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祖国通信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王诤的一生鞠躬尽瘁,无怨无悔

思行说历史故事 2025-01-14 19:24:48

1973年,一个平凡的一天,周总理在西花厅接待了一位老同志。他拿出一张尼克松访华时特别赠送给我们的卫星通信地球站的照片给那位同志看,非常严肃地表示:“我们的通信卫星很快就能上天,但我认为,在发射前,和其配套的地球站也应当尽快建成,否则卫星将无法使用,你觉得呢?”

老同志当即起身,向周总理郑重许诺:“一定会在3年内完成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

陪同在侧的老战友担心老同志夸大其词,不好收场,赶忙接话道:“哎呀,别说得那么肯定,别吹牛皮!”

但老同志笑了笑,还是那句话:“肯定能在3年内完成。”

事后,有人问老同志:“你究竟是哪里来的底气,坚持3年内就能完成?”

老同志笑了,坦言道:“我的底气当然来自我们有一支特别能战斗的专家队伍啊!”

他也不含糊,春节一过,便立刻带领技术队伍开始相关研究工作,果真只花费2年多的时间,就在华夏建成第一座卫星通信地球站,成功接收到印度洋上空某国际卫星的信号!

当他把这件喜讯告知已卧病在床的周总理时,周总理非常高兴,拉着他的手,感慨道:“3年时间,言而有信啊!”

1978年,在繁忙的工作劳累下,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可即便如此,他依旧记挂着祖国的通信事业,宁愿带着氧气瓶到现场指挥工作,也不肯躺在病床上“虚度时间”。

同年7月,在将耗尽心血写成的电子工业相关报告呈交组织后,他最后一次挂着氧气瓶召开相关会议,叮嘱大家一定要将电子工业发展好,否则,他死不瞑目!

同月最后一天,战友来探望他。彼时,说话已十分困难的他,握着老战友的手,断断续续和他说了很多对电子对抗未来的担忧。

8月中旬,医院再次给他下达病危通知书。很多战友赶到医院,守在他的病床前,送别他在人间的最后一程路。

他就是我国开国中将,一生致力于电子通信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王诤。

出生在一个平凡人家的王诤从小就聪明过人,学习成绩优异。他曾就读于黄埔军校,毕业后成为无线电台的报务员。

1930年,张辉瓒被我方活捉,与他一起落到我方手里的,还有一部电台,及包括王诤在内的几名电台人员。

那是红军缴获获得的第一部电台。当时,红军队内并无能使用电台的人员,毛主席和朱德就生出招揽被俘人员的念头。在大家的一致努力下,王诤成为主动愿意留下来的那个人。

毛主席和朱德亲自接见王诤等人,鼓励他们为红军无线电建设工作而努力。

那个时候,王诤刚刚转投红军阵营,并不是很能理解毛主席和朱德的话,可他还是下定决心,尽力帮助红军发展无线电事业。

他用那部有些损坏的电台设立红军首个无线电侦察台,收听敌人情报,抄录递交毛主席等领导,得到他们的夸奖。

不久,红军再次缴获一部完整电台,王诤利用两部电台,成立红军首个无线电通信队,由毛主席亲自任命为队长。

同年4月,并不知道红军已有电台的蒋介石按照惯例用明码联络,谁知,他们的消息都被几乎全天守在电台旁的王诤收到。王诤赶忙向上级报告,帮助红军粉碎敌人的阴谋。

那一次战后,毛主席特地请王诤登上主席台,直言:“此次战斗,若没有王诤,就没有我们的胜利!王诤就是咱们的千里眼、顺风耳,是咱们克敌制胜的大法宝啊!”

此后,王诤又利用无线电台实现红军首次前线与后方的联络工作,让毛主席和朱德对敌情了如指掌,利用电台完成便捷指挥,使得我方战斗更加灵活。

1934年,在组织的安排下,王诤随队开始长征。

那个时候,红军所面临的形势相当危险,每天头顶上都有敌人的战机来回盘旋轰炸,一不小心便会遭遇危险。在这样情况下,王诤和伍云甫分别率领一支分队,交替工作和行军,确保红军全天都有一部电台在正常运转。

著名的四渡赤水战役中,王诤全力配合毛主席,既要确保电台的通信顺畅,也要及时截获敌人情报,任务虽然繁重,但王诤还是出色地完成了。

解放战争中,王诤更是立下无数功绩。

有一回,敌人使用新式无线电台检测到王家湾附近有电台群,猜测红军主力极大可能就在此处,于是胡宗南立刻集结兵力,连夜袭击王家湾。

关键时刻,是王诤的电台捕获相关情报,紧急上报毛主席,才让红军主力得以甩掉敌人,避免损失。

其后,王诤征得组织同意,根据敌人的新情况,调整我方通信体制,令敌人再一次摸不清毛主席的具体位置,确保了领导核心的安全,并保障了全国战场之间的通信指挥顺畅。

新中国成立后,王诤在毛主席的指示下,继续为我国通信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奉献。

他并未因为自己的老资历就忽略对人才的培养,相反,王诤十分清醒意识到,人才才是通信事业发展中的宝贵财富!他将滞留在南京、上海等地百余名留学归来的高知分子请到北京,成立相关研究所,让这些年轻人都有了用武之地。

他把培养打造宏大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视作战略错失,在西安、南京等地创办几十所电子技术院校,推动全国各大高校增设无线电、计算机等相关新兴专业。

他帮助、关心知识分子、技术人员,鼓励他们在自己的领域内尽其所能发挥最大作用,在某些人陷入思想误区时,及时为他们排解忧愁,卸掉思想包袱,重燃信心,再创骄人成绩!

王诤从来不把自己摆在很高的位置上,有时候甚至甘愿充当小辈们的副手。

张履谦是电机工程的高材生,分配到通信部工作后,王诤放下身段,亲自接待他,告诉他:“有什么困难都可以和我说,你只要专心发挥所长,为祖国事业发展奉献你的力量,就行了!”

抗美援朝时,彭德怀急电国内,希望能派一名专家,去前线解决敌人对我方的电磁干扰。王诤知道后,立刻带着张履谦乘坐火车,去到朝鲜。他们在雷达站和敌人展开电子对抗战,很快就让敌人的阴谋破碎。

回国后,王诤对张履谦的表现特别满意,直接将雷达方面的工作都交给张履谦主管,并甘愿退居到副组长的位置上,给张履谦这个新人当副手,帮他营造更好发挥特长的环境。

对于王诤的付出和帮助,张履谦非常感激,他也确实如王诤所愿,慢慢成长为雷达方面的顶尖专业,没有辜负王诤的厚望。

1963年,王诤出任第四机械工业部的部长。在看到一份有关美军高空侦察机的情报通报后,王诤皱起眉头,他很讨厌对方那种,进入华夏领空如入无主之境的行为,认为如此情况是他们的失职,因此立刻向组织请缨,打算利用电子技术手段击落一架敌机。

王诤叫来张履谦等电子技术专家,让他们制定一出以干扰抗干扰的技术作战方案,协助部队先后将5架敌机击落,震慑敌人,使得敌人再不敢轻易进入我们的领空!

1974年,在王诤等人坚持下,王选当选“748工程”技术总负责人,支持相关研究工作,带动我国印刷业和计算机激光照排系统的迅速发展;1977年,王诤担负起主持电子对抗工作的重任,不顾自己虚弱身体,依然奋战在最前线。

就像前文所言,在如此高强度工作劳累下,王诤的健康出现大问题,但就算这样,他仍不肯放下手头工作,坚持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是真正做到,为祖国的发展和未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前辈!值得每个华夏子民的敬佩与铭记!



参考资料:

《王诤:从国军中尉到开国中将》

《开国中将王诤厚植人才之道》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