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迪伦顶着压力嫁给苏振华,用爱和责任打动苏家子女,赢得敬重

思行说历史故事 2025-01-04 17:46:39

在小辈眼中,他们的父亲苏振华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严父。

苏振华的儿子说,在他的成长过程中,有两件事让他记忆犹新,受益终身。

一次是苏振华带他去军博玩耍时,他看上一件精美画册展品,爱不释手翻了半天,离开时,还悄悄将画册藏在衣服里,带回家中。

不久,不知是谁发现了这件事,告诉苏振华。苏振华特别生气,特地在家人面前喊住儿子,叫他当着全家人的面认错反省。

小小的孩童生平第一次承受父亲如此巨大的怒火,吓得不敢动,也不敢哭,可怜兮兮缩着脖子检讨错误,承诺日后不会再犯。

苏振华严肃告诫儿子:“公共财物属于集体,哪怕是一小张纸片,也不能据为己有!”

次日,苏振华即亲自带着儿子又去了阅览室,督促他归还画册,向工作人员道歉。

一次是小孩子贪玩,看了抗战电影,觉得很有意思,便自己做了一面简易的膏药旗,想来个恶作剧。结果,父亲毫无意外,再一次大发雷霆,教育儿子勿忘国耻,不能用这种事情开玩笑,更不能让历史重演!

年纪尚小,懵懂不知事的孩子记住父亲当时的神情,一辈子未曾忘记。

他说:“我会永远记得父亲对我的教诲,永远不做让他失望的事情!”

可就是这样敬重佩服父亲的孩子们,却因为某一件事,和他们的父亲产生隔阂,险些让一个幸福的家庭,从此分崩离析。

这件事要从苏振华的婚姻说起。苏振华此生一共和3个姑娘缔结婚约。

第一位是他的原配夫人,和苏振华一样,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叫余姣凤。二人年龄相仿。彼时,受到革命思想影响的苏振华准备离家参加革命,老母亲担心苏振华和他的长兄一样,一去就渺无音讯,也不知道是不是牺牲在外,于是决定给儿子娶一个妻子,让儿子能留下一个后代。

苏振华非常孝顺母亲,看着老母亲湿润的双眸,完全说不出任何拒绝的话语,无奈之下,他只好答应母亲,和余姣凤成婚。

他们的婚礼很简单,只有几名亲戚来参加,没有彩礼,也没有喜酒。

婚后第二天,苏振华即辞别母亲和余姣凤,跟着红军队伍离开了家乡。

他这一走,家中所有重担全部转移到余姣凤的肩膀上。再加上,当地的敌人知道苏振华是红军,时常来苏家骚扰欺负余姣凤,使得余姣凤身心交瘁,忧虑成疾,没多长时间,便在贫苦中凄然离开人世。

孟玮是苏振华的第二任妻子。和不懂文墨的余姣凤不一样,孟玮读过书,心怀革命理想,追求进步,非常耀眼。她和苏振华曾同在一个队伍里工作学习,孟玮出色的外表,优秀的能力吸引苏振华的关注,让苏振华对孟玮留下良好印象。

同时,孟玮也对苏振华心生好感,时常到苏振华身边,听他讲革命故事,交流彼此对革命的看法。

两颗年轻的心,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越走越近。

后来,在罗瑞卿的见证下,苏振华和孟玮结为夫妇,组建家庭。婚后,二人继续在各自的工作岗位努力奋斗,共同孕育多个孩子。

其中,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夭折在战争年代;第二个孩子身体虚弱,营养不良,别人都说这个孩子恐怕也养不活,劝说苏振华和孟玮将他丢掉,但苏振华和孟玮不肯,坚决用小米粥一点点将孩子养活。

艰苦背景下的相依相伴,令苏振华与孟玮的感情愈加深厚。

新中国成立后,孟玮带着儿女,跟着苏振华去到贵州生活。只是,谁也没有料到,不再聚少离多的日子反而让苏振华和孟玮的矛盾越来越多。

孟玮埋怨苏振华忙于工作,很少顾家,对她的感情疏远了,又觉得自己为了孩子,牺牲太多个人自由,不再是当初那个追求进步的女青年。

夫妻间的隔阂慢慢到了无法弥补的地步。

1957年,孟玮的精神出现问题,尽管苏振华尽其所能在各个方面忍让迁就孟玮,但孟玮还是用自己和前男友重逢为由,向苏振华提出离婚。

许多了解他们夫妻的老战友都来劝说孟玮,苏振华也为他们的婚姻做出很多努力,只是,这一切都架不住孟玮的坚决。

转年,孟玮如愿与苏振华离婚。

孟玮和苏振华的长女苏承业说:“其实妈妈后来一直一个人生活,没有像她说的那样,和什么前男友破镜重圆,我们猜测,前男友只是妈妈要离婚的借口之一。”

其后的时间里,苏振华一边继续工作,一边照顾几个年幼的孩子。他依然关心孟玮,每逢节假日,都会主动让孩子们去探望孟玮,在生活上给予孟玮一些关怀。

1959年,国庆庆典上,王光美看到拖儿带女的苏振华,不禁心生同情,将苏振华的情况告诉毛主席,毛主席拍桌表示,让相关人员再给苏振华介绍一个对象。

这个对象,即是苏振华的第三任妻子,陆迪伦。彼时,陆迪伦只有25岁,比苏振华小了20多岁,是一个性格坚强、一心追求进步的文艺工作者。

她听完这件事后,没有直接拒绝,因为她早对苏振华有一些了解,也对他的印象比较好,思考片刻后,便回复相关人员,说她愿意和苏振华接触试试。

1960年,顶着巨大压力,承受不同风言风语的陆迪伦,在贺龙的见证下,正式嫁给苏振华。

彼时,这对夫妇并未想到,等他们回到北京,还有一场更糟糕的家庭风暴等着他们。

苏振华和孟玮的几个孩子知道父亲迎娶陆迪伦后,第一个反应就是抗拒!他们当面推开陆迪伦递给他们的喜糖,一点面子都没有给他们的父亲和陆迪伦。

可让他们意外的是,对于他们的这些让人难堪的举动,父亲和陆迪伦却没有生气,没有指责,全部默默忍受下来了。

尤其是陆迪伦,她好像看不到孩子们对她的冷落和不待见,她主动承担起一个妻子与母亲的责任,努力照顾着苏家每一个孩子。

孩子们有什么兴趣爱好,陆迪伦都会在能力范围内,尽量满足孩子们。苏承业说,她有段时间爱上手风琴,爸爸苏振华为她买了一把手风琴,陆迪伦则帮她请来一位手风琴的叔叔当她的老师。

苏振华也是一个孝子,经常将老母亲接来北京照顾。每回老太太来,陆迪伦皆会尽其所能照顾老人家。

她的种种表现,在苏家孩子们的心上留下一道道深刻印象,让他们渐渐不再和父亲及陆迪伦争吵,这个家慢慢趋于平静。

不久,陆迪伦相继生下两个孩子。她并未由于两个年幼的孩子是自己亲生的,便区别对待,而是让他们捡哥哥姐姐的旧衣服穿,吃用都和他们的哥哥姐姐们一模一样。

几个大孩子很喜欢两个可爱的小弟弟,经常与小弟弟们一起玩耍,由此使得他们与陆迪伦的关系更加和谐友爱。

就这样,陆迪伦用她的爱、耐心和责任感打动苏家孩子们,改变他们对自己的偏见,赢得他们的敬重。

1979年,苏振华因突发疾病,在工作岗位上猝然离世。

2008年,陆迪伦患上严重病症,苏家的孩子们想方设法为她求医问药,购买滋补品,经常去医院陪伴她。

陆迪伦感念于孩子们的孝心,曾和工作人员感慨:“振华未曾享到的福,我替他享了啊!他们每一个,都是好孩子啊!”

2012年,陆迪伦去世,所有苏家孩子全部赶回去,送别她在人间的最后一程。



参考资料:

《父亲苏振华的三次婚姻》

《苏振华上将的婚姻之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