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经过多日横盘整理,市场成交持续收缩,单日成交额跌破万亿元!地量见地价,这会是黄金坑吗?
当前市场资金呈现明显分化:离场资金已基本退出,部分投资者选择持币观望,而场外资金仍保持谨慎态度。叠加清明假期临近,市场交投更趋清淡,最终导致市场成交额跌破万亿关口。

从近期盘面特征观察,市场呈现出明显的量价背离态势——随着成交金额阶梯式收缩,主力资金对指数的调控能力却逆向增强。
以今日行情为例,早盘冲高回落后出现的V型修复走势,再次验证了当前市场存在明显的托底力量。值得关注的是,尽管场外资金持续观望导致量能无法有效放大,但关键整数关口始终未出现有效跌破,这种现象实质反映出当前市场的特殊运行逻辑:无论量能处于扩张或收缩周期,维持指数箱体震荡已成为现阶段的核心诉求。

面对市场参与者对于3300点支撑位的分歧预期,以及部分投资者担忧指数可能回探3000点的悲观情绪,技术层面持续出现的下影线形态,实际上构成了多空平衡的重要防线。
当前市场正处于方向选择的临界阶段,在未出现标志性突破K线或有效量能异动前,大家更应保持战略定力。从交易策略角度分析,此时盲目押注方向容易陷入被动,密切跟踪权重板块资金流向、融资余额变化以及政策面边际信号,才是应对震荡行情的理性选择。
历史经验表明,这种量能持续萎缩后的变盘窗口期,往往对应着重要趋势的孕育阶段,耐心等待市场给出明确方向信号后再做仓位调整,反而能更好捕捉右侧交易机会。
三大指数日线级别均已运行至下降通道内部,5日及10日均线同步拐头向下形成短期压制,MACD指标在零轴下方呈现空头排列。
此类技术共振往往对应着市场筹码交换不充分、多空力量失衡的格局,若无法通过放量中阳线快速修复均线系统,指数大概率将延续震荡下探的路径完成筹码重构。
进一步聚焦市场结构,中证2000指数的走势更具启示意义。该指数作为小盘股风向标,上周五长下影线虽显示部分资金尝试抄底,但周线级别的MACD顶背离尚未充分消化,叠加日线级别布林线开口扩张至下行通道,技术层面仍存在二次探底需求。
历史数据显示,此类形态的修正周期通常需要2-3周完成量度跌幅,期间不排除考验前低支撑的有效性。
值得注意的时间窗口是4月的市场节奏特征。根据近十年数据回溯,4月上旬因季报预期模糊形成的估值修复窗口,确实存在非主线品种的技术性反弹机会,但当前市场风险偏好与2019-2020年同期存在本质差异:一方面机构持仓集中度处于历史高位,另一方面增量资金入场意愿受汇率波动等因素抑制。接下来,我说一下我的观点:

图片来源于网络
⒈成交额50个交易日后首度跌破万亿,地量能否催生市场底?
时隔50个交易日,两市成交额再度回落至万亿关口下方,这一关键量能指标触发了市场对"地量见地价"规律的重新审视。
从历史数据回溯,前次成交额跌破万亿发生在1月13日,彼时沪指恰好构筑了3140点的阶段底部,形成量价共振的典型技术形态。
当前市场重现类似量能特征时,投资者自然产生两大核心疑问:本次量能萎缩至关键阈值下方,是否意味着市场进入筑底阶段?当前指数位置是否具备可比性?
从量价关系的时间维度观察,本轮成交额收缩周期与年初存在显著差异——1月量能低点对应的是春节前流动性季节性收缩,而当前市场则处于政策预期与基本面修复的博弈窗口。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两次跌破万亿时的技术形态都呈现量价背离特征,但当前市场中枢较1月低点已抬升约5%,且主要指数均线系统呈现粘合状态,这种结构性差异提示单纯依靠历史规律进行简单类比存在风险。
对于"地价"的确认,仍需观察未来3-5个交易日量能是否持续低于万亿且指数不再创出新低,方能形成有效的底部验证信号。

图片来源于网络
⒉主力资金蛰伏,量化独撑盘面 周四大对决或定市场方向?
北京时间凌晨三点,全球资本市场目光聚焦对等关税政策的最终落槌。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关键政策窗口恰好设置在周四A股开盘前夜,从市场运作规律来看,这个时间节点的选择对A股投资者构成战术性利好。
按照资金博弈逻辑,重大利空若于交易时段外释放,既为市场预留了充分消化时间,也避免了盘中突发冲击导致的流动性危机,这种安排客观上降低了明日市场的情绪波动风险。
从资金行为学角度观察,节前离场压力已在周三充分释放。根据交易所清算规则,周三成为持币过节资金最后的出逃时点,这意味着周四的实际抛压已显著减轻。
市场量能变化印证了这一判断——周三午后成交金额快速萎缩至5500亿元水平,直观反映出主力资金的观望态度。此时市场呈现的缩量横盘格局,恰似暴风雨前的宁静,多空双方均在等待政策信号的明确指引。
值得警惕的是当前市场的结构性特征。医疗器械、化工板块与机器人概念的快速轮动,揭示出活跃资金正以高频量化策略主导短期行情。
这种由算法驱动的热点切换虽维持了市场热度,却难以形成趋势性行情。不过这种格局在周四可能出现质变:当关税政策这只"灰犀牛"真正落地,蛰伏的机构资金或将打破观望状态。历史经验表明,重大不确定因素消除后,无论是利好兑现还是利空出尽,市场通常会迎来方向性选择窗口。
技术面释放的积极信号不容忽视。尽管连续三日成交萎缩,上证指数始终坚守3350点关键中枢,这显示多头防线仍具韧性。
更值得玩味的是,银行、券商板块在缩量环境中逆势护盘,这种非被动防守的权重股异动,往往预示主力资金在为潜在变盘积蓄动能。从国际资本市场联动性观察,欧美主要股指期货贴水率持续收窄,离岸人民币汇率企稳,显示全球资金对关税冲击的恐慌情绪已提前充分计价。
综合市场多空要素研判,周四将成为多空力量的决战日。当前市场呈现三大有利条件:一是政策不确定性即将转化为确定参数,消除定价模糊空间;二是节前抛压充分释放,筹码结构完成优化;三是全球风险资产波动率显著收敛,负面情绪消化接近尾声。

图片来源于网络
需特别关注的是,若政策出现超预期缓和信号,当前被压制的做多动能可能触发报复性反弹。即便最终结果偏空,由于市场已计提最悲观预期,实际冲击力度也将显著弱于模型测算值。
从交易策略角度,建议大家重点关注两大方向:首先是受益政策预期的进口替代主线,其次是受外资回流驱动的核心资产板块。
需要提醒的是,在靴子落地后的首个交易日,市场可能出现剧烈波动,此时更应坚持"买在分歧,卖在一致"的原则。值得欣慰的是,无论政策结果如何,持续两个月的市场焦虑期即将结束,A股有望在政策明朗后重回基本面驱动轨道。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进入4月中下旬后,随着财报披露进入密集期,需警惕两类风险:一是部分题材股业绩证伪带来的估值压缩,二是机构持仓结构调整引发的流动性冲击。
当前市场已进入“防守反击”阶段。对于持仓较重的朋友,建议利用反弹窗口调整持仓结构,优先向现金流稳定、股息率有保障的防御板块倾斜;
空仓的朋友可重点关注量能异动方向,待中证2000指数完成量度调整后,再捕捉成长股的错杀机会。在中期趋势未现明确拐点信号前,保持仓位弹性与严格止损纪律仍是穿越震荡市的核心办法,也是最有用的办法。
市场永远在动态平衡中前行,当前的技术形态与资金结构已清晰传递出多空转换信号。朋友们需警惕路径依赖心理,在尊重趋势的前提下提升应对能力——与其预测波动不如管理波动,这或是二季度破局的关键。
原创不易,阅后点赞养成好习惯,点击关注,时间终将见证价值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