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叛将升国军中将,解放战争上司当了俘虏他却多次逃离,活91岁

村人说史实 2025-04-13 18:59:24

著名的进化论中有句话叫“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意思是自然选择中适应力与竞争能力的决定性作用,这一法则不仅适用于生物界,在人类社会尤其是战争与政治博弈中亦体现得淋漓尽致。比如在上世纪的土地革命与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一个人从地方军阀的一名团长、再到红8军参谋长、红三军团指挥部作战科长,叛变后摇身一变成抗战时期的少将师长、内战时的中将参谋长、兵团副司令,始终以个人生存为优先,在几大阵营间反复横跳,每一次选择均以规避风险、获取利益为导向,这种“变色龙”式投机性策略,把“适者生存”演绎到了极致,此人便是国军中将舒适存。

舒适存,光听这名字,就知道此人很机灵、找捷径、会变通的角色。的确,此人的所作所为可谓是人如其名。他1898年出生于湖南平江西乡英集里仰蚨蝶(现属城关镇东源乡迎瑞村),他小的时候读书特别用功,成绩非常出色,是一名妥妥的学霸,在村子里小有名气,村里人都称赞他是学习成绩一流的“神童”。然而,那个年代地处湘鄂赣三省交界平江可谓是风起云涌、群雄并起、战火频仍,就是在他的村里,出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那便是著名的革命家余贲民。

余贲民出生于1888年,比舒适存整整大了十岁,余贲民毕业于湖南49标军官学堂,毕业之后在湘军中担任一名连长。据舒适存回忆录中记载,当时湘军的常备部队包括两个师和几位镇守使,都驻扎在省会长沙,已经成为基层军官的余贲民回老家时格外威风,那时不到20岁的舒适存毕业平江教员养成所,在乡里担任一名教师,在村里可以算是较有名望的人,在拜访同村人余贲民时,鉴于战乱的阴云笼罩着大地,他流露出要投笔从戎愿望,得到了余贲民的大力支持,并引荐他加入湘军第二师第三旅第五团第一营第二连,踏上了军旅生涯,这一步,为他的人生打开了全新的篇章。

不过,接下来舒适存与同村的余贲民分道扬镳。随后,余贲民加入了先进组织,先后担任平江农事公会会长,在老家平江组织革命力量,建立工农武装,北伐战争时,余贲民还率领农民自卫军配合北伐军攻克了平江县城,后来,他参加了著名的秋收起义,担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副师长。三湾改编后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一团副团长,进入井冈山地区,参与根据地的创建工作。不幸的是,在余贲民担任湘鄂赣省委军事部长时,为了掩护省委转移到浏阳,余贲民正面迎向敌人,在战斗中负伤,不幸牺牲,终年45岁,他是一位著名的革命烈士。后人评价,倘若不牺牲至少有大将以上资历。

舒适存进入湘军之后,由于他有过小学教师的职业经历,讲课时滔滔不绝的讲解,能言善辩,备课时奋笔疾书的笔力,文字功底强。这类学者级的人物在当湘军中极为罕见,如同珍稀资源,正因如此,他得以被推荐至湖南军事学堂任教。凭借扎实的文化基础和与生俱来的学习能力,很快在中下级军官中崭露头角。他指挥能力强,又善于思考军事策略,不久便被提升为团长,在当年的军阀队伍中,可以算是一名中高级指挥人员了。正当这样一位出身普通但才华横溢的青年将领,湘军的上司对他寄予厚望,被当时有人称为是湘军中一位即将升起的耀眼将星。

不过,美好的时光并未持续太久,接下来频繁在军阀争斗中,战场上的厮杀残酷无情,舒适存所在的部队屡战屡败,最后全军覆没被对手解除武装,侥幸捡了一条命的他从团长成为了闲散人员,得不结束自己的军旅生涯,返回自己的发迹地长沙安顿下来。不过,总体来说当了这么些年的团长,总算捞了一大笔,本想在这片土地上舒适地生存。

树欲静而风不止。1930年7月,红军第三军团下辖的5、8两军,从前后两面向长沙外围守军发起猛烈攻击,经一昼夜激烈鏖战,一举突破敌军防线,夺取了长沙门户金井。接着,红军在在当地百姓的支援下,架设浮桥,从长沙东郊的浏阳河由东往西渡河进攻。长沙三万余人的守敌,凭借城防工事,以猛烈火力向红军进行疯狂扫射。在强大的敌人面前,红军指战员奋勇争先,打得守军落荒而逃。此役是土地革命时期,主力红军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成功占领省会城市,由于进攻迅速很多土豪劣绅来不及逃跑就当了俘虏,家中拥有田地产业的舒适存毫无防备,在城破之际成为红军的俘虏。

舒适存虽然当了红军的俘虏,但并没有受到打击,而且是被红军指挥员奉为座上宾,这有几个原因,一是他的同村人和引路人余贲民是红军的元老级别将领;二是在湘军当兵时他所处的2师3旅5团与彭老总所在的2师3旅6团是兄弟部队呢;三是红三军团不少指挥员都是从平江起义一路走来的,与舒适存同乡同村的熟人有不少;四是舒适存虽财富丰厚,堪称土豪,但其行为并无不良记录,可以说那时从来没有与红军正面冲突;五是那时红军不少都是穷苦人家出身的人,文盲半文盲的大有人在,文化素养深厚,又当过教员的他自然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最为重要的是第六点,红军当时物资匮乏,各类资源均显不足,而其中尤为紧缺的是具备军事专长的人才,担任过团长、又在军事学堂任教的他,那更是凤毛麟角。

基于这些因素,当年的红军高层领导人,都劝说舒适存投身红军队伍。一开始舒适存很是抗拒,但经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反复劝说,加之深知厉害的他认为无路可去,最后他答应加入红军队伍。加入红军后,开始是担任红八军参谋长,开始参与重要的反“围剿”战斗部署,以敏锐的战略眼光和高效的执行力让战友们刮目相看,他的文化功底也帮助部队在作战记录、情报分析等方面大幅提升,他的军事才能再次展现。由于他立下功勋,他又晋升为红三军团总指挥部作战科长。从此,舒适存真正站上了红军的核心舞台指挥一些重要作战任务。

本来,这个时期已经是红军军团级别的高级指挥人员,要是按照这一轨迹发展下去,建国后大授衔时妥妥的上将以上人物。然而,又是一个同乡的出现,却使他成为了一名可耻的叛徒,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

舒适存的这名同乡名叫郭炳生,当时的职务是红三军团第二师的师长。当时,把持红军领导权的“左倾”错误路线领导人被胜利冲昏头脑,下达《关于争取革命在一省与数省首先胜利的决议》,提出集中红军主力夺取中心城市的军事冒险主义方针,并下达攻打赣州的军事训令,要求红一方面军 “首取赣州”,继而夺取吉安和南昌等城市。红三军团担任主攻任务,郭炳生的第二师赣州南门外的进攻。

赣州是江西南部重镇,贡水、章水两条大河分从东面、西南奔流而来,在此汇合形成赣江、滔滔北去。赣州正座落于三江交汇点上,除了南面是陆地,其余三面均被江水围绕,成为天然屏障。特别是赣州有城墙高达2丈、坚固难摧,易守难攻,素有“铜赣州”之称。加之赣州城内的守军以国民党军第三军的一个旅为主,还有地主武装、警察队、商民自卫团等武装,共有兵力1万多人,枪近万支。郭炳生率部到了南门外,立即组织爆破队以坑道爆破攻城,挖地道,安装炸药实施爆破,先是用沙袋垒出工事,架起机枪封锁城门,掩护爆破队挖地道,坑道口距离城墙四五十米远,可惜这时挖地道搞爆破,由于地势低,水位高,土质松,屡挖屡垮,最终没有能挖成。

虽然多次攻城没有成功,不知怎么回仍然没有撤退,并错误地屯兵于坚城之下,此时敌人利用红军没有防御设施、攻城部队没有换防、部队伤亡较大、久战过度疲劳的弱点,竟然从城里向外挖一条地道,派部队从此出城,用夜色作掩护袭击红军,加上城外敌援军同时从攻城红军背后发起攻击,使攻城红军腹背受敌。此时,城内的敌军有一条地道正好挖到红一师师部附近,一天晚上,大批敌军从地道中出来袭击红军,红一师师部官兵在黑夜里撤离,指挥一时间陷入混乱。师长侯中英带领部分师部官兵边打边撤,不幸的是,师长侯中英在最后化装突围的时候,被叛徒出卖而被敌军黄维部捕获,最后被杀害。

红一师败得很惨,红二师同样遭受重创,所幸的是师长郭炳生算是安全撤退,但此时郭炳生由于打了败仗,大发脾气,指桑骂槐,说是师政委的工作造成的,两人产生矛盾。此后,他总是沉默寡言,心事重重,认为非常艰难,对革命便失去了信心, 丧失自己的理念和信念,就在这一年8月,趁部队开拔之机,途中趁天雨路黑带着几个亲信逃往江西乐安投敌,军史上的“乐安事件”。

红军的一名主力师长来投,使多次“围剿”一败涂地的老蒋大喜过望,立即给他犒赏大洋一万元,还派出大员熊式辉携带酒肉前往乐安犒劳。随后,又任命郭炳生为国民党第四军新编第37师少将师长,掉转枪口就来参加“围剿”红军。郭炳生终于实现了所谓的升官发财、荣华富贵的“美梦”,当即在南昌买下一幢洋房别墅,添置了一套洋家具,又派专人把老婆许莲芳接到南昌。这位乡下婆娘一夜之间也就变成了“军官太太”,穿上了紧身旗袍和高跟皮鞋出入高档圈子,郭本人更是西装革履,神气十足。

郭炳生报答所谓的知遇之恩,为了讨好主子,取得信任,便自告奋勇,企求在战场上立功,每次指挥部队进犯苏区,郭都带他的特务营打先锋,两军对阵时,他必亲临前线,身先士卒,作阵前喊话,妄图瓦解红军。这还不算,以自己的名义写了一篇《郭炳生告红军官兵同志书》到处张贴,作战时用飞机在阵地前漫天散发,妄图对红军进行策反。郭炳生的此举虽然对红军部队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叛变才短短一年时间被红军在战场上击毙,落得个罪有应得的可耻下场。但对极个别意志不坚定的人,还真萌发了这一心思,红三军团作战科长的舒适存,在郭炳生引诱下于一个月黑风高的晚上投到了南昌,也步其后尘成为可耻的叛徒。

叛徒郭炳生虽然死了,但又来个高级干部舒适存,老蒋同样非常高兴,在南昌行营亲自召见了他,并设宴招待,并任命他为南昌行营少将参议,负责制定对红军的“围剿”事宜,可以说接下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后来的失利,跟对红军战略战术知根知底舒适存制订的一些所谓“铁桶围困”有很大的关联。因此,他的叛变对红军造成的损失是非常大的。最后导致红军放弃根据地,踏上二万五千里长征的漫漫征途。

陆大时的舒适存

罪行累累的叛徒舒适存,可谓是用曾经的红军战友们鲜血染红了头上的官帽,他加入国民党阵营后,官运亨通,先后任少将师长、中将副军长,不过,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反对外来侵略也的确立下了一些功绩,其中打得最出彩的是昆仑关战役中的“夜袭罗塘”高地,成功歼灭日本侵略军的第一个旅团,击毙了旅团长中村正雄,扭转了战局,这一战成为了抗日战争中阵地攻击战最成功的战役之一。

郑洞国与舒适存(右)

1939年冬,舒适存担任荣誉第一师副师长兼参谋长,那时,日军以一个旅团为单位,占据了罗塘地区,并以此为据点向四周扩张。罗塘地势险要,守备严密,被认为是难以攻破的堡垒。舒适存接到命令后,结合敌我双方的兵力、地形特点,以及日军惯用的作战方式,迅速制定了周密的攻击计划。他主张以夜袭破敌,将兵力悄然集结在日军外围,利用夜幕掩护发起突然袭击,迅速攻占敌军要点。在他精准的指挥下,国军部队分成多个小分队,悄无声息地摸近敌营,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展开攻击。

影视剧中的舒适存

那天晚上,太阳刚下山,山头就被炮火的亮光给照得通红。舒适存亲自在指挥所中督战,他冷静地协调各部队,将火力最大限度集中在敌军防线的薄弱处。炮兵不停地开炮,步兵也趁着夜色发起了冲锋。打了大约半个小时的硬仗,日军被彻底消灭干净,战斗进行得极为顺利,国军在不到一个小时内便突破了日军防线,将敌军指挥部团团包围。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试图突围,但在混乱中被击毙。罗塘高地顺利被我们占领。这场战役最终以国军全歼日军一个旅团而告终,成为抗日战争中极少数全歼敌军建制部队的经典战例之一。

“夜袭罗塘”的胜利让舒适存名声大振,他的军事才能也得到了国军上层的一致认可。老蒋亲自致电嘉奖,其他将领也纷纷对他刮目相看。他的上司郑洞国更是赞扬他“能独当一面,为国争光”。从此,舒适存的仕途进入了快车道,陆续担任多个重要职务。到抗战结束时,舒适存已经晋升为新六军的副军长,并参与了南京的日军投降仪式。这一职位不仅彰显了他的战功,也标志着他在国军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影视剧中的舒适存(中)

抗战结束后,已经成为中将副军长的舒适存,率领他最能打的部队最先冲到了内战前线——东北。刚一进入东北,他便碰上了一大批曾经在战场上合作或者过招的老熟人,在国军阵营里有自己的老战友、老上司、老长官杜聿明和郑洞国(东北保安司令部正副司令)、新1军军长孙立人、52军军长赵公武、第2师师长刘玉章等人;对手方面有原先红三军团出身黄克诚大将、吴信泉、钟伟等人。

他的部队接连陷入苦战,本来,按照他的老上司杜聿明和郑洞国两人的安排,舒适存在辽沈战役期间要晋升为军长,却陷入派系斗争的漩涡之中难以豁免,心灰意冷的他,在东北战局急转直下时选择离开了前线,谁知他的这一决定给他带来了“意外之喜”,他竟然逃过辽沈战役的惨败——那些留在东北的主力最终无一幸免,全兵团的高级军官没一个逃的出去,他的老上司都成了我军的俘虏,而舒适存则得以保全。

空运到东北时的舒适存

更有意思的是,接下来他被安排去了徐州战场,跟着另一位老长官2兵团司令官杜聿明,淮海战役爆发之后,杜聿明任命他为兵团副司令(排序在邱清泉之后),如愿当上了军长级别职位。刚刚升职不久的虽然格外卖力,特别是其部被困于安徽宿县双堆集时,舒适存再一次站在了生死攸关的关键位置。他与杜聿明共同研究突围路线,多次在地图前分析解放军的围攻态势。然而,战场的现实是残酷的。解放军兵力充足,部署严密,而援军却迟迟未能赶来,空中运送的少量补给物资,根本不足以支撑数十万被围部队的生存。当时的舒适存负责传递信息,最后他的老上司杜聿明最终战场被俘,而舒适存侥幸逃离包围圈,留在南京改任卫戍副司令,再次死里逃生了,他的运气的确爆棚。

影视剧中的舒适存

舒适存后来跑到台湾,担任了一些无关紧要的职务,后来主要从事教育的职业,还写了些回忆录,在他的日记中,回忆当年叛离红军的决定感到复杂,他写道:“我有才,却无德;有智,却无忠。”有人说,这短短十字,概括了他一生的矛盾与挣扎。后来他给老家人写信时说:“以前的那些是是非非,早就过去了。希望现在的人别犯我们以前的错!”从他的字里行间,知道他那次当红军叛徒时的后悔。

当然,舒适存的一生,其军事才能,尤其是参谋才能可能算中顶尖的,比如他曾经的上司郑洞国回忆录中这样写他:我曾延请原在第2师的一些旧属前来共事。不久,舒适存等先后应邀而来。尤其令我感动的是,舒适存因其才干超群,亦为关麟征将军所器重,曾有意擢升他为军参谋长,而舒氏因与我有约在身,遂坚辞不受,如期而来。关麟征甚至还在其出走后,给他一封信写道“兄之去,有古义士风,软敬之余,尤使弟爱才难舍”等语。”

晚年舒适存

舒适存三次侥幸逃脱到了台湾之后得以安度晚年,活到91岁,他晚年在自撰的小传中提到:“六十年前的恩怨,已不存在,当事人……思想亦有转变。”这反映了他对过去经历的反思以及个人思想的转变。而他的二位老上司杜聿明和郑洞国,在那场世纪之战的硝烟中,他是失败者,也是幸存者,最终在战场上与舒适存分道扬镳,虽然开始时遭遇一些挫折,但很快走向了一条新生的光明坦途。随着历史的硝烟散去,一切繁华落尽,返璞归真,他们一代人的功过成败,是那段历史留给后人的深刻思考。

0 阅读:7

村人说史实

简介:讲叙发生在各地的名人史实,介绍那些过去的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