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0年的抗争,卧榻之侧的爱尔兰到底是如何反制英帝国?

北街老酒 2024-08-16 15:19:58

19 世纪以来,那块最为古老的殖民地就在你的身旁,然而,它却撕开了你的胸膛,折断了你的肋骨。而且,爱尔兰的诅咒至今仍在你的耳畔回荡。苏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谁敢断言,它们将来不会如爱尔兰一般,离你而去?

爱尔兰乃是英帝国的命门所在,亦是殖民史的关键着眼点。爱尔兰对英国国运的见证,比从伊丽莎白到伊丽莎白的历任英国君主,还要漫长深远。在不列颠的亚瑟王降临之前,爱尔兰就已拥有了自己的库丘林。

作为一个未曾被罗马帝国涉足的岛屿,古代爱尔兰人的政体别具一格。 这座岛屿,由众多大小不一的部落王国所统治,这些王国在名义上共同拥戴一位霸主,称为至高王。与众多其他民族的记载相似,早期的至高王多为半人半神的英雄,真正的历史已难以考证。 随着时光的流转,至高王的谱系逐渐清晰明了。

爱尔兰岛那些最为强大的统治者们,不断为争夺至高王的头衔而角逐。尽管至高王并不具备集权君主的权力,在公元 11 世纪之前,爱尔兰的政体文化,相对而言独立于欧陆的传统。这个小岛甚至成为了一个基督教的中心,能够向不列颠和欧洲大陆,输出神学思想以及修道治理的理念。 然而,好景难长。随着西欧商业的复兴以及封建制度的完善,爱尔兰最终还是被卷入了欧洲大陆的霸权浪潮之中。

古代罗马人未能达成的目标,将由中世纪的诺曼人来实现。1066 年诺曼征服之后,诺曼人成为了英格兰的统治阶层。他们在英格兰停留了 100 年,又以英格兰为跳板,向爱尔兰发起了扩张。 1169 年,诺曼贵族借爱尔兰领主之间的纷争之机,进行干涉并入侵爱尔兰。两年后,担忧贵族势力坐大的英格兰国王亨利二世,亲自奔赴前线,驾临爱尔兰。

175 年,爱尔兰末代至高王与英格兰人签订了《温莎条约》,承认英格兰国王对爱尔兰全岛的最高宗主权,英国统治爱尔兰的所谓“自古以来”自此开端。 但在之后整整 400 年的时间里,英格兰对于爱尔兰的统治极为薄弱。英王的权力犹如高悬天际的太阳,但其光芒却难以照拂到爱尔兰的大地。

实际统治爱尔兰岛的,是高度自治的贵族们。当年的诺曼征服者已被爱尔兰同化,他们延续了爱尔兰领主纷争的古老传统,而英格兰国王则成为了他们的至高王。 英格兰国王的实际权力,集中于岛屿东部以都柏林城堡为中心的一小片区域,名为佩尔区。佩尔意为栅栏,也就是说,英格兰人将佩尔区以外的其他地区,皆视作不服王化的蛮荒之地,而英王的权力,也被局限在这个栅栏之内。 爱尔兰的整个中世纪便是在这种状态下度过,直至 16 世纪,一个新的王朝在英格兰崛起,这个王朝,以血腥的斗争和铁腕的统治而闻名,那便是都铎王朝。

都铎王朝的四位主要统治者,即在玫瑰战争中崛起的枭雄亨利七世、欧洲第一渣男亨利八世、与天主教结盟的血腥女王玛丽一世、著名的红发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都对爱尔兰事务极为重视。 伊丽莎白女王将征服爱尔兰的运动推向了高峰,她任命英格兰人取代本岛人,担任爱尔兰的官员,并且出动英格兰军队,迫使爱尔兰领主们臣服。在都铎王朝的征服行动中,对于爱尔兰人而言,英格兰人完全就是殖民者,与在美洲的西班牙人毫无区别。

用伊丽莎白女王本人的话来讲,征服行动的目的,是让原始野蛮的民族接受文明的教化。 中世纪的古老平衡被打破之后,爱尔兰正式踏上了殖民化的道路。1609 年,在英王的命令下,一家专门负责开拓和殖民爱尔兰的公司——爱尔兰协会成立。这家公司与同期成立的弗吉尼亚公司相似,主要业务是吸引不列颠移民前往殖民地。

只不过,弗吉尼亚公司负责的殖民地是北美,而爱尔兰协会负责的则是爱尔兰。 大多数新教移民迁移到了厄尔斯特地区,也就是北爱尔兰,未来南北爱尔兰分裂的根源,正是这场始于 17 世纪的殖民运动。在英国政府和新教移民眼中,信奉天主教的爱尔兰人,与美洲的印第安人一样,都是低贱的原住民,他们必须乖乖交出土地,接受奴役,最终被同化于新教文明。

作为殖民地的贱民和无国家者,爱尔兰人也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反抗方式。 爱尔兰岛,大半土地被森林和沼泽所覆盖,地广人稀,堪称一个天然的梁山泊。许多不堪压迫的爱尔兰人,在岛上落草为寇。此外,爱尔兰人还多次发动反抗新教殖民者的起义,起义军往往与英格兰的新天主教派系结盟。

但不幸的是,在 17 世纪的英国革命和光荣革命中,获胜的皆是新教派系,而非爱尔兰人。1649 年,英格兰护国公克伦威尔渡海而来,率领议会军在爱尔兰大肆杀戮,克伦威尔因此成为了爱尔兰民族叙事中的“曾剃头”。

1688 年光荣革命,拥护威廉三世的新教军队,击败了支持詹姆斯二世的天主教爱尔兰军队,爱尔兰人再一次站错了队。 历次起义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英格兰对爱尔兰的掠夺。在英国革命前的 1641 年,天主教徒还占有爱尔兰土地的 59%,到了光荣革命的 1688 年,天主教徒所占土地仅剩 22%。

1695 年,这一数字降至 14%,1714 年,天主教徒的土地仅余 7%。 英帝国最为古老的殖民地,并非遥远的北美十三州,而是近在咫尺的爱尔兰。18 世纪末,这两块殖民地均发起了反抗,却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爱尔兰的历史悲剧在于它距离英国太近,而距离美国太远。 在 18 世纪下半叶的启蒙运动中,英国最重要的两块殖民地,爱尔兰和北美,都涌现出了民族主义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民族主义,属于一种克里奥尔民族主义,而非后来才出现的大众民族主义。 克里尔民族主义,是一种殖民地精英的思想,他们对宗主国的歧视和不平等政策深感不满,但却很少与殖民地的平民产生共情。正如美洲克里尔民族主义的信奉者主要是商人、庄园主一样,爱尔兰民族主义的早期支持者,也基本都是新教地主,其中不少还是殖民者的后代。

1783 年,美国成功获得独立,15 年后的 1798 年,爱尔兰民族主义者也试图借助法国革命战争的契机,争取独立,并与法国人里应外合。但他们的行动再度以失败告终。 爱尔兰距离英国实在是太近了,尤其是铁路建成之后,从伦敦到都柏林只需 12 小时的行程。所以,同样是在法国的支持下,路易十六有幸成为美国的国父,而拿破仑却没有成为爱尔兰的“救星”。 1798 年起义失败后,英国彻底撕下了最后的法律遮羞布。

1800 年,英国议会正式通过英爱合并方案,新的国家定名为“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从法律层面来讲,英爱合并之后,爱尔兰成为了英国的本土,但巧立名目,并无法改变殖民统治的实质。 在 1846 - 1849 年间,由于马铃薯疫病的影响,著名的爱尔兰大饥荒爆发。当时的英国政府,信奉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最小干预原则,拒绝全力赈灾。短短三年之内,多达 100 万人饿死,超过 150 万人逃亡。 大饥荒构成了爱尔兰人的集体记忆,也催生了爱尔兰民族主义的诞生。

在爱尔兰境内,天主教民众逐渐取代新教精英,成为民族主义的主体。民众在天主教会中,找到了庇护所和身份认同,天主教在爱尔兰民族主义运动中,发挥了引领作用。 在爱尔兰境外,美国移民永久性地改变了爱尔兰的命运。大批爱尔兰移民逃离家园,在美国扎根。统治美国的新教精英们自然并非善类,他们继承了英国人对爱尔兰人的鄙视和排斥,一些美国人甚至建立了“一无所知”的组织,鼓吹打压爱尔兰移民。

作为无国家者,爱尔兰人在 19 世纪的英国和美国眼中,皆是贱民。但在美国,爱尔兰人至少拥有更多的经济机会,以及自由结社的权利。从这个角度而言,美国堪称爱尔兰人的桃花源。 与欧洲另一个遭受国家排斥的族群——西西里人相同,爱尔兰人也将命运会社的传统带到了美国。

2019 年的电影《爱尔兰人》,讲述的正是爱尔兰黑帮的故事。民族主义社团和黑帮紧密相连,爱尔兰共和军的前身芬尼亚兄弟会,便是在美国成立的。 爱尔兰和美国的民族主义者,通过民间会社,构建了一张秘密网络。凭借这张网,爱尔兰依靠美国人提供的资源,能够流向母国,支持爱尔兰的民族主义事业。无国家者的命运总是如此相似,正如中国的辛亥革命酝酿于东南亚华人之中一样,爱尔兰岛的民族事业,也要依靠爱尔兰裔美国人来成就。

在 19 世纪欧洲的第二波民族觉醒中,美国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爱尔兰人、立陶宛人、斯洛伐克人这些小民族来说,美国是唯一一个能够摆脱老欧洲统治,组建民族主义社团,自由发展民族文化的地方。 然而,对于当时如日中天的大英帝国而言,爱尔兰并非最为关键的问题。英国足够敏锐,在爱尔兰民族主义面前,绝不会无动于衷。一方面,英国借助强大的现代教育系统,将英语推广至广大穷人当中。

在 19世纪短短 100 年的时间里,爱尔兰民众的母语,就从盖尔语转变为了英语。 另一方面,英国将议会作为爱尔兰民族主义的泄压阀,让爱尔兰人通过议会争取自治权利。19 世纪下半叶,爱尔兰自治法案被提上了议程。英帝国凭借怀柔与打压相结合的手段,试图让爱尔兰人延续过去 7 个世纪的历史,忘却克伦威尔,忘却大饥荒,乖乖接受作为英国人的命运。 20 世纪初,无论是在英国还是美国,爱尔兰人的母语都已变为英语。

看上去,英国人的计划已然成功,7 个世纪的“自古以来”似乎不会被改写。可惜英国人尚未明白,说英语的帝国,完全可能被说英语的民族推翻。此前美国人已经做到了一次,这一次轮到了爱尔兰人。 尽管当时的大英帝国仍深陷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泥潭,但以帝国和起义者的实力对比而言,扑灭起义对帝国来说易如反掌。更为关键的因素在于,当时的爱尔兰民众对共和派的武力反抗缺乏兴趣,他们普遍支持立宪派的议会斗争路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立宪派通过数十年的斗争,已经争取到了英国对爱尔兰自治的承诺,民众也普遍认可立宪派的成果和路线。一战爆发时,在立宪派的号召下,爱尔兰民众积极加入英国军队,打算上缴最后一笔血税,以换取战后爱尔兰的自治。 然而,1916 年的复活节起义,成为了爱尔兰民族主义路线的转折点。正如所有人所预料的那样,英国军队并未耗费太多力气便镇压了复活节起义。起义者发起的暴动力量薄弱,组织混乱,缺乏民众支持,还导致都柏林众多平民丧生。起义本身并未动摇英国的统治,但起义之后,英国发起的大规模逮捕和处决,却影响了爱尔兰的民意。

1919 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共和派趁机再度发动起义。这一次,英国已无法迅速击败共和军。1921 年,筋疲力竭的英国被迫与爱尔兰签订《英爱条约》,承认南爱尔兰 26 郡成立爱尔兰自治领,同时英国依旧控制北方 6 郡。 《英爱条约》致使爱尔兰共和派陷入分裂,激进派要求一步到位,实现全岛独立,这又引发了爱尔兰长达三年的内战。自治领政府在英国的支持下最终获胜,激进派输掉了当下,但并未输掉未来。 既然自治领已经成立,激进派便能够通过议会选举逐步扩大自身的影响。从 20 世纪 30 年代开始,激进派在议会选举中逐渐占据上风。二战中爱尔兰宣布中立,拒绝加入英国阵营。

1949 年 4 月 1 日,爱尔兰建立共和国,退出英联邦,英国对爱尔兰长达七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终于画上了句号。 征服爱尔兰标志着英帝国的崛起,失去爱尔兰则意味着英帝国的衰落。面对印度以及其他殖民地的抗争,20 世纪的英国选择趁早撤离,因为爱尔兰已经给了它教训,让它明白若不趁和平时期离开,就不会有体面的收场。

直至今日,由于北爱尔兰的存在,爱尔兰和英国的纠葛仍未彻底终结。在今年的北爱尔兰选举中,爱尔兰新芬党首次击败支持与英国联合的民主统一党。有人猜测,或许在不久的将来,北爱尔兰也将脱离英国。 历经 1000 年的轮回,英帝国从不列颠岛出发,最终又回归不列颠岛。所以说,爱尔兰才是英帝国真正的噩梦,因为这个噩梦至今仍未结束。历史仅见证了故事的开端,故事的终点尚未到来。

最后一个问题是,被殖民 750 年的爱尔兰能够反制英帝国,究竟依靠的是什么?是因为爱尔兰人能征善战吗?并非如此,爱尔兰共和军以恐怖袭击闻名于世,历史上的爱尔兰反抗者,也是出了名的缺乏组织,不善战斗,充斥着分裂与背叛。就连二战时,德国派到爱尔兰的间谍都评价他们,说爱尔兰人都愿意为爱尔兰而死,却根本不懂得如何为爱尔兰而战。 爱尔兰依靠的也并非美国的支持,爱尔兰裔在美国从未达到呼风唤雨的程度。

一战后美国总统威尔逊拒绝按照民族自觉的原则支持爱尔兰人,后来,唯一一位当选美国总统的爱尔兰裔,还落得被刺杀的下场。 英帝国的愚蠢也不是正确答案,英国能够利用现代教育,在一个世纪内改变爱尔兰人的母语,能兼顾武力和怀柔两种手段,甚至在镇压复活节起义后,它还主动释放善意,宽恕了一批起义者。英帝国的操作即便称不上无懈可击,也可以说是竭尽全力了。

综合上述因素,应当说,或许爱尔兰的独立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但殖民帝国的瓦解更具必然性。只要殖民带来的不平等未曾消除,剥削造成的恶政未曾终结,帝国内部就埋藏着毁灭自身的种子。打败英国的并非爱尔兰,而是帝国这一模式本身。不过,无论是 100 年、750 年还是 1000 年,这一点都不会改变。

2 阅读:35

北街老酒

简介:简简单单的小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