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夏大地的版图上,沧州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文化魅力。这座位于河北省东南部的城市,北依京津、东临渤海,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沧州的文化犹如一幅绚丽多彩的画卷,涵盖了武术、杂技、运河、诗经等多个领域,每一个方面都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与精神,吸引着无数人去探寻其中的奥秘。
武术之乡:刚劲雄风传千古
沧州,素有 “武术之乡” 的美誉,其武术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春秋时期。历经岁月的洗礼与沉淀,在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直至民国及近代仍长盛不衰。这片土地上,武术门派众多,名家辈出,犹如璀璨星辰,照亮了中华武术的天空。
沧州武术门派之丰富,令人惊叹。据记载,源起或流传于沧州的拳械门派多达 53 种 ,占全国武术门派拳种的 40.4%,堪称中华武术拳械门派的富集地。其中,劈挂、燕青、六合、八极、八卦、功力、查滑、太祖这八大门派极具代表性,而疯魔棍、苗刀、戳脚、阴手枪等拳械更是沧州所独有。这些门派各具特色,风格迥异。劈挂拳劲力核心为 “通备劲”,大开大合,迅猛剽悍,如江河流泻,一泻千里;燕青拳则架势较小,腿法突出,动作轻灵敏捷,灵活多变,兼具强身健体与防身之效 。
在沧州武术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无数声名远扬的武术名家。丁发祥,这位八极门第二代宗师,自幼习武,将查拳、弹腿、戳脚功夫融会贯通,后得 “邋遢道人” 传授八极拳,练就一身绝技。花甲之年,他在北京登台打擂,一举击败两个沙俄大力士,被康熙皇帝赐封为 “铁壮士武侠”,自此八极拳名扬天下 。大刀王五,真名王正谊,他侠义心肠,爱国情怀深厚。不仅护送因直谏被革职的御史安维峻,还与谭嗣同兄弟相称,传授其武艺。“戊戌变法” 失败后,王五冒着生命危险为谭嗣同收尸,其义举令人敬仰 。霍殿阁被末代皇帝溥仪聘为武师,凭借高超的武艺,守护在溥仪身边,其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 。
沧州武术不仅在国内声名赫赫,还走向了世界舞台。近年来,沧州多次举办国际武术大赛,吸引了来自全球各地的武术爱好者齐聚一堂,切磋技艺。沧州武术以其刚劲威猛、技击性强的特点,深受国际友人的喜爱。众多沧州武术名家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讲学授艺,让沧州武术在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生根发芽 。沧州武术,已然成为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一张亮丽名片。
杂技摇篮:吴桥杂技绽奇花
沧州吴桥,享有 “杂技之乡” 的盛誉,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发祥地和世界杂技的摇篮。吴桥杂技历史悠久,可追溯至春秋时期,从最初的 “角抵戏” 逐步发展演变而来 。1958 年,沧州吴桥县小马厂村出土的南北朝东魏时期古墓壁画上,倒立、肚顶、转碟、马术等杂技表演形象栩栩如生,生动地展现了当时吴桥杂技的风貌,也有力地证明了其源远流长的历史。
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吴桥杂技不断吸收融合武术、气功、魔术等多种表演技巧,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节目种类丰富多样,涵盖了车技、口技、蹬技、马术、柔术、平衡技巧等诸多类型,令人目不暇接 。在道具运用上,吴桥杂技极具特色,多采用碗、盘、坛、盅、绳、鞭、叉、竿、梯、桌、椅等普通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 。表演时,演员们凭借扎实深厚的真功夫,将力量与技巧完美融合,呈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演出效果。无论是在宽敞的广场,还是在专业的剧场,亦或是一人独台献艺,吴桥杂技都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
吴桥杂技不仅在国内广受欢迎,更是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100 多年前,就有 2000 多名吴桥杂技艺人勇敢地走出国门,前往世界各地进行演出交流 。杂技大师孙福有创建的 “中华国术马戏团”,曾先后到欧亚大陆 30 多个国家进行精彩演出,他的《十字大绳》《十字飞人》《飞刀》等节目,以其高超的技艺和独特的表演风格,令世人惊叹不已。他发明的 “保险绳”,有效保障了演员的安全,这一装置至今仍被世界各杂技团广泛使用 。
如今,吴桥杂技的足迹已遍布全球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连接中外杂技艺术交流与文化交融的重要桥梁 。自 1987 年起,每两年举办一届的 “中国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是与法国 “明日” 与 “未来” 杂技艺术节、摩纳哥蒙特卡洛国际马戏节齐名的世界三大杂技赛场之一 。该艺术节为国内外杂技演员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交流技艺的优质平台,进一步提升了吴桥杂技在国际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运河遗韵:悠悠长河润沧州
大运河,这条流淌千年的 “黄金水道”,在沧州的大地上蜿蜒 216 公里 ,犹如一条熠熠生辉的丝带,串联起沧州的历史与现代,对沧州的发展影响深远。它不仅是一条交通运输的通道,更是沧州文化的重要载体,孕育出了独特的运河文化。
在漫长的岁月里,大运河见证了沧州的繁荣昌盛。明清时期,沧州凭借大运河的漕运优势,成为重要的商贸枢纽,沿岸的锅市街、缸市街、晓市街、钱铺街、鸡市街等商业街热闹非凡,人来人往,车水马龙 。如今,虽然漕运的辉煌已成为历史,但大运河的文化价值愈发凸显。
漫步运河之畔,清风楼、南川楼、朗吟楼等历史建筑映入眼帘。清风楼始建于晋永康年间,如今的清风楼是 1992 年依据古籍记载复建而成,为京杭运河沧州段沿岸仅有的仿古建筑。它气势恢宏,楼高五层,内部展示着沧州的历史文化和现代成就,登上清风楼,极目远眺,整个沧州市区的美景尽收眼底,让人不禁沉醉于古城的韵味之中 。南川楼曾是沧州批验盐引所内的待客登眺之处,见证了无数商贾往来,如今的南川楼在复建后重焕生机,与旁边的朗吟楼相互映衬,共同诉说着运河的过往 。
近年来,沧州市大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一系列举措让大运河焕发出新的活力。南川老街开街,古色古香的街道重现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同时融入了现代商业元素,热闹非凡。河北省第六届园林博览会在沧州盛大开幕,园博园成为新的文旅地标,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2024 年 “五一” 期间,沧州接待了众多来自京津地区的游客,成功跻身全国 “五一” 期间最受游客欢迎的 20 个小众旅游目的地城市第 6 位 。沧州正以大运河为依托,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让更多人领略到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
民俗瑰宝:多彩技艺绽光芒
沧州的民俗文化丰富多彩,犹如一座绚丽的宝库,蕴藏着无数令人惊叹的珍宝。其中,沧州木板大鼓、沧县狮舞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沧州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
沧州木板大鼓起源于明末清初的沧县民间,是河北曲种的重要代表,也是全国独有的艺术曲种,2006 年被列入 “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它的内容丰富多样,有的歌颂英雄人物,有的反映民众疾苦,有的叙述历史故事,有的描绘农村生活 。表演时,艺人左手持木板,右手持鼓楗,站立说唱中轮番敲击木板和书鼓,使其与说唱相配合,另有人持三弦专司伴奏 。其吐字行腔采用沧州地区的方言,唱法质朴粗犷,有时似说似唱、似叙似述,顿挫淋漓的唱腔彰显出燕赵人民奋发进取、激扬向上的斗争精神 。
沧县狮舞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汉朝,明朝时已广泛流传 。它分为 “文狮” 和 “武狮” 两类。“文狮” 以逗为主,鼓点威武豪壮,有动有静,有紧有慢,动作主要模仿猫科类动物的本能行为与戏耍动作,展现狮子的生活神态 。“武狮” 则由 “文狮” 发展而来,揉进了武术、杂技中的高难度动作,如叠立、走钢丝、上高凳、爬杆、高台翻滚等,鼓点火爆、热烈、欢快,狮舞时惊心动魄,令人目瞪口呆 。沧县刘吉舞狮团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武术、杂技融入表演,多次登上重大活动的舞台,被誉为 “中华北狮王” 。
除了沧州木板大鼓和沧县狮舞,沧州还有众多别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河间西河大鼓,以其独特的唱腔和丰富的曲目,深受人们喜爱;黄骅面花制作技艺,将普通的面粉变成精美的艺术品,造型多样,寓意吉祥;泊头铸造技艺历史悠久,产品质量上乘,展现了沧州工匠的高超技艺 。这些民俗文化,都是沧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承载着沧州的历史记忆,传递着沧州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特色美食:舌尖上的沧州味
沧州的美食文化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每一道美食都承载着沧州的历史与风情,令人回味无穷。沧州火锅鸡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它起源于上世纪九十年代 ,由四川炒鸡改良而来,是沧州人对美食创新的独特体现。制作时,选用菜鸡搭配豆瓣酱、葱、姜、蒜、精盐、大料、麻椒、花椒、干辣椒等食材,精心炒制后放入火锅中炖煮。食用时,蘸上醋和蒜泥调制的蘸料,鸡肉鲜嫩多汁,麻辣鲜香的味道瞬间在舌尖上绽放,令人欲罢不能 。在沧州,大街小巷随处可见火锅鸡店,水月寺街更是闻名遐迩的火锅鸡一条街,这里的店铺各具特色,每天都吸引着众多食客前来品尝这独特的美味。
河间驴肉火烧同样久负盛名,有着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洛阳 。河间驴肉火烧以其独特的风味,成为沧州美食的一张亮丽名片。其火烧为死面制作,揉好面后拉成长条,涂上油,再合上两折,放入平底锅烙制,待基本熟透后,置于特制炉灶中进一步加热,使其外皮形成一层酥脆的口感,咬起来 “嘎吱” 作响 。驴肉的选择大有讲究,河间自古水草丰美,产出的驴肉格外鲜美,经过精心烹制,色泽红润,鲜嫩可口。夹肉时,顾客可根据喜好挑选,再加入用烹制驴肉的汤、驴油和淀粉调制而成的香焖,与驴肉的味道相得益彰,让驴肉火烧的滋味更加浓郁醇厚 。高玛纳、瀛香阁等都是河间驴肉火烧的知名老字号品牌,深受消费者喜爱。
除了火锅鸡和驴肉火烧,沧州还有许多别具风味的美食。羊肠汤是沧州的传统早点,以羊肠、羊杂等为主要原料,经过长时间熬制,汤汁浓郁醇厚,羊肠鲜嫩爽滑,搭配上胡椒粉、香菜等调料,香气扑鼻,令人暖身又开胃 。黄骅冬枣皮薄肉厚、核小味甜,口感酥脆,富含多种维生素和营养成分,被誉为 “百果之王” 。每到冬枣成熟的季节,黄骅的大街小巷弥漫着冬枣的香甜气息,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品尝采摘。沧州金丝小枣色泽鲜红,味道甘美清香,含糖量高,可直接食用,也能用来制作枣糕、枣粽子等特色糕点,是沧州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美味 。
文化传承:续写沧州新篇章
在时代的浪潮中,沧州高度重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积极推动各项文化事业的繁荣。政府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修缮历史建筑,保护文物古迹,让古老的文化瑰宝得以延续 。同时,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举办文化展览等方式,大力弘扬沧州的特色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并爱上沧州文化 。
学校也成为传承沧州文化的重要阵地。许多学校将武术、杂技等特色文化纳入校本课程,邀请专业人士进行授课,培养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与热爱 。沧州还积极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文化与旅游、创意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出一批具有沧州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旅游线路,既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又让沧州文化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
沧州的文化,是历史的馈赠,是沧州人民智慧的结晶。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记忆与精神,见证了沧州的兴衰变迁。在未来的发展中,沧州将继续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创新与发展,让沧州文化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
沧州文化,熠熠生辉
沧州,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其文化犹如一座巍峨的高山,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武术的刚劲威猛、杂技的惊险奇绝、运河的悠悠古韵、民俗的独特风情、美食的诱人滋味,共同构成了沧州文化的独特画卷 。在新时代的征程中,沧州文化正以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不断传承创新,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相信未来,沧州文化将继续绽放光彩,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也让更多人领略到它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