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亲生儿女,却有“晴朗家庭”,赵尔陆以身作则,严格要求家人

思行说历史故事 2025-01-10 19:22:55

在赵珈珈的印象里,父亲赵尔陆是一个原则性很强的长辈,谁都别想强迫他去做自己不想去做的事情,他的心里好似永远有一把衡量万物的尺子,不管什么事物,只要稍稍碰到那把尺子,他就会立刻拒绝或选择吃亏。

有一件事让赵珈珈记忆犹新,即便过去很多年,也仍旧记得当时种种。

那一年,赵尔陆到外地出差,要好几个月。几个后勤工作人员便趁机到陆家,不顾赵尔陆夫人郭志瑞的阻扰,执意把陆家上上下下都粉刷了一遍。

后勤工作人员说:“之前一直想修葺陆宅,奈何申请了几次,赵尔陆都不同意,现在趁着赵尔陆不在家,先斩后奏,他总不可能还要拒绝吧!”

谁知,赵尔陆回来后,看到焕然一新的家,当场勃然大怒,把那几位后勤工作人员叫来家里,指着他们的鼻子,将他们狠狠斥责一番。

几个后勤工作人员被他说得面红耳赤,脑袋是一点儿也不敢抬。

不过,目睹这个场景的人,都在想:骂完就结束了吧?油漆刷都刷了,还能刮下来不成?

赵尔陆确实没有让人把他们家恢复原样,他也知道,那是真的在为难人,可他也没有捏着鼻子无奈认了这事,而是叫夫人将家中存款全部取出来,又把赵珈珈攒了不知多久的零花钱10块一扫而空,费了很多功夫,才勉强凑够油漆花费的2000元,一分不剩地,全部上交组织,当作油漆是他们自己买的,没有占组织一丁点便宜。

赵珈珈说:“我当时很不理解父母的做法,明明人家也没要求他们归还那笔钱,但他们还是那样做了。10块钱啊!在那个年代,要攒好久才能攒够,能买几十、上百根冰棍了!更别说2000块!”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赵珈珈似乎慢慢明白父母的坚持,或许,他们的做法,即是古人常说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吧!

赵尔陆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以教书为生的秀才。在读书期间,他就已接触到革命思想,深受启迪,经常参加一些革命活动。

1927年,20岁出头的赵尔陆辞别父母亲人,千里迢迢奔赴武汉,通过董必武的介绍,去往南昌,开始属于他的戎马一生。他先后参加过南昌起义、湘南起义,也曾跟随队伍登上井冈山,走过二万五千里长征路,立下许多功绩。

就像一些人说得那样,没有人能数清楚,赵尔陆一生究竟打了多少仗,他是在枪林弹雨中成长起来的,优秀将领,一辈子忠勇爱国,无愧于心!

新中国成立后,赵尔陆继续在属于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努力奋斗。

他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基层忙碌,几乎很少去小食堂吃饭。每天上班前,他的夫人郭志瑞会提前给他准备一只大号搪瓷碗和一把饭勺,到了开饭时间,赵尔陆便拎着用饭工具,和工人们一起排队打饭。

相关领导对此十分过意不去,想邀请赵尔陆去领导专用的小食堂用餐,赵尔陆笑着婉拒,自言自己和大家没什么区别,这样就很好。

赵珈珈坦言,父亲赵尔陆不仅严于律己,而且以身作则,对家人的要求相当严格。

赵珈珈有一位堂兄,在部队工作,只要有空,便去赵尔陆家中拜访,与赵尔陆聊聊天。赵尔陆也很欢迎侄子的到来,因为侄子在基层,能通过侄子了解部队基层的事情。

某一回,侄子又来赵尔陆家里吃饭,赵尔陆问侄子是否加入中共组织?侄子摇摇头,如实回答,说自己所在部门政治空气不够浓郁,因而自己尚未申请加入。

赵尔陆的脸色瞬间变了,教育侄子:“组织的大门向任何人敞开,你不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却把问题怪罪给别的,实在不应该。我认为,你该好好检查一下你自己,主动向组织靠拢!”

赵珈珈说:“我很少见到父亲那样生气,尤其是在饭桌上,不仅堂兄吓坏了,我们也吓坏了!”

不过,好在赵尔陆的这位侄子将他的话听入心里,经过一番努力,如愿成为中共组织一员。

又有一回,恰逢祖国陷入困难时期,赵家的餐桌上毫无意外很长时间见不到一丁点肉食。彼时,赵珈珈的年龄尚小,不懂得为何如此,只知道自家天天青菜萝卜,简直让人腻歪。

某天,小姑娘终于在饭桌前爆发,扔掉筷子,不停嘟囔着:“不吃萝卜,我不爱吃萝卜!”

她的举动引来父母的关注,赵尔陆没有因为女儿年纪小,便纵容她,而是也将筷子狠狠拍在桌子上,冷着脸批评女儿:“你知不知道,你能吃到萝卜已经很不错了,很多人,饭都吃不起!就连毛主席和周总理,也每顿都吃粗粮!像你这样只知道自己享受的,任性的孩子,苦日子在后头呢!”

说完,赵尔陆饭也不吃了,直接起身走人。

次日,消气的赵尔陆把女儿喊到跟前,耐着性子给女儿讲解文天祥的《正气歌》,又给她说了岳飞等人的故事,并让赵珈珈把《正气歌》抄写到纸上,每天背诵一遍。

年少的赵珈珈无法彻底理解父亲的做法,无法真正领悟《正气歌》的含义,可父亲的言传身教却深深影响着她,让她日后每一次回想起这件事,总能从中学到些什么,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当然,也很少有人知道,实际上,赵珈珈并非赵尔陆的亲生孩子,赵尔陆和夫人郭志瑞的一生都没有自己亲生的孩子。

郭志瑞与赵尔陆相识在革命年代。某天,领导忽然把赵尔陆叫来,详细向她介绍一番赵尔陆,又直白问她是否愿意和赵尔陆组建家庭。

郭志瑞想了想,很大声回复说自己不愿意。领导有些诧异,追问原因,郭志瑞如实说:“郭志瑞的眼睛太小了!”

领导失笑摇头,明白郭志瑞这是害羞了,于是动用强硬手段,促成这段幸福婚姻。

婚后,郭志瑞和赵尔陆分别在各自岗位上继续为国为民奋斗着。不久,郭志瑞身怀有孕,在战火纷飞中生下他们的第一个儿子,可惜老家环境不好,这个孩子半岁时不幸夭折。

又过了数年,郭志瑞再次怀孕。那个时候正值百团大战前夕,赵尔陆忙于工作,没空照顾夫人;郭志瑞一个人一边工作,一边辛苦养胎,不料,这一次遭遇难产,不仅孩子没有活下来,而且郭志瑞永远失去了生育资格。

有人知道此事,悄悄劝说赵尔陆另娶她人,好歹给自己留个后,赵尔陆却笑了笑,扭头和郭志瑞商量,不如从各自家族中领养一个孩子,组成一个完整的家庭。

于是,就有了赵尔陆、郭志瑞和赵珈珈兄妹组成的四口之家。

赵珈珈说,后来母亲身体不好后,组织专门派来一个护士照顾母亲。护士在他们家工作一年,目睹他们家种种后,某天突然对他们说,他们家可真是一个“晴朗的家庭”啊!那位护士并不知晓,赵珈珈和哥哥不是赵尔陆夫妇亲生的孩子!

1966年,赵尔陆的身体状况忽然变得糟糕,患上严重的肺气肿和心脏病,几乎整晚睡不了一个觉,可就算如此,他还是坚持带着保健医生去工作。

哪怕是卧床不起的时日,他也不忘一边吸氧,一边看文件、召开相关会议。

赵珈珈非常心疼父亲,数次劝说父亲:“爸爸!您都这样了,就别管工作了呗!工作离开您,也不会怎么样啊!”

然而,赵尔陆根本放心不下他的工作,不舍得离开工作岗位!

赵尔陆的情况被周总理知道后,周总理特地派人安排赵尔陆去西山疗养。大家都能看出来,赵尔陆的心脏病已严重到随时威胁生命的程度,只是赵尔陆还是不愿放下工作,每天坚持和聂荣臻等人联系,再三请求他们同意自己重回工作岗位,为祖国人民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赵尔陆的坚持下,聂荣臻等人不得不答应赵尔陆。

转年1月末,当赵尔陆收到重回工作岗位的通知后,兴奋得好像一个小孩子,很开心地和家人说:“我要把浪费的时间全部抢回来!”

他不顾家人的阻拦,执意在深夜乘车返回城里,又一次走入属于他的办公室。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如此热爱工作,愿为家国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赵尔陆竟然会当真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同年2月某个上午,当工作人员推开赵尔陆的办公室大门,却吃惊发现赵尔陆正靠坐在平日加班休息的小床上,脑袋垂在膝盖上,手上夹着一根香烟,火苗已将他的手指烧到焦黄,但他却再也感受不到疼痛。

一生无愧于心,为祖国人民付出一切的名将,就这样,在一个寻常的清晨,悄然离开了他所眷恋牵挂的人间!

那一年,赵尔陆只有62岁。



参考资料:

《红军后代话家史——回忆父亲赵尔陆上将的故事》

《开国上将赵尔陆二三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