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的5月,瑞幸成功登录纳斯达克,同时在纽约时代广场拉起巨幅广告。中国咖啡与美国咖啡的差距究竟在哪里?答案是差在自信。没想到几个月后,瑞幸便以22亿假账击碎了在纳斯达克登陆时的自信。
瑞幸,纽约时代广场广告
近日,瑞幸被爆出“计划进军美国市场”的战略,又要重回美国市场了?这难道是要上演一场惊心动魄的逆袭大戏吗?
01、瑞幸当年美国市场为何暴雷?当年瑞幸为何造假呢?源于对下沉市场增量的过度自信。如果用两个字总结瑞幸的策略,那便是“增量”。瑞幸的策略向来简单,即模仿互联网的烧钱扩张模式。先开拓下沉市场,让那些原本不喝咖啡的用户,因为价格便宜且购买方便而去尝试喝咖啡,从而喜欢上喝咖啡,然后再填补烧钱扩张所造成的窟窿。
如今我们事后分析,这个逻辑可谓相当先进,既布局又善后。陆正耀的错误在于急于回填扩展的本金。为了跳过深度挖掘下沉市场缓慢赚钱的过程,他不惜伪造数据,试图先哄骗资本来填坑,结果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一招爆雷,公司股价暴跌80%。
陆正耀
而后来者郭谨一,又坚定不移地走陆正耀的路线,顺理成章地将瑞幸盘活。瑞幸如今有多活跃呢?暂且不提那些繁杂的数据,就讨论下你公司楼下、家门口的大商场以及小街区最近又新开了多少家瑞幸,生意如何?各位在评论区聊一聊,答案不言而喻。
02、瑞幸为何计划重返美国市场?那么新问题来了,瑞幸在国内发展得顺风顺水,为何还要重返美国市场呢?总不能仅仅是为了争回当年被扫地出门的那口恶气吧?格局小了,找回场子是次要的,美国市场的资金才是主要的。
众所周知,增量即意味着钱,而如今国内咖啡的增量确实快要挖掘殆尽了。9.9元一杯咖啡的价格战,打得星巴克、库迪纷纷翻脸,却也难以吸引更多顾客了。毕竟让年轻人喝一杯瑞幸是容易的事,让中老年人喝瑞幸则难度大增。
而且瑞幸引以为傲的门店点位也基本饱和。目前瑞幸已覆盖所有四线以上地级市,五线城市覆盖率高达78%,GDP 前50的县城覆盖率超过90%。再继续覆盖去,瑞幸真的就遍地可见了。
瑞幸咖啡
如今,瑞幸所能依赖的唯有与《黑神话》、《黄油小狗》等热门IP联名,以及生椰拿铁这类爆款单品。这样的策略存在两个问题:一是不够稳定,二是在资本眼中显得过于花哨。
那该怎么办呢?唯有出海。海外的故事依然动听,而美国正是一个有着咖啡消费习惯的理想之地。至于广大美国消费者是否会接受瑞幸,尚难定论,毕竟它曾实实在在地欺骗过投资者,收割过老美的“韭菜”。
不过,如果出海的瑞幸最先吸引的用户是海外的国人呢?据报道,瑞幸第一批门店瞄准的就是像纽约这样咖啡均价超过6美元、到处都是留学生和游客的城市。翻看小红书,大洋彼岸的同胞们的确都在期盼瑞幸能开到家门口,并申请互换价格兑换卡。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在国内试验过的价格战再次于美国上演,你猜外资老板们会放过这个占便宜的机会吗?对于瑞幸打算重回美国市场,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