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钟声
编辑:Mark
出品:红色星际(ID:redplanx)
头图:激光雷达点云图片
踏着春节的热闹气氛,禾赛科技敲响了美国纳斯达克的钟声,李一帆也完成了自己伟大的资本使命。
禾赛为了上市没少折腾,从2020年底的科创板上市,到转战港股和美股,终于在2023年年初上市成功。
上市对于禾赛而言,只是开始,还远未结束,激光雷达市场瞬息万变。
1. 波动的市场
2021年、2022年的激光雷达市场,是喧嚣震天,氛围火爆。主机厂蜂拥上车激光雷达,还为你一颗、我两颗相互争论。头部厂商禾赛、速腾,高调晒单定点数量,一副农家大丰收的派头。
2023年的激光雷达市场,随着车市的低迷,安静了许多。
激光雷达上车的命运起伏,和主机厂对智能驾驶的优先级态度变化紧密相连。
特斯拉领头的降价促销大战,打的主机厂们肝疼。
降成本成为主机厂们的重中之重,成本降下来,才能抗住价格战,才能活下来。成本从哪里降?一个是压榨上游供应链,另一个是调整硬件配置,不能直接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的硬件都要调整。
智能驾驶成为调整配置的重心。除了硬通货8155之外,其余的智能硬件,能选配就不标配,能砍掉就不选配,能用便宜的不用贵的。总之,谁再堆料、预埋,谁就是个憨憨。
功能体验不明显、价格又昂贵的激光雷达,自然成了主机厂们调整的重点对象。不少主机厂,要不就直接拿掉激光雷达,要不然就变成选配。
激光雷达可谓开年不利,禾赛速腾们刚投建好工厂、搭建好交付适配的队伍,就赶上了这样的市场环境。下游的需求在不停波动,主机厂的定点订单到底能履约多少,激光雷达能出多少货,没有定论。
(禾赛科技上市图片)
下游的需求在波动,而激光雷达的产能却在猛增。
第一梯队,禾赛的麦克斯韦工厂将在2023年上半年投入生产,规划年产能120万台。速腾聚创形成了覆盖深圳、广州、东莞三地的制造基地,达到100万台年产能规划目标。图达通也计划在2023年投入第三条生产线建设,届时每年超25万台的产能。
第二梯队,镭神智能规划最大产能达到68万台。亮道智能自有的杭州工厂,首期设计年产能50万台。
冲动扩张产能的原因,图达通鲍君威的观点很能代表行业心声。鲍君威认为,激光雷达行业竞争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里程碑,技术不再是最主要的部分,谁能够继续量产,把规模扩大5倍、10倍甚至上百倍,才是核心竞争力。
于是大家疯狂地建产能。尤其是第二梯队企业,虽然定点不多,有的甚至没有定点,但也规划投建巨大产能。因为在第一波上车潮中落了下风,多数定点被禾赛、速腾、图达通收入囊中,除了产品因素外,工厂没准备好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整个行业的规划产能达到了几百万,而业界乐观预估2025年激光雷达的前装交付达到200万/年的规模,整个行业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
第二梯队的一些企业,抱着吃不到肉也要喝口汤的心理,试图用性价比、价格战的方式抢一些定点机会。这些企业通过使用国产化的芯片替代欧美芯片,把成本降低,迎合主机厂对成本敏感的需求。
但是第一梯队也不甘示弱,价格直接干到常人难以想象的价格(你真的想不到那个价格)。
激光雷达的竞争壁垒是什么呢?对于禾赛、速腾来说,如何维持领先的市场地位呢?
禾赛李一帆认为,短期内,激光雷达的竞争壁垒在制造,因此,制造能力强的玩家会阶段性胜出,为此李一帆也开始学习马斯克,吃穿全部驻扎在生产基地。
而从中长期看,激光雷达的竞争壁垒在芯片,因此,在这个赛道上最有竞争力的玩家会是那些芯片能力很强的公司。
速腾和禾赛在这一点上有共识,都在芯片化方向大力投入,试图抬升竞争壁垒,扩大与第二梯队的领先差距。
芯片自研的一个争议点,自研的产品能否比肩上游供应链通用型芯片。
上游企业在相关领域深耕多年,在材料、设计、工艺、成本、供应链上积累了深厚的Know-How。另外,发射端和接收端对应着不同的技术领域,自研的越多,对不同领域Know-How的要求就越多。
自研芯片,对性能、成本、可靠性和可生产性都有很高的要求。如果与供应链产品有差距,自研就不如外购划算。
禾赛和速腾是铁了心自研,在研发上持续烧钱。
据禾赛招股书披露,2020年、2021 年和2022年9月30日止九个月期间,禾赛科技的研发费用投入分别为2.297亿、3.684亿和3.764亿,两年时间研发投入翻倍。另外,研发投入占同期净营收的47.4%,也就是说禾赛拿了卖激光雷达接近一半的钱去研发。
禾赛在研发上坚决的投入,是基于李一帆对竞争战略的思考。李一帆认为,如果通过自研在核心芯片上构建起壁垒,市场的集中度就会非常高。第一名的市占率可能有60%,第二名市占率可能只有20%。
李一帆是想复制华为在手机上的竞争战略。华为手机曾经在安卓市场,长期压制小米、Oppo、Vivo,自研的海思麒麟芯片功不可没。华为的策略是既打安卓厂商,又打它们的上游供应商高通。海思麒麟强过高通骁龙,就能使华为对其他安卓厂商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
禾赛如此,想必速腾的战略也是伯仲之间。
第二梯队的厂商,却不这样认为,自研芯片并不是必要。硬件最终会是通用标准件,激光雷达企业的竞争力体现在集成、制造,以及后端软件和数据上。
另外,对于市场会出现高集中度的观点,一些厂商并不认同。亮道智能剧学铭就认为,市场会出现分化而不是集中。每家的基因和战略决策不同,Know-how的方向最终可能并不一致。有些可能是整个激光雷达的系统供应商,有些会停留在硬件端,有些停留在芯片端并向机器人或消费电子行业衍生,有些是基于硬件去做功能的开发。
两个阵营,市场地位和角色不同,立场和观点截然不同。禾赛、速腾有钱有规模,想通过在上游器件进行突破,获取优势后,对其他竞争者进行割喉清剿。而其他厂商,则认为禾赛、速腾的自研赢不了上游通用型器件,只要这个前提存在,自己依靠上游通用型器件研发,就有生存的空间。
2. 新技术路线的切换
FMCW一直都是只闻其声不见其人,而现在离量产落地很近了。
AEVA的FMCW激光雷达在量产上接近成熟,已经给不同客户提供了2000多台样机,预计在2024年年底给主机厂供货。背靠英特尔大树的Mobileye,也预计其FMCW激光雷达2025年将规模上车。
(AEVA芯片设计图片)
这些都给国内激光雷达大厂危机感和紧迫感。对禾赛、速腾这些已经取得量产规模的大厂来说,最担心的是技术路线的切换。当新的技术路线普及时,如果技术转型不顺或者遇到困难,原有的技术优势将不复存在。
当然,对于FMCW能不能成为下一代主流的技术路线,业界观点不一。
有的认为会取代TOF成为下一代主流,有的认为FMCW和TOF双分天下。无论出现哪一种格局,对于大厂来说,都必须做好技术储备,否则会脚底踏空,容易出现被新技术一竿子戳翻在地的困境。
一直依赖供应链成熟度进行产品布局的国内厂商,这次能否顺利切换到FMCW呢?
国内的激光雷达厂商,扮演的更多的是集成商的角色。关键核心部件,大多由上游供应链提供。比如,发射芯片,欧司朗提供EEL,Lumentum提供VCSEL;接收芯片,SiPM由安森美和滨松提供,SPAD由索尼和安森美提供。
现在禾赛和速腾自研芯片,在补盲雷达上用上了自研的芯片。禾赛的FT120,VCSEL面阵由两块自研的GaN驱动芯片进行脉冲出射控制,接收端采用的是一块自研的SPAD芯片。速腾的E1,驱动芯片采用自研面阵VCSEL专用驱动方案,接收端同样采用自研的SPAD芯片。禾赛和速腾自研的SPAD,都将性能对标索尼的 IMX459。
不过,禾赛和速腾在VSCEL+SPAD上的芯片自研,是在产业链技术成熟的基础上跟进的,是跟随的性质,不是原创性研发。
率先对VSCEL和SPAD进行技术研发,应用在车规激光雷达上的是Ouster。
Ouster成立于2015年,在Ouster成立之前VSCEL和SPAD是独立开的,没有人考虑到这两个能不能结合起来用。只在学术论文上有些研究,提出把VSCEL和SPAD结合起来用来探测距离,Ouster是全球第一家把这种存在于理论上的东西工程化,实现车规级的应用。
Ouster的思路是把激光雷达数字化、集成化,把最核心的东西做成芯片。和大多数激光雷达公司不同,Ouster把自己定位是一家芯片公司。
Ouster于2018年推出第一代产品,产品一发布在市场引起了巨大的轰动。Ouster的技术成果,使更多的企业看到了VSCEL和SPAD在激光雷达领域的应用前景,纷纷投入VSCEL和SPAD芯片的研发。
国外,索尼布局SPAD芯片研发,安森美通过收购SensL进入获得SPAD技术。国内的一批初创芯片公司识光芯科、阜时科技,也趁着这股产业东风拿到融资,展开技术研发。
正是上游供应链的跟进投入,VCSEL和SPAD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性能不断提升同时成本不断下降。这也是为什么国内激光雷达厂商近期推出VSCEL+SPAD产品,上游的供应链技术成熟了,可以拿来用了。
欧美激光雷达厂商往往扮演一种先行者的角色,技术路线的上游非常不成熟,没有成熟可靠的器件可用,甚至没有成型的技术借用,要从零开始研发,导致它们的进度缓慢,走到量产需要很长时间。而在这个过程中,许多企业没有熬到技术成熟,就垮掉了。
国内厂商就聪明伶俐许多,采用跟随的策略,研判产业链成熟度,择机入场。在产品技术布局的时候,优先强调产业链成熟度,图达通鲍君威的观点就非常有代表性。
鲍君威表示,在设计产品架构、选择关键器件和供应链的时候,要对整个产业链的成熟度比较清楚,要考虑这个东西是不是成熟了。不论是芯片、光学件、电子还是机械件,要注重怎么把行业资源最大化利用起来,与上游合作伙伴一起来做验证,带着供应链先行,而自己则更多地在集成环节去发现和解决集成问题。这能够更快地把东西做起来。
(图达通5万台激光雷达下线图片)
国内厂商能够迅速的SOP和上车,这种跟随策略是一个重要因素,另一个因素是国内主机厂和欧美主机厂对待激光雷达的态度。
然而,在FMCW上没有成熟的供应链,国内激光雷达怎么办呢?
硅光芯片虽然在通信领域已经获得大量成功的应用,但不是通用型的芯片。FMCW激光雷达的技术原理跟光通信产品差不多,但要求比后者高得多。两者对硅光芯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即使在光通信领域,硅光技术也尚未大规模应用。硅光芯片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真正成熟起来。
国内FMCW激光雷达初创企业,研发用的多数是光通信器件,用这些器件做出了原型机。再往下做A样、B样,没有成熟的器件可供外购,需要自研或者定制器件,一些企业就卡在这个阶段了。
在硅光芯片上实现高集成度是一个技术壁垒很高的事情,如果没有足够的技术能力和实战经验,很难把芯片成功推向量产。
所以,FMCW几乎是诸多激光雷达技术路线中难度最高的,而且商业化最慢,只有很少企业会选择这个路线。
AEVA的创始人在FMCW路线上非常执着,曾在苹果做了八年相关技术研究,2017年创立AEVA,迄今积累了十几年的硅光芯片的研发和产品化经验。
并对所有关键组件(包括发射器、接收器和光学器件)垂直整合,集成到单个紧凑模块中的硅光子上(无光纤设计)。AEVA的Aeries II产品性能迭代速度很快,一旦量产上车成功,国内厂商有技术断代落后的风险。而且AEVA的技术探索很深,核心器件几乎全部自研。
FMCW对国内激光雷达是一次大考,技术研发上没有“拿来就用”的空间。这次不能取巧了,需要实打实的原创研发了。
禾赛、速腾在FMCW都有相应技术布局,速腾更是规划24年SOP。到时候两家企业如何谱写新篇章,我们拭目以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