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中叶的解放战争期间,我军意气风发,摧枯拉朽,势如破竹,可谓是气吞万里如虎,横扫华夏南北,而对手的国民党部队,除了哀叹冬日饮寒水,雪夜渡断桥外,兵败如山倒,一路狂奔向沿海地带,拿当年老百姓的话说:叫做国军退水。意思是易涨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这一年,对国民党部队来说,除了全方位崩溃之外,还有一个关键词,是“起义”,从年初的傅作义北平起义,到年底的卢汉云南起义,从陆军到空军、海军,从北到南,从东到西,大大小小的起义,也贯穿了这一年。
有宽广胸怀的先进组织,自然是非常乐意接纳这些顺应历史大势,毅然做出了符合民族大义的选择的起义英雄们,尽管大多数人曾经对我军围追堵截,双手沾满先烈的鲜血,但一概是既往不咎,对起义的将领都给予官职,有的还是相当高的职务,像大家比较熟知的陈明仁,陶峙岳,董其武,曾泽生等将领,在1955年,成为新中国的开国将军。即使是在战场兵败被俘的将领,也大都秉承“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只要他们放下屠刀,尽可能予以改造,重新成为一名合法公民,后来的职务不不低。
按照常理来说,当年国军所有的起义将领,尤其是在起义后担任了一定的职务,在之后的祖国建设中都会有一个良好的归宿。不过,凡事都有特例,今天我们在这里介绍三位国军中将,他们3人的共同之处就是都在抗战时期打过出彩的战役,还立过战功。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坚决反对打内战,后来又率部举行起义,并且都被新生的人民政府任命为市、县级别的干部,只可惜的是,接下来他们3人都犯了一个共同的错误:参加反动组织,妄图组织、策划、实施颠覆新生的人民政权。最后被抓捕归案,并且公审处决。这3人便是曾经担任29军中将副军长李强、88军中将副军长柏辉章、93军中将副军长蒋在珍。
客观地说,倘若他们真的参与这种事情,在古代的时候通常被视为谋反罪。这种罪行一旦坐实的话,处罚通常非常严厉,可能会被处以极刑,如斩首或凌迟等,例如,汉代的淮南王刘长因谋反被处以死刑,体现了古代对谋反罪的严厉打击,他们这种行算是罪有应得。
我们再看看新中国刚刚成立初期的局面,连年战争使经济几乎崩溃,百姓生活困苦,百废待兴,所有的人都期盼能有一个和平的生产建设环境,然而,不甘心失败的反动派残余势力留下许多特务、坏分子隐藏在各处,这些帷恐天下不乱的人四处活动,他们采取各种破坏手段,从抢夺物资到暗杀破坏,无所不用,还炸毁铁路桥梁,破坏工厂学校,还攻击基层政府,杀害无辜民众,他们如同幽灵般游荡在中华大地,成为了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巨大隐患,企图通过捣乱秩序推翻新生的人民政权。
尤其是抗美援朝运动之后,国内更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全力以赴支援前线战场,但这些隐藏的坏子更加猖獗活动更加频繁,气焰十分嚣张,扬言要策应缩在台湾的反动势力,在各地煽动武装暴动,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上级发出“严厉打击一切与人民为敌之人”的号令,强调“稳、准、狠”的方针,所谓“稳”,就是要注重策略,稳扎稳打,避免操之过急。所谓“准”,就是要目标明确,证据确凿,严防冤假错案。所谓“狠”,就是要对那些罪大恶极、死不悔改的反动分子,绝不姑息,坚决予以镇压。
就这样,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镇反”的人民战争,广泛开展宣传教育,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检举揭发反动分子的罪行。一时间,全国上下形成了强大的声势,人人喊打,反革命分子无处遁形。就在这一阶段,全国一些反动组织不断地浮出水面,并且成了过街老鼠,淹没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上面讲到的他们3个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被揪了出来,而且是通过公审之证据确凿,被就地正法的。下面就依次介绍三人的一些情况。
李强,别号健民,1905年12月19日出生于江西遂川黄坑乡黄溪村庄口小组,至今在村里有一幢座北向南,砖木结构,一排三正栋的房子,门口矗立着一尊半身铜像,介绍他的生平事迹,这便是为了纪念他抗战事迹的陈列馆。上面的文字介绍说,李强先是在老家读书,16岁那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城南昌,求学期间,正值国内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李强萌发弃笔从戎的念头,恰好这时广州黄埔军官学校招生,于是报考并顺利考入并编入第六队学习。在黄埔军校学习时,学习训练非常刻苦认真,各项基础科目训练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在学习战略、战术方面,表现出他特有的天赋和过人的军事才能。在一次射击比赛中,李强的射击成绩特别优秀,校长蒋介石赠送一支左轮手枪给他,这一事在他的故居里有详细的图片文字介绍。
李强在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第一、二次东征和北伐战争,历任国民革命军排、连、营长,团附,澧州团管区参谋主任。曾任中央军校学生总队上校总队长,1936年任中央军校洛阳分校学生总队少将总队长。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当时李强的分校军政部二十四新兵补训处,由于当时战事的需要,他的这支部队新编第2军在河南改称第29军,下辖第91师、第193师和暂编第16 师,属于中央军序列,李强被任命为暂编第16 师少将师长,随即率领部队开赴抗日前线,投入到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主战场。
据战史记载,李强率领的这支部队,先后参加了随东、大洪山、桐柏、骥南、中原等战役。特别是在1941年大洪山战役中,该部曾经参与了多次反扫荡战役,展现了出色的战斗力和顽强的精神,大洪山位于湖北省中北部,居湖北盆地与南阳盆地之间,境内万山重叠、群峰竞拔、沟壑纵横、林海茫茫,自古被誉为“荆楚名山”,是打阻击战和游击战的绝佳地势,同时也是我新四军的抗战游击根据地,他与新四军一部有过良好合作,共同抵御日军的进攻,保护了大洪山根据地的安全。
在大洪山作战中,李强所部面对的是装备精良的日军第二师团的猛烈进攻,尽管当时他的部队属于“暂”字头,装备较差,清一色汉阳造长枪,但他仍然毫无畏惧,在全师战前动员上他慷慨激昂地说:“守土抗战,保家卫国,人人有责。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我们要有必胜的信念,要有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并精心作了兵力部署。此时,骄横的日军仗着先进的武器装备,采取10公里路的纵深层层包围他的主阵地,并以坦克开路,上空还有十来架飞机轮番轰炸。但李强指挥的部队英勇顽强,不怕牺牲,同日军展开了殊死搏斗。他置生死于度外亲临第一线指挥,官兵士气大振,英勇顽强,寸土不让!用集束手榴弹炸毁敌军的坦克、装甲车,成功打退敌人七八次全线冲锋,经过两昼夜艰苦奋战,虽然部队伤亡很大,但歼灭日军两千多人,并缴获一批装备,但给日寇以沉重的打击。
随后,李强率领这支部队转战南北,身经百战,威名赫赫,曾经获得第五战区长官公署的的嘉奖,他因此立下战功,晋升为中将副军长,同时还兼任河南镇(平)新(野)师管区司令,先后参加了随枣、豫南、豫中会战,均有不错的表现。不过,全面抗战胜利之后,李强担任副军长的第六战区暂编第十五军(军长刘昌义)被裁撤,失业后的他被安排到中央警官学校高级警官班受训,结业本意是想衣锦还乡,回老家江西担任中将保安司令,无奈因人事倾扎没有如愿以偿,遂愤然辞职解甲归田,回到老家遂川黄坑乡黄溪村庄口闲居。
其实李强的这一步棋算是走对了,他回到老家后不久的1949年8月2日,遂川获得解放,由于他自己认为虽然戎马半生,大都从事军事教育和参加抗日战争,既没有参与红军作战也没有与解放军作对,相反抗战与新四军有过短暂的良好合作,手下没有欠下丝毫血债,所以他决定不逃跑,主动起义投诚,以开明绅士的身份在老家遂川迎接解放,并积极捐款捐物支援解放军,并发挥自身优势和影响力,动员旧职人员和国民党军警、地主武装向人民政府交枪投降,争取宽大处理。他积极参政议政,主动协助人民政府开展支前、反霸等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一致好评,并把他任命为人代会驻会常委,相当于一名县级干部。
正当李强为共同建设新政权发光发热的时候,潜伏在赣南遂川、上犹、南康一带的残余势力不甘心失败,并蠢蠢欲动,多次派人悄悄找到李强,给他许愿升官想拉他入伙,李强自然是严辞拒绝,错就错在他存在那种两头不得罪人,想做老好人的心态,没有主动向军管会和公安部门主动举报这些坏人,竟然为自己日后埋下了祸根。
原来,正是这一时期,家住赣县五云镇的国民党江西省主席方天,是属于死硬分子,他不自量力,螳臂挡车,要阻挡滚滚向前的历史车轮,自己逃跑之前组织一些苟延残喘的残兵败将在山区潜伏下来,打算像当年的红军那样打游击,汇同社会上的“一贯道、同善社、真常道、大刀会、先天道、普化门、无极道、一心坛”等反动会道门组织一起,搞破坏活动,造谣惑众叫嚣什么“开展游击战,就地坚守”,“枪不离人,人不离乡”,还招兵筹粮,抢劫农户和商客,严重扰乱社会治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这种邪恶势力自然要受到打击,随后我军重拳出击,一举破获这一反动组织,并抓获所有骨干成员,经严格审讯,一些成员供出“遂犹康边区联卫纵队司令部”和一些所谓的入伙名单,其中便有曾经担任中将的李强的名字赫然在目,尽管是他们一厢情愿想请他出山当头目,但并没有实际赴任。然而,在当时紧急的背景之下,他被逮捕起来,并于1952年4月14日在遂川被认定通敌背叛而被处决,终年47岁。不过后来经过认真甄别,认定他为起义投诚人员,功大于过,且手上没有沾人民的鲜血,恢复名誉,追认革命烈士,在他老家建设故居,将军生平事迹展及塑铜像,以纪念这位抗日名将的丰功伟绩。
可以说,李强将军成为烈士是幸运的,但接下来我们要介绍的两位,那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1952年9月14日,在贵州遵义一座刚刚建设好的名叫“遵义会议纪念广场”前人山人海,红旗招展。这个地方以前的名字是叫“鲤鱼田”,是凤凰山下面,是一个平坦而广阔的“坝子”,这里靠山临江,土地肥美且宽阔平坦,田之西北侧有小龙山,山上有座龙山寺,寺内的主持俯瞰下面,常见稻菽飘香的丰收景象。故古人有诗云:大小二龙隔河站,鲤鱼背上凤凰山。“大小二龙”即大龙山、小龙山,分别处在湘江河两边。
当地坊间传说,正如《遵义府志》载:“大小龙山,城北二里,左麓为鲤鱼田,田上小井常不涸。主者凿大之,二鲤飞出而井源竭,因名也。”此名字的由来道出了一个因贪婪而弄巧成拙。而这次在鲤鱼召开公审大会,公审的正是原国民党第四军中将副军长、“会议会址”旧房东柏辉章、新八师师长、第九十三军中将副军长蒋在珍,公审大会结束后,二人鲤鱼田南侧枪决。此两人在当地来说,的确是算个叱咤风云的人物。
柏辉章,号健儒,贵州遵义老城的琵琶桥人,其父柏杰生,是一位经营的酱料铺的商人,凭借精明的生意头脑在当地站稳了脚跟,家境富裕,育7子2女,柏辉章为次子。1921年,其父深知乱世之中,仅凭小富即安是难以长久,为了避免抽壮丁,把20岁的柏辉章送往贵阳,进入贵州讲武堂骑兵科。他个子中等,壮实,口才不错,毕业后,进入黔军效力,在末代"贵州王"王家烈的麾下,他凭借着自己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爬,从班长逐级上升,黔军西路清乡司令到务川县长,再到第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每一个岗位他都做得有声有色。
升任师长的柏辉章权势显赫,首先想到的是衣锦还乡,光耀门楣,要在老家建一幢气派漂亮的公馆,于是,斥资3万多大洋在这里兴建了一座颇为考究中西合璧的“柏公馆”,整个建筑分主楼、跨院两个部分,主楼为中西合璧,临街有八间铺面房,街面房连接主楼与跨院之间有一座青砖牌坊。牌坊上方用碎蓝瓷镶嵌着“慰庐”二字,牌坊的另一面有“慎笃”二字。
主楼坐北朝南,一楼一底,为曲尺形,砖木结构,歇山式屋顶,上盖小青瓦。楼房有抱厦一圈,楼顶有一老虎窗,宽敞的回廊,转角楼梯,青砖廊柱,雕花门窗,就连天花板上的灯都是从一只鸟或一朵花的雕塑中伸出来。站在走廊上,可以凭眺四围苍翠挺拔的群山,指点昔日红军二占遵义时与敌军鏖战地红花岗,插旗山、玉屏山、凤凰山诸峰。在当年当地可谓是顶级豪宅。
然而,柏辉章的豪华别墅刚刚建起来,刚刚住进新家的他正站在楼上指点江山,笑看人生的时候,1935年1月7日,长征来到这里的中央红军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领了遵义城,手握一师兵力的柏辉章哪里是红军的对手,只好丢下家产仓皇逃离,红军进入遵义,就将柏家的财产全部予以没收、清查、登记,单这项工作持续了好几天,在他家缴获了大量的粮食、衣服被褥和武器,除此之外还有巨额的银元。这些缴获的物资,红军分出了大半发给遵义城中的穷苦百姓,红军赢得了遵义百姓的民心,大家争相参加红军。
这次红军虽然在遵义只待了12天,但在柏辉章的这幢豪华别墅里,召开了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有趣的是,红军前脚刚走,柏辉章后脚便卷土重来,重新回到这幢心心念念的新房子里,当他看到自己的别墅墙上写满了红军宣传的标语后,真的是气不打一处来,命手下把这些标语清洗得干干净净。然而,墙上的标语容易擦掉,百姓心中的标语却已经深深扎根,在不久地将来,这些种子将破土而出,化为革命的参天大树。他的这幢房子也因此载入史册。
对于红军没收了柏辉章的家产,他自然是恨得咬牙切齿,因此率领部在娄山关一带阻击红军,柏辉章给第二师下达了死守娄山关的命令,要求不惜一切代价顶住红军三天,当然,他的部队战斗力实在不怎么样,只是交战半天,柏辉章的部队就被红军打垮,他也只好落荒而逃。当然,红军入黔只是北上抗日路过此地,而老蒋的算盘则是担心贵州军阀王家烈为保存实力,围剿不力,拥兵自重,决定要去掉地方势力,便用重金收买了王家烈的两个师长倒戈,其中一名就是柏辉章,柏辉章被收买后,派所部营长令狐作宾带兵两个连到军部向王家烈闹饷,使王家烈十分难堪,军事失利、部下背叛,王家烈在四面楚歌的哀乐中,被迫交出了政权和军权,从此走下了贵州王的宝座,退出了贵州历史舞台。
柏辉章在迫使王家烈交出了兵权,使老蒋很欣慰,因此,他也晋升为102师中将师长,抗日期间,柏辉章率领这支部队的确打了不少的险仗恶仗,先后参加了南昌保卫战、长沙会战等,都有战绩, 长沙会战时,他亲临一线指挥作战,一只耳朵被轰鸣的炮声震聋了。故有一块当年树立战场上的102师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上,有人后来写诗对他赞曰:
将军一生,浴血沙场,驱倭荡寇,喋血八载。率桑梓袍泽,自成铁旅;汇九千子弟,舍身卫国。淞沪挥戈,苏州河上功赫赫;砀山鏖战,孤军壮烈血丹丹。血染征袍,笑餐虏肉,转战千里,势若虎贲。纵横万家岭,功成乌石门;大战南昌,雄风尚在;舍身湘江,一马当先。武以拒敌,智以退猷,三守新墙,四战长沙,赳赳武夫,国家干城,捍卫疆土,抗战功勋,救国危难,民族脊梁。这说明他在抗战时立下功绩。
抗战胜利后,柏辉章主动辞去军职,赋闲在家。1950年时任第2绥靖区副司令官的柏辉章率部宣布起义,加入到人民的阵营。我军向来优待起义将领,为利用其在旧军队的关系,建政初期柏辉章被作为统战对象,调入遵义地区剿匪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也算是成为一名市级领导,然而,正当柏辉章要为新中国建设出力之际,他被揭发为一个组织叛乱的反动组织头目,恰在这时,又在他的家里搜查出一批枪支弹药,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中。因此,致使他的这一罪名坐实。加之他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围剿”红军等犯下的罪行,新帐老帐一起算,最终被公审之后处决。
最后说说蒋在珍,字丕绪,出生于1896年,贵州桐梓县官仓乡响水田村人,他小学毕业后考入贵州讲武学堂,正式步入军旅生涯,先后任二十五军团长、旅长、师长,是黔军周西成派系重要成员。1932年冬天的时候,蒋在珍与王家烈火并遵义,他故意张贴告示,说最后不得不撤兵的时候要火烧遵义城,经过商会的周旋,他勒索城中百姓10万银元后撤离遵义城。
1933年贵州军阀之间混战,实力不强的蒋在珍率部退驻四川綦江和东溪,投靠了刘湘,将其原来的3个团扩大为4个团。1935年1月,蒋在珍部进驻正安,率部攻占绥阳,又向桐梓推进,1月21日光复娄山关,后又率部在湄潭围剿红军游击部队,可谓是欠下累累血债,蒋在珍被任命为新编第八师师长。此后,蒋在珍率部在江西修水进行训练,努力训练军事技术,实力大增。接下来,他的部队被派往抗战一线。
蒋在珍的这支队伍打得最出彩的战役,便是陕西韩城守卫禹门一带黄河堤防一战,禹门乃秦晋咽喉,西北屏障,当时,日军集结了大量的兵力,以7、8联队滕田大队为基干,附以伪军贾子庚、马子平等部共5000余人,大炮20余门,飞机数架,骑兵若干,兵分三路,朝着禹门口进发。他们一路兵力攻禹门的制高点,即东禹庙的云中寺;一路包抄攻禹门以北的乡宁、吉县方面;一路攻东龙门山及神前村,这里是古老的禹门渡,是去往陕西的必经之途。其意图是拿下禹门渡口,西犯长安。
这一天,寒风凛冽,白雪四野。日军为了隐蔽作战,全部穿上了白衣,爬在雪地里,和茫茫雪野混为一色,悄悄地匍匐着,向我军阵地移动。与此同时,敌人的飞机在天上狂轰滥炸,地上的大炮也对准了禹门口的方位。在炮火的掩护下,几千名日本步兵、骑兵,朝着禹门口的各路目标蜂拥而至。
新编第八师师长蒋在珍面对强敌嚣张的气焰,无所畏惧,表现出同仇敌忾,众志成城的气概,此时,敌人的炮弹就像雨点一样落在上面,千年禹庙,高大的建筑,瞬间就被敌人的炮火夷为平地。尽管敌人的炮火异常猛烈,我军仍然昂扬着不屈的斗志,沸腾着为民族而战的英勇献身精神,凭借着天险和有利的地势,冒着敌人的炮火,勇猛还击,击退敌人无数的进攻。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敌我双方损失惨重。守卫云中寺的该部一个加强排的将士们,全部以身殉国,壮烈牺牲。其中有的战士,为了不当俘虏,抱着枪支纵身跳入了滚滚黄河。他们的壮举,气吞山河,与日月同辉!
硝烟弥漫,山河失色;白雪红刃,天地震惊。在友军及当地民众的配合支援下,新编第八师浴血奋战四昼夜,我云中寺、洞山、关帝庙阵地失而复得者三。敌陈尸千余具,狼狈遁走。我阵地巍然屹立,牢牢地坚守着禹门口的阵地。大西北安然无恙。这次鏖战,新编第八师前沿阵地官兵伤亡亦达70%以上,使日军最终未能越过黄河,捍卫了第二战区右翼阵地的安全,间接地保卫了陕甘宁边区,得到了国共双方的认可。蒋在珍也因此留下了抗日将领的名声,还晋升为中将副军长。
不过,后来新八师随九十三军调往广西,参加反攻桂林、全州等战役,战斗十分激烈,日军拼死抵抗,九十三军惨败,新八师亦全军覆没,军长陈牧民被蒋介石下令军前正法,副军长蒋在珍虽然保住一命,但从此担任闲职并回到老家,这样一直到解放战争全面爆发,心中忿忿不平又无事可做的蒋在珍,在桐梓仙人山上砍了一根方竹做手杖,上刻“不愿临风舞俊杰,回乡归隐伴侬行”,以泄有功不被重用之不满。到了后来国民党败退之前他又复出任用为贵州第二绥靖区副司令,贵州解放前夕,蒋在珍随部起义,受到人民政府优待,并出任遵义地区剿匪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样成为一名市级干部。
然而,蒋在珍起义后并不老实,错误地判断形势,只是在强大的解放军面前,龟缩潜伏起来假起义,接下来我军撤职之后,又认为有机可乘,组织起一些土匪武装,伙同残余势力,封建渣滓之类进行武装暴乱,妄图破坏新生的人民政权,给我军造成不小的损失,此时,我军按照“军事清剿,政治瓦解,发动群众”三结合方针和“宽大与镇压相结合”“首恶者必办、胁从者不问、立功者受奖”的政策,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剿匪斗争在遵义地区迅速开展,最后,蒋在珍定位为罪大恶极的匪首落网,被公审正法。
我们上面介绍的三位国军中将,虽然在军事生涯中经历波折,起义之后还当了官,理应为国家服务,但都是因为“谋反”遭到人生最大的变故,实在是不应该。先说李强虽然没有与我军有什么过节,但既然起义,就应该态度坚决,与那些对他策反的人划清界线,并对其绳之以法,便完全可以保全自己。柏辉章也是如此,倘若主动把武器交出来,就根本没有给人留下任何口实的余地,何至于走上绝路呢?蒋在珍则完全是看不清形势,动机不纯。但三人的结局的确是令后人唏嘘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