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中的爱情,相似经历、相同信念,促使朱良才与李开芬走到一起

思行说历史故事 2025-01-06 17:49:12

在儿女眼中,父亲朱良才和母亲李开芬的结合与婚姻,既是奇遇,也是必然,他们因为相似经历与相同信念走到一起,成就一部诞生在硝烟烽火中的红色爱情传奇。

朱良才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从小接受中华优秀典籍的教育,培养出浓烈的爱国情怀。1925年,朱良才投身革命,逐渐成长为一名出色的战士。

因为他经常在群众中宣传革命思想,所以当地的敌人都对他憎恨不已。他们合伙将朱良才等革命同志逮捕入狱,企图从他们的口中撬出组织的机密,可朱良才完全不惧严刑拷打,坚贞不屈。

敌人实在拿朱良才没有办法,就打算将他杀害。消息传到组织人员耳中,几位同志赶忙把敌人内讧的消息传给朱良才。朱良才和难友们商量一番,想出一个脱困妙计。他们利用敌人之间的矛盾,挑起他们的内斗,并借此争取到其中一人的信任,成功逃过一劫。

重获自由后,朱良才马不停蹄继续投身革命事业,随队登上井冈山,开始属于他的戎马半生。每回打仗,朱良才都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哪怕负伤,也不退缩半步。

有一回,一颗子弹击中朱良才的右臂,让他身负重伤。战士们赶忙把他送入医院,请医生治疗。可那个时候,医院的设施相当简陋,无法迅速帮朱良才接上断骨,只能用土方法,让他慢慢静养。

躺在病床上的朱良才挂心战事,完全不能听从医嘱,他一次次向组织提出重返战场的请求,都被组织拒绝了。

无可奈何之下,朱良才竟然直接瞒着医护人员,悄悄跑回总部,当面向周总理请缨杀敌。

周总理看着朱良才尚未痊愈的伤口,长叹一声,耐心劝说朱良才再等等。

朱良才倔强回望周总理,非常坚定地说:“我宁可死在战场上,也不想躺在病床上无所事事。”

周总理拗不过朱良才,只好答应朱良才。

可以说,朱良才就是这样一位一心为国、一心为革命,坚贞忠诚的好同志!而他的夫人李开芬,也有着和他相似的性格。

李开芬来自一个农村家庭,父亲曾考中秀才,在家办了一个私塾,通过教学,赚取微薄薪资,养家糊口。

他虽是旧时代的学子,但他的思想相当开明,当革命浪潮席卷他们的家乡,这位清朝廷的秀才毅然投身革命,经常帮助革命者和敌人斗争。

在教育子女方面,他同样极具远见,从不强迫李开芬等孩子学习四书五经,而是鼓励他们接触新知识,将他们送入新式学堂。

在父亲如此教导下,李开芬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渐渐长成一个开朗活泼的姑娘,心怀家国,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

她在某个老师的引导下,加入中共组织,走入红军队伍。李开芬上过战场,也进过牢狱,遭受过酷刑折磨,但不管怎样,燃烧在她心头的熊熊革命烈火,从未熄灭一丁点!

朱良才和李开芬的相遇,是在延安。

认识之前,他们都有过九死一生的经历。尤其是李开芬。在长征途中,某一天,李开芬和几个女战士踏着夜色,悄悄潜入某个山寨,试图寻找粮食。

她们在某个磨坊找到敌人堆放在那里的小麦和面粉,就在她们苦恼如何搬运时,山寨外传来交火的声音,李开芬立刻意识到,是同伴在为她们打掩护,当机立断招呼同伴冲入磨坊,在敌人都被山寨外的战友吸引注意力时,背起几十袋粮食,就拼命往山寨外跑。

她们迅速和战友们会和,一边和敌人作战,一边保护着粮食,小心翼翼撤退。

这一回,她们冒着生命危险带回的粮食,成功解决了我方战士的饥饿危机,立下卓越功劳!

而朱良才与李开芬的认识则极具偶然性。

那天,朱良才的军装掉了一枚扣子,一贯在意仪容仪表的朱良才根本忍受不了,当即就想寻找针线,缝补扣子。结果,他找了半天,也没找到一根针。

关键时刻,恰好李开芬路过,见到朱良才忙乱的身影,好心问他是否需要帮助。朱良才如实相告,李开芬笑了,从兜里拿出正好随身携带的针线盒,替朱良才缝好扣子。

朱良才看着长相秀丽的李开芬,不禁心跳加快,对她生出好感。

之后的日子里,朱良才经常找借口去见李开芬,二人对彼此的了解逐渐加深,正式确立恋爱关系。

不过,就在二人浓情蜜意之时,对两个人的分别考验同时降临。

在遭遇一场无奈的失败后,朱良才和组织、队伍失去了联系。他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荒无人烟的山林中,迷茫无措。

拂晓时分,饥肠辘辘、不眠不休走了一整个晚上的朱良才望着天边渐渐升起的火红太阳,突然醒悟过来,只要毛主席还在,只要红军还在,他就一定能找到组织,一定能回归队伍!

这样的念头让朱良才再一次振作,他随手捡了一个破碗,开始了乞讨寻组织的漫长路程。

他知道敌人仍在追捕他,他不敢走大路,每天都在山路上艰难行进。日子一天天过去,原本整洁的衣装也变得破烂不堪,满面风霜的朱良才更像一个乞丐了!

路上,朱良才也曾遇到无数危机,都凭借他的机智躲挡过去;兰州城外,走了36个日夜的朱良才借机混到两个算命瞎子之间,成功骗过守卫的敌人,通过兰州大桥。

可他不敢贸然进城,只能继续往前走,直到在镇原县,寻找到红军队伍,才算回归组织!

而李开芬,也在相近的时间里,遭遇失败。她和战友们昼行夜伏,艰难寻找出路,不幸落入敌人手中。又一次进入监狱的李开芬惨遭敌人折磨,她写了一封求救信,拜托争取到外出看病的难友带出去,向组织求救。

某一天,正在放风的李开芬忽然听到墙外面有人喊她的名字,立马贴过去,警觉问对方寻找李开芬有什么事?墙外面的人告诉李开芬,他是李开芬的老师,叫余民声。

李开芬当场激动了!余老师就是当年引导她走入革命的前辈啊!余民声让李开芬再坚持坚持,道是他会继续设法营救李开芬等人,如果李开芬重获自由,就先去兰州,投奔那里的组织办事处。

李开芬牢牢记住老师的话。

不久,李开芬成功策反一位穷苦出身的传令兵,说服对方帮助她逃跑。在传令兵的努力下,李开芬和一名难友逃离监牢。她们邀请传令兵和她们一起去兰州,传令兵犹豫再三,到底答应了。

一路上,三个人艰难通过敌人层层关卡,抵达目的地。

在兰州,劫后重逢的朱良才和李开芬紧紧相拥,对彼此的感情更上一层楼。他们在战友们的见证下,结为夫妻,又各自奔赴自己的革命征程。

他们相知相许,相伴相依,走过数十年风雨人生路,共同孕育多个儿女。

他们的长子叫朱庶民,原名“兰瑞”,这个名字,是新中国成立后,寻回儿子时,朱良才给朱庶民改的,他希望儿子能永远记得,自己是人民的一员,记得如今生活的来之不易!

朱良才对子女相当严格,从不准许儿女借用他的权势,为自己谋取一丁点私利。

朱庶民听从父亲的安排,去到汝城工作,在那里一待就是一辈子。

朱新民也是从报社最底层做起,完全依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脚踏实地,升任至副社长。

朱筱秋是朱良才的女儿,她说,他们这几个孩子,深受父亲的影响。父亲一生始终坚持学习,到了晚年,身体变得虚弱,他仍会在病榻上,戴着老花镜,读书看报。

父亲的一言一行,为所有孩子树立正确榜样,让孩子们也不由自主效仿父亲,没有辜负父母对他们的期望!

朱十弟是朱良才的孙子,追随祖父的脚步,投身军旅。很多人都好奇,为什么朱十弟要从小兵当起,转业后,更是去了一家制造厂当工人,没有享受一点特殊化。

朱十弟笑着说:“这就是我们家的规矩,爷爷留下来的家规,我们都要凭自己的本事吃饭,找谁都没有用!”



参考资料:

《朱良才上将的爱情之旅》

《开国上将朱良才的家风:要靠自己的本事去争取》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