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A股两市成交额达1.72万亿元,较前日激增2057亿元,创2025年以来第三高单日成交。这个关键信号需要结合历史规律解读:2020年7月6日,市场在突破3000点时放出1.56万亿天量,随后开启千点主升浪;2023年4月11日类似放量十字星后,沪指三周内上涨8.3%。放量分歧本质是多空充分换手,而非见顶信号,当前量能已突破牛熊分界线(1.5万亿),参照2019年科创板开市时的量价关系,这种级别的资金入场往往对应中期行情启动。
具体到资金结构,杠杆资金尾盘逆势回流,科技龙头获大单抢筹。更值得关注的是,当前量能分布呈现"早盘蓄势+尾盘抢筹"特征:以算力板块为例,中科曙光早盘成交48亿元占全天56%,尾盘跳水时量能仅占18%,说明核心资产抛压有限。这种量价结构与2024年12月储能行情启动前如出一辙——当时板块单日振幅5.8%,但机构席位净买入占比达32%。
权重压盘的深层逻辑:上证50的"假摔"与筹码重构上证50今日微跌0.68%,但需穿透表象看本质:当前点位对应2024年11月平台区,该位置曾沉淀超过3.2万亿筹码。以中国平安为例,其动态市盈率8.1倍创五年新低,但股息率高达5.3%,向下空间已被险资等长线资金锁死。更关键的是,50ETF期权持仓显示,3月行权价3400点的看涨合约持仓量达28万手,形成"期权护城河"效应。
历史经验表明,权重压盘常伴随主线切换:2021年9月茅台调整期间,新能源板块涨幅达37%;当前上证50横盘之际,算力板块已涌现10余家涨停公司。从筹码分布看,核心权重股当前获利盘占比仅21%,远低于2024年1月高点的63%,这意味着抛售动能有限。参考2017年"漂亮50"行情,在类似技术形态下,上证50横盘13个交易日后开启19%涨幅。
跨市场联动的真相:港股周线支撑与科技股轮动机遇恒指今日虽跌1.02%,但其周线MACD已形成底背离结构,5周均线支撑有效。以腾讯控股为例,尽管日内下跌1.8%,但周线级别站稳250日均线,且RSI指标维持55以上强势区,这种技术形态与2022年11月港股大反弹前高度相似。更重要的是,南向资金连续三日净买入超600亿港元,创2024年以来最长连续流入纪录,说明聪明资金正在布局港股估值修复。
A股科技板块呈现良性轮动:算力概念今日虽现分化,但地方算力(宁夏、湖北)、算力租赁等新支线集体爆发,符合2023年AI行情中"老龙头休整、新势力接力"的特征。从资金流向看,半导体设备板块获主力净流入23.6亿元,其中中微公司单日量比达2.8倍,这种量能结构恰似2024年6月光模块启动前的征兆。考虑到国家大基金三期2000亿注资即将落地,科技主线有望持续强化。
尾盘跳水的本质:结构性调整孕育新机会今日14:30后的跳水需理性解析:跌幅超5%个股中,83%为短期涨幅超30%的题材股,而机构重仓股跌幅中位数仅0.7%。这种调整反而有利于行情延续,如同2023年ChatGPT概念第一波炒作后,真正龙头科大讯飞在20%回调后开启3倍涨幅。投资者可参照"三线防御策略":
①持仓股是否站稳20日均线;
②板块强度是否保持前五;
③杠杆比例控制在1.3倍以下。
周期规律验证:周线级别变盘窗口开启当前沪指周线呈现"三连阳+MACD二次金叉"组合,该形态在近十年出现17次,后续12周平均涨幅11.4%。更关键的是,3月15日前后是重要政策窗口期,参照2022年4月"金稳会"后的市场反应,政策催化往往引发指数级行情。从期权市场看,3月3400点认购合约隐含波动率骤降12%,说明机构对突破共识增强。
结语:把握震荡中的战略机遇投资本质是认知变现的过程。当量能突破、权重夯实、科技轮动三大信号共振时,短期的跳水恰是布局良机。建议聚焦三大方向:①算力产业链中的液冷技术;②AI应用落地标的(如脑机接口创新医疗);③估值修复中的港股科技ETF。记住2020年7月的教训:在趋势确立初期,任何试图精准逃顶的行为,最终都错失了主升浪最肥美的阶段。
(分析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