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和罗荣桓牵线,促成肖华与王新兰的一段良缘,夫妻同心伴余生

思行说历史故事 2025-01-09 19:25:10

1930年的春天,肖华突然接到调职通知,在离开故土前,他特地抽空回了一趟家,准备把自己要离开的消息告诉父母。但当他真正踏入家门,看着年迈的父母为他的归来而忙东忙西,看着年少的弟弟因为他而露出开心的笑容,看着暖黄烛火下熟悉温馨的一切,他忽而又说不出口了。

肖华担心,如果告诉父母,自己要离开的事情,他们一定会落泪,而父母的泪水,实在叫他难过。于是,肖华错过了晚上和父母道别的机会。

辗转反侧一整夜,没有合眼的肖华早早起床。今天,就是他去报到的日子。他静静站在父母的门前,到底没有忍心把年迈的父母叫醒,而是转身抽出一张纸,简单写了告别的话语。

紧接着,肖华从家里拿了一双母亲为自己制作的草鞋,便转身走出家门,迎着拂晓微微亮的晨光,大步不回头地走了。

他不知道的是,当他的父母醒来,看到那张字条,确实流了泪,并且,老母亲又从箱子里翻出一双新鞋,与丈夫打了声招呼,即匆忙去追赶儿子。

她走了近30里路,才追上肖华。正巧,毛主席也在那里,听说此事后,亲切接见了肖华的母亲。老妇人握着儿子的手,说:“你跟着毛委员去打天下,我很放心,妈妈不会拦你,只希望你有空时,能给家里写写信,让我们知道你的情况。”

肖华回握母亲苍老的双手,含泪点点头:“只要有时间,我就回来看你们!”

那一天,舍不得儿子的老母亲,送了肖华一程又一程,走到一棵大榕树下,肖华再三恳求母亲别再送了,母亲深深凝望儿子不知何时已变得成熟的面容,再一次落泪。

肖华最后一次拥抱母亲,含泪与母亲道别,咬着牙,没有回头地离开了。

他和母亲都不知道,这一次分别,竟是肖华和他们全家人的此生诀别。

肖华离家后数个月内,他的父亲,两个叔叔和老祖母,都相继牺牲在敌人手上;他的母亲强忍悲痛,继续投身革命,坚持在深山中与敌人周旋很长一段时间,期间曾和陈毅意外相遇,陈毅认识老人家,告诉老人,肖华已跟着毛主席长征去了。

老人家望着无边天际,沉默片刻,忽而笑了。没过多久,她就在一次和敌人的战斗中牺牲,遗体不知所踪。

肖华的弟弟在父母去世后,流落他乡,某回,帮助别人搭建房屋,不小心摔成重伤,又因无钱医治,凄苦离开人世。

很多很多年后,肖华回归故土,才从乡亲们的口中详细知晓这些事情。那一天,他在家门口站了很长很长时间,眼眶始终湿红着。

毛主席听闻肖华的家事后,也曾和肖华感慨他们二人的命运相似。

而除了家人外,还有一个人,在肖华的人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个人即是肖华的夫人王新兰。

王新兰出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去世较早,是清末朝廷的贡生。在王新兰的记忆中,父亲的形象永远是一袭长衫,手拿书卷的模样。

父亲去世后,王新兰在母亲的辛苦拉扯下,慢慢长大。她的叔叔是中共一员,创办一所新式学校,王新兰被叔叔送入其中,在那里接触到革命思想。

9岁那年,王新兰的叔叔和哥哥姐姐们都参加了红军,王新兰也想报名,却被对方用年龄太小为由拒绝了。不服气的王新兰找到姐姐,请求姐姐帮她想个办法加入红军。

姐姐摸着王新兰的小脑袋,告诉她:“我知道红军里有一个12岁的宣传员,你再等等吧,等你到12岁,我肯定帮你得偿所愿。”

王新兰不满地摇摇头,倔强表示:“姐姐可以帮我谎报年龄啊!”

姐姐笑了,点了点王新兰的鼻子:“你去照照镜子看看?你这个样子,哪里像是12岁啊?”

王新兰只能失望作罢。

又过了一阵子,姐姐他们要跟着红军离开故土,王新兰舍不得姐姐,再一次提出要加入红军。家人们都劝说她年龄真的太小,不适合参军,王新兰不肯,跑到徐立清面前,大声说自己什么都能做,拜托红军收下自己!

徐立清逗王新兰,问她会什么?王新兰回答:“唱歌,跳舞,写字……我都会!”

王新兰的姐姐帮妹妹说情,希望徐立清做主收下王新兰。

徐立清被王新兰的执着触动,到底点头答应,令王新兰成为一名9岁的小红军。

之后的日子里,王新兰跟着姐姐在宣传队工作一段时间,她很勤快,凡事都抢着做,赢得很多人的称赞与青睐。

转年某天,忙碌一整天的王新兰回到居所,却发现找不到姐姐了!她在小桌子上发现一张纸条,原来姐姐接到调令,害怕王新兰哭闹,就不告而别了!

王新兰捧着纸条,果然哭得十分伤心。

而更让王新兰难过的是,自己和姐姐的这一别,居然是此生诀别,从此,她再也没有见过这位姐姐,也再没见过同样在红军队伍里的2个哥哥和六姐夫。

1934年秋,一个平常的一天,王新兰突然从别人口中听闻母亲的消息,急忙按照对方给的地址去找母亲。母亲病得很重,卧床不起。王新兰拉着母亲的手,伤心得说不出话。

老母亲请求王新兰多陪她几天,王新兰想着组织派给她的任务,最后还是让老母亲失望了。

很多年后,王新兰再回忆起这件事,仍觉得对母亲愧疚不已,她说:“离开妈妈时,我没有回头,不敢回头,妈妈那绝望的目光,经常浮现在我的眼前,我知道,我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妈妈了。”

1937年,王新兰跟随队伍来到延安,和肖华相遇。

她坦言:“若非去到延安,若非和陈赓相识,恐怕我不会遇到肖华。”

陈赓是一个很喜欢开玩笑的人,有一回,王新兰演出结束,陈赓见她才华出众,故意捉弄了她一番,由此与王新兰产生交集。

数月后,二人再次在人群中相遇,陈赓一眼认出王新兰,大喊她的名字。这一回,陈赓没有逗王新兰,而是认真向王新兰介绍一位男同志:肖华。

陈赓对王新兰讲:“肖华是一个很不错的同志,是我们最年轻的师政委……”

只是,当天来看王新兰几人演出的观众太多了,到最后,王新兰也没分辨出,谁是肖华。

不过,肖华却一眼看上活泼开朗的王新兰。

第二次遇到王新兰时,肖华向王新兰借口琴,二人聊了几句,都觉得对方很有意思。

其后某天,罗荣桓突然把王新兰叫到办公室,详细询问了王新兰的情况,话锋一转,又突然问王新兰是否喜欢肖华?

王新兰正被罗荣桓问得发懵,下意识就回了一个“喜欢”,罗荣桓拍手大笑,表示自己想给王新兰和肖华当一次红娘,为二人牵一条红线。

在战友们一致撮合下,王新兰与肖华走到了一起。夫妇二人携手一生,共同孕育5个孩子。

战争年代,肖华忙于工作,鲜少有时间陪伴妻儿;新中国成立后,每个晚上回家,孩子们都会等在门口,一见到肖华,便蜂拥而上,团团围住肖华,不断喊着“爸爸”。

某一次,陈毅刚好看到肖家这般场景,不由打趣肖华如今真是“硕果漫漫”,又好奇问肖华,是否打过孩子们?

肖华摇头,直言自己和王新兰约定过,绝不动手打孩子们!陈毅追问肖华,那他怎样教育孩子们?

肖华说,倘若孩子们犯了错,他就会把孩子放倒在床上,给他挠痒痒,挠到孩子承认错误为止!

在肖华与王新兰的教育下,他们的孩子都没有辜负父母的期望,长成对家国人民有用的杰出人才!



参考资料:

《肖华将军的情感诗篇》

《满门忠烈说肖华》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