解放人力,九成女工转向更具技术含量的制药工序;钢材巨头和利集团引入机械臂焊接,产能提升 30% 的同时解决用工荒。而宁德时代、哪吒汽车等内地龙头,则将研发中心设在香港,借道 “国际窗口” 布局全球市场。

湾区协同:香港研发 + 内地制造的 “黄金搭档”

香港的短板在于土地与成本,但大湾区的协同效应正在破局。数据显示,过去十年香港生产力促进局推动的 1200 多个智能化项目中,七成落地珠三角。“研发在香港,生产在湾区” 的模式已成常态:深圳的电子厂、东莞的智能工厂,背后都有香港工程师的技术支持。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更像一颗 “创新核”,吸引腾讯、百度等企业入驻,跨境流动的人才、资金、技术,正在编织一张世界级的科创网络。

挑战与未来:从 “实验室” 到 “生产线” 的跨越

尽管势头强劲,香港仍需直面挑战:如何将高校的基础研究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怎样吸引更多 “硬科技” 企业扎根?

“香港的新型工业化必须拥抱绿色化、智能化。”从纳米材料到新能源汽车,从智能生产线到卫星制造,香港正用实际行动证明:金融中心与科创高地,可以并行闪耀。

结语

当北部都会区的灯火与深圳前海的霓虹交相辉映,一场关于产业升级的 “大湾区实验” 正在上演。从 “制造空心” 到 “创新心脏”,香港的逆袭故事,或许正是中国高质量发展的缩影

0 阅读:0

商融说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