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五奎,男,汉族,1966年生,宁夏人,祖籍甘肃,93学社社员。陶瓷专业副高级职称,现为自治区级非遗西夏瓷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高级会员,宁夏工艺美术大师,宁夏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宁夏工艺美术协会副会长,宁夏旅游商品协会副会长,宁夏文史研究馆研究员。
李五奎出生在一个陶瓷世家,其曾祖父是河南巩县窑的一名技师,其爷爷学成手艺后走到了陕西,后又到了甘肃,在甘肃庆阳落户,李五奎便出生在这里。他从小耳濡目染的就学会了陶瓷这门手艺,高中毕业后就从事了陶瓷制作这份工作,他先是于1985年只身前往北京学艺,在安定门外的一家窑厂工作,凭借扎实的功底,他学习很快,不久就担任了窑厂的第28位制陶师傅。1989年李五奎词典窑厂工作,去了河南景德镇和山东等很多地方学习手艺,最后于1997年回到了老家宁夏。算起来,从其曾祖开始到他这里,等于是四辈人传承了四个省,结合了四个省的技艺于一身。一个家族四辈人,坚守着一门手艺,经历了从清末到现在上百年的时间,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李五奎的陶瓷作品,大多以远古氏族部落岩画图腾和西夏文字图案为创作元素,充满了浓郁的西夏风格和地方特色。秦砖汉瓦、西夏文化、贺兰山岩画都成为了他创作自己作品借鉴的对象。在这基础上,现代文明的进步也为他的创作增添了全新的表现力。
1997年,也就是李五奎结束在外学习生涯回到老家宁夏,创办了五奎陶艺工作室。在宁夏,说到李五奎和他的西夏陶瓷烧制技艺,很多人会用各种不同的语言去形容,说他如何坚持,说那些美丽的花纹要经历怎样的千锤百炼,各种言语都充满了对手艺人的尊重和赞美。这个工作室倾注了他所有的心血,制作过程中的每一步他都格外的认真仔细,从最初的练泥,到造型,再到最后的烧窑,无一例外。李五奎试着烧西夏瓷是2006年,建到第四个窑才把窑建成功,烧了一堆一堆的废品,用了10年时间才成功烧出第一窑瓷器,最困难的时候甚至吃碗面都得赊账。前段时间,五奎陶瓷烧制技艺被列入宁夏第五批非遗名录,对李五奎来说,这是一份珍贵的回报。
在研究技艺的同时,他的作品参加全国各类展览40余次,作品共获大小奖项45项,其中2009年《刻岩画罐》荣获“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2015年《西夏乐舞飞天》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展“百花杯”金奖。当问及有没有哪件作品是最满意的,他说,搞艺术创作这个道路上,不能说以满意终结,每一件作品都是注入了极大的心血,包括从构思到最终完成。非要说的话,就是获得了“第九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的刻岩画罐我自己比较满意。
对于制陶这门手艺,用李五奎自己话讲,起初是为了糊口,为了赚钱,后来就是喜欢,是打心底里喜欢,特别是他非常热衷于寻找烧制不同陶瓷所需的黏土。陶瓷业界有一句流传很广的话——爷爷给孙子存泥。存放了几十年的泥,土性会变得柔和,易塑形,不易烂,做的东西自然就好。为了找到适合做西夏瓷的好土,练出好泥,李五奎跑了好多地方,最后找到了白度高、质软,有良好可塑性和高黏结性的煤系高岭土。在工作室一侧的五奎陶艺馆展厅,其中一个展柜内,有许多装着标本的玻璃瓶,上边写着:陕北横山石英、甘肃黄土、黄河泥、贺兰山2号土等几十种土壤的名称。李五奎俯身看着瓶子说:“十几年前,我为了找到合适的土,曾经在贺兰山里把大脚趾的趾甲盖都走掉了。”
时代是不断向前发展的,所有的东西都有个新旧交替的过程,但是旧的不一定就是不好的,就像是流传下来的经典,传统戏曲,还有传统手艺等。很多手艺丢了就是永远的消失了,现在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对一些即将消失的传统文化重点照顾,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典型的代表。对于这个,李五奎深有感触。他认为,对于自己掌握的这项陶瓷手艺来说,目前最重要的就是传承,如何完完整整的将老辈人将老辈人的手艺传下去。现在讲究创新,适应现代化的社会,但是不能创没了。传统的工艺需要72到工序,这对于一切从简的现代人来说可能就显得太过复杂,甚至多余。
李五奎经常说一句话,他深感责任的重大。手艺人,守艺人,作为有可能是最后掌握这门手艺的人,身上的担子确实是不轻的。关于现在国家提倡的非遗保护,其实也是存在很大的不足和漏洞,很多不专业的人也冒出来,给真正的手艺人造成了很大的冲击。真正的手艺人在乎的不是这些虚的名头,而是害怕假的掩盖了真的,最后流传下去的并不是真正的艺术。对于这些老艺术家的这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值得一些年轻的艺术家学习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