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全球资本的目光再度聚焦中国市场,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高盛和瑞银四大外资投行集体发布乐观报告,从盈利改善、估值修复、政策支持等多维度论证中国资产的配置价值。
这一轮外资集体唱多的背后,既有短期数据超预期的催化,更蕴含中长期结构性变化的逻辑支撑。
盈利周期反转:从“预期差”到“可持续性”
摩根士丹利指出,MSCI中国指数成分股迎来三年半以来首次季度业绩超预期,2024年四季度盈利超出市场预测8%,这一表现在全球主要市场中仅次于日本。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企业通过成本控制(如AI技术DeepSeek的应用节省运营成本)、海外扩张(制造业出口增长)和股息回购等主动调整措施,推动了经营效率提升。瑞银数据显示,沪深300指数每股收益增速预计从2024年的1%跃升至2025年的6%,其中下游行业利润率复苏是主要驱动力。
这种从局部到全局的盈利修复,标志着中国经济正从“政策托底”转向内生性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盈利改善的广度显著扩大。摩根士丹利观察到,此轮业绩超预期并非依赖少数龙头公司,而是覆盖科技、消费、工业等多个领域,表明复苏趋势更为健康。
基于此,该机构将2025-2026年MSCI中国指数盈利增速预测上调至7%和9%,高于此前水平。
估值重构:折价收窄与资金再平衡
长期以来,MSCI中国指数相对新兴市场存在估值折价,但这一差距已从年初的15%收窄至6%。摩根士丹利认为,随着盈利增速超越新兴市场整体水平(7% vs 6%),叠加地缘风险溢价下降(中国企业对美收入敞口仅3%),这一折价可能完全消失。
当前MSCI中国指数远期市盈率为11.6倍,仍低于12倍的历史中位数,而高盛测算其合理估值应达12倍,对应85点目标位。
资金流动印证了估值吸引力。尽管2025年初以来外资持续流入,但全球主动型基金对中国股票的配置仍低于历史峰值。
摩根大通测算,每增加0.5个百分点的配置比例,将带来820亿美元增量资金——这相当于当前MSCI中国指数市值的4%。南向资金更成为重要支撑力量,2025年不到三个月净流入已达500亿美元,日均规模是2024年的两倍。
结构性新叙事:AI突破与消费韧性
高盛特别强调,中国科技行业的“AI叙事”正在改变全球投资者认知。DeepSeek等本土大模型的商业化应用,使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等赛道获得资金追捧,恒生科技指数年内23%的涨幅(对比沪深300的1.9%)即反映了这一趋势。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与2015年“互联网+”概念不同,当前企业更注重研发投入产出比,如某电商巨头通过AI客服系统节省30%运营成本。
消费板块也呈现积极信号。一线城市房价企稳(3月二手房成交量环比增长15%)和消费政策发力,使长线资金开始重新关注该领域。
摩根大通已将可选消费和医疗保健行业评级调升至“超配”,认为消费信心恢复将带动耐用品和医疗服务需求。瑞银观察到,部分国际投资者开始布局消费龙头,尤其是具有品牌溢价和渠道下沉能力的企业。
全球配置视角:从“例外论”到“再平衡”
高盛观察到,美股“例外论”正在松动,全球资金开始寻求多元化配置。中国市场的独特优势体现在三方面:首先,与美股历史高估值相比,A股估值较2017-2021年均值低7%-8%;其次,人民币资产对冲美元波动风险的功能被重新认知;再者,中国在新能源、AI等领域的产业链完整性构成竞争壁垒。
瑞银将中国列为新兴市场唯一超配标的,认为其受美国关税冲击影响最小(仅3%收入依赖美国市场),而欧洲投资者更直言:“当标普500在5300点高位震荡时,中国资产的赔率显然更具吸引力”。从资金流向看,对冲基金对中国股票的总敞口已升至2021年来新高,而主动型公募基金仍有约300亿美元增配空间。
尽管前景乐观,外资机构也提示需关注两点:一是行情节奏可能放缓,短期获利回吐压力与地缘扰动或导致波动;二是市场分化将持续,AI与消费龙头更受青睐,而传统周期股仍需基本面验证。
当前市场呈现三个鲜明特征:
1. 港股弹性大于A股:恒生指数年内上涨23.5%,显著跑赢沪深300的1.9%,主要受益科技股权重更高;
2. 南向资金主导港股流动性:2025年日均净流入达1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3. 主动外资加仓力度超被动基金:表明选股阿尔法机会受重视,而非简单指数跟踪。
结语
四大投行的共识判断揭示了一个关键转折:中国资产正从“价值陷阱”转向“增长重启”。不同于以往政策驱动的反弹,本轮行情建立在盈利改善、估值修复和结构性创新三重基础上。随着全球资本再配置进程深化,中国市场有望迎来更可持续的资金流入周期。正如摩根士丹利所言:“当折价消失、盈利曲线陡峭化、创新叙事形成共振时,往往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这个新时代里,AI技术的产业落地、消费信心的实质回暖、全球资金的重新定价,或将共同谱写中国资本市场的新格局。
原创不易,阅后点赞养成好习惯,点击关注,时间终将见证价值沉淀。
这是骗你入局![得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