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Mark
出品:红色星际(ID:redplanx)
头图:文远知行自动驾驶图片
16亿元,20亿元,30亿元,过去1个月城市级运营商“蘑菇车联”斩获66亿元订单。这么大的订单,让自动驾驶行业都炸开了锅,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
行业从业者也开始讨论起这家公司,很多好友也发来了询问,这公司最近咋这么猛呢?
当所有的自动驾驶公司都在为商业化发愁时,蘑菇车联却接单不断。
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突然冰冷了下来,包括高阶辅助驾驶板块,最明显的表现是很多资本已经不再看这个赛道的企业,同时,资本也开始督促这些公司加快商业化落地的步伐。
1.技术驱动 VS 商业驱动
到底自动驾驶公司的商业化之路应该怎么走?到目前为止,大家都没有一个明确的道路。用一个哥们的讲话,“所有的自动驾驶公司都没有想清楚商业模式,到底该如何落地?”
蘑菇车联的巨额订单可能会给行业一些新的启发。
蘑菇车联由前百度高管朱磊成立,在自动驾驶界号称“小百度”,因为其商业化落地路径和百度极其相似。
百度作为自动驾驶行业的老大哥,在其发展历程中,也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战略,从2017年开始开放自动驾驶Apollo生态,想打造一个自动驾驶界的“安卓”,到2018年开放车路协同方案,到Apollo Zone智能园区聚合方案落地雄安新区。
百度好像找到了自动驾驶落地的答案,智能网联项目。以智能网联项目的名义,带着自己的一帮小弟,像新石器的无人零售车,智行者的无人扫地车等,大规模地落地自动驾驶车辆。
于是,自动驾驶行业开始分化,一部分公司仍然坚持专心研发技术,像小马智行,一部分公司开始侧重商业化落地,像蘑菇车联,还有一部分公司一边研发技术,一边加强商业化落地,像百度和文远知行。
其中自动驾驶公司最具代表性的创业公司,就是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也是行业估值最高的2家自动驾驶创业公司。用行业人士的话说,小马智行在行业内的技术是最好的,但技术思维太重,商业化落地能力偏弱,而文远知行的商业化能力则做得比较好。
其实这与2家公司的发展过程有关,小马智行从成立到现在,资金一直都很充裕,现在账上还有近10亿美元现金,所以这导致小马智行并不急于去做一些变现的产品,或者说主要还是聚焦在大赛道上,坚持以技术为核心,推动商业化的落地。
用小马智行副总裁张宁的话说,“现在在技术上,我们主要是自己跟自己较劲,在技术演进、实现无人化安全技术等方面进一步开展探索与实践,虽然攻克自动驾驶技术最后的1%,可能需要99%的努力,但我们还是会坚持攻破。当然,我们也乐意看到一个百花齐放规模化的L4生态的完善落地,因为自动驾驶落地一定是以规模化为基础,才能产生价值。”
文远知行则选择了技术和商业化2条腿走路。这和文远知行2020年的融资有关。用文远知行韩旭的讲话,3年时间,从2017年到2020年,文远知行已经烧了1亿美金,如果仅仅靠融资推动公司的发展,其实是很不健康的,我们需要产生自我的现金流。
2020年,文远知行第一次感受到资金紧张,所以在2020年底,宇通投资文远知行后,文远知行也逐渐走向了“百度化”的商业落地思路。
2021年之后,文远知行相继推出了无人小巴,无人货运,无人清扫,包括之前的无人出租车和收购牧月科技的自动驾驶城际配送产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自动驾驶天团”。
百度则以无人出租车、无人小巴为主,带着自己Apollo生态中的无人环卫,无人零售等合作伙伴,一起形成了自己的天团。两者唯一的不同是,文远知行是“自主团”,而百度是“组合团”。
如果说百度Apollo开放生态只是赚到了名声,那么百度智能网联项目则真正的赚到了现金流(虽然说这些项目的订单没发和百度整体公司的营收比,但相对自动驾驶行业而言,已经很不错了)。
百度从2018年开始推出车路协同项目,2019年、2020年正式发力,接连签下了数十个城市的智能网联项目,总订单额达到数十亿元。
用百度的财报讲,截至2022年第二季度末,以累计合同金额超过千万元订单计算,百度ACE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已经被51个城市采用。
估计是受到资金荒的影响,或者说是看到了百度接连的订单项目,文远知行也加入这个行列,2022年正式中标郑州东三环智能网联项目亿元项目。
于是,大家都开始带着自己的“自动驾驶天团”,开始以城市运营为主,落地自动驾驶车辆。不过话说回来,智能网联的落地项目确实比单一的Robotaxi落地,更能产生规模化的效应。
小马智行则选择了继续在技术上发力,从无人出租车,向技术的难点自动驾驶卡车发力。2020年底正式成立自动驾驶卡车部门,并独立运行。
当然了,小马智行也在加强商业化能力,2022年先后与中国外运成立合资公司,与三一重工成立合资公司,同时投资了出行公司如祺出行,加强在这2个赛道的商业化,但更多还是以技术为驱动的商业化闭环,通过联合自动驾驶技术的上下游供应商来实现商业化落地。
(小马智行自动驾驶车辆图片)
用小马智行的话讲,自动驾驶乘用车和卡车所需要的能力,共通之处超过80%。只需要再额外去做20%的工作,就可以带来一个万亿级别的市场,ROI(投资回报率)非常高。
同时2个业务也可以互相促进,在车辆精确控制方面,商用车可以反哺乘用车;视觉方面,双方则可以共同进行训练。
对于一些小场景,小马智行并不认为其技术难度低于通用平台,“一些垂直化的应用并不见得比通用的方案更成熟,所以小马智行继续选择在大赛道上攻坚。”小马智行公司讲道。
而对于城市级服务商公司而言,因为自动驾驶卡车大部分时间都跑在高速上,所以并没有涉及这块的业务。究其原因,主要是和自己公司的战略不太吻合。
用文远知行管理团队的话说,干线物流落地的时间更长,特别是车规级双冗余的硬件基础还没有准备好。虽然无人出租车和无人卡车的技术通用性很多,但是从技术层面讲,对于无人驾驶卡车而言,还是往上走。
到底该技术至上还是商业为主,韩旭有自己的判断,“一个企业发展不应该是以追求估值、融资为导向,更多是要考虑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模式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觉得一家好的企业不能靠融资活着,一家好的企业最终一定要为用户创造最大的价值。”
关于应该是直登珠峰还是沿途下蛋的问题,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选择,有时候沿途下蛋是为了更好的攀登。
2C和2B其实不是文远知行的核心问题,文远知行更多考虑的是如何让先进的技术服务消费者,服务客户,从而迅速地占领市场并产生出给用户创造价值的产品。
2. 哪条路更适合
之前大家都是纯技术开发,专心打磨技术,现在是需要考虑商业化落地。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能够盈利的话,它的分水岭一定是要全无人的Robotaxi运营,而这在当下,注定还不是一个非常好的商业盈利模式。
但自动驾驶环卫车、自动驾驶同城货运车、自动驾驶小巴这三个产品线基本上让文远知行看到了盈利的可能性。
正如行业人士所讲的,“对于自动驾驶卡车赛道而言,低端的卡车是没有线控的,甚至连基础的电气化系统都没有,要实现无人驾驶难度很大,整个行业需要先升级到辅助驾驶,实现线控技术,然后再升级到无人驾驶,实现带冗余的线控技术,这可能需要几年时间才能实现。”
并不是我们不想做,而是现在可能与我们公司的发展战略不符。
对于智能网联项目,或者说以城市级运营商角色开展自动驾驶落地,其实是比现在的单车智能更靠近商业化,或者能更早落地。
用蘑菇车联朱磊的话说,城市是自动驾驶的主场,自动驾驶作为一个系统级工程,需要系统级解决方案。
(蘑菇车联自动驾驶车辆)
以单车智能为核心的自动驾驶技术应该称为自动驾驶1.0版本,而城市级运营则是自动驾驶2.0版本。2.0时代要着重解决自动驾驶在社会资源占用的问题。
未来商业竞争里最核心的是城市公共资源的竞争,自动驾驶车辆在城市大规模落地时,最终要考验的不仅是技术,还有车辆占有道路、停车资源、人员消耗问题。自动驾驶公共服务体系在城市落地时,一定是有序、可节制、可控、纳入政府常规管理的。
目前行业内关于自动驾驶商业化的讨论还没有涉及到这个层面,估计未来两到三年左右时间,这个话题会浮到每个行业参与者面前:
自动驾驶城市级大规模商业化落地时,到底什么是最前置要考虑的因素?
是技术,安全,还是法规、社会结构,目前看,这个答案需要不断地探索。
到底哪条路更适合中国,更有利于自动驾驶技术落地,是技术驱动的模式,还是商业驱动的模式,目前阶段,显然并不能很清晰的给出一个答案。
智能网联项目可能会更快落地,因为面对的是G端的客户,一般金额都比较大。智能网联项目确实也能解决一些城市交通效率,城市治理的一些问题,但是想要大规模地在一个城市铺开,成本非常高,用行业人士的话说,一公里大概需要100万元,一个红绿灯十字路口大概也需要80万元的改造费用。
费用还是其次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缺少顶层建设。
以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相对比较简单一些,面对的主要是B端和C端的客户,一旦模式得到验证,可以快速的铺开,但现在自动驾驶主要的问题是技术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按照行业人士的预估,可能还需要3-5年时间,自动驾驶技术才能真正的铺开。
智能网联项目更多的是产业链的整合,像蘑菇车联的朋友圈已经拓展到了大型城市服务集团、汽车制造商、移动通信运营商、网络安全供应商、智能交通技术设备提供商等产业链上下游;还要运营自动驾驶巴士、清扫车、巡逻车、Robotaxi等多个终端。
以技术驱动的商业模式,只需要整合上下游两端就可以了,像小马智行通过与主机厂三一重工、物流公司中国外运成立合资公司,就可以打通整个链路;像Robotaxi最后可以直接接入城市运营服务就可以了。
这么看,对于城市运营商公司而言,两者更多的还是合作共赢的关系,这也验证了行业里的一句老话,最终技术还是要和商业结合,只是这个技术和商业,并不是传统意义上我们理解的技术和商业。
小马智行和文远知行走的2条路,其实代表着中国自动驾驶行业的2条商业化路径,但他们都是以技术为基础,一个选择“直接”的技术赋能,一个选择“曲线”的技术赋能。
我觉得2种模式都适合各自的公司,由此可见,中国的自动驾驶公司还是非常善于探索的,至少比西方的自动驾驶公司强十倍,百倍。
西方的自动驾驶公司感觉都躺平了,无论从L4降维做L2+,不断降低自动驾驶车辆成本,还是探索智能网联项目,中国这个“L4小强”是不可能被打败了,加上中国政府的扶持,中国L4公司一定能笑到最后。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