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邹振岳故居,屋主曾任天津知府并深受曾国藩和李鸿章赏识

寄柔评旅游 2023-06-11 02:01:01

前期在探访昌城村昌国故城遗址的时候,发现在昌城村还有一组古民居建筑。这是谁的宅院?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这组古民居建筑位于昌城新村一排排高楼的南侧,据查阅的资料显示这是一处清代官员的故居,也是张店区唯一一处保存完好的清代官宅,2010年被列为市级重点文保单位。这宅子的主人呢,就是清末翰林、曾任保定府知府、天津府知府的晚清名宦邹振岳。

邹振岳,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生于淄川县昌城村(就是现在张店区沣水镇昌城村)。据《淄川县志·人物传》记载:“邹振岳,字岱东,少颖悟,喜读书,肄业于济南府泺源书院,咸丰十一年(1861年)考取优贡;同治元年(1862年)并补行辛酉科,举于乡;(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继而授湖南桂阳知县,因政绩卓著,先后出任怀安、饶阳、清苑、易州知县或知州,后升任宣化府、保定府、天津府知府等职,并且深受清朝重臣曾国藩、李鸿章的赏识。据说曾国藩在任直隶总督时,对他的荐语是:“才优,守洁,振奋,有为,育土,爱民,均能出以实心。”清军机大臣的李鸿章看到曾国藩的举荐信后,十分惊讶:“文正公举荐贤能,评语从来都是八个字,却对此人如此看重,真是一位能臣,”因而对邹振岳颇为重视。光绪十九年(1893年)邹振岳带领百姓抵抗天津子牙河水灾,因操劳过度,猝然辞世。

邹振岳从小聪颖好学,喜诗书,善书法。同治二年(1863年)中进士,入翰林院。其在翰林院时有一往事被传为美谈。据传邹振岳在翰林院时,曾被委派到江浙一带巡视学政。这江浙地区,山清水秀,文风颇盛,明清两朝也是人才辈出。听说派一个山东人来巡视江南,众学子不免有了轻慢之意。当他巡视学馆的时候,见学馆门上贴一楹联,上联曰“我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而这下联只贴了一张红纸,却空白无字。邹振岳见了,知道是学子有意发难,便微微一笑,让随从取来笔墨,在门前轻挥羊毫,书曰“俺山东,一山一水一圣人”,题罢,便含笑而入。自此之后,地方官员、学子们知道邹振岳确有真才实学,都对他另眼相看,谦恭有加了。

我们在路上也看到现在昌城村旁的主干道也被称为翰林路,说的就是邹振岳曾经做过翰林。现在这随着旧村改造,村里大部分已搬迁,住进了楼房。邹振岳故居曾经位于村的中部,据村里的人讲,原来周围这都是邹振岳的地,有房子有花园等等建筑,后来经过战争和某个特定历史阶段,大部分都被毁,现在的这部分因做过村里的小学和村委办公室,得以保存。2012年老宅的旁边修建了一处新宅,作为纪念馆。现在的故居并不对外开放,纪念馆也大门紧闭。我们只能通过无人机来观察一下了。

据相关资料记载,现在故居占地面积大约 1530 平方米。现存三进门的三套四合院,南北轴向,当地人俗称翰林府。故居虽然现在看来已经破败,但从中不难看出曾经的庄重典雅、美观坚固和显著的清代民族建筑特色,整个建筑的框架是既相互贯通,又相互独立的三套四合院,每套四合院为进院厅堂,左右厢房和南北朝向的主房。建筑多采用雕琢精细的大方石砌墙基,大青砖垒墙、内填土坯,四梁八柱作房架,木椽黄板做屋顶,门窗宽大而厚重,原来的窗棂采用优质木竖棂或方棂,木结构上雕有精美的图案,我们现在看这窗户都被砖给封起来了。抬梁式硬山顶房,房顶原来覆有精细黑瓦,檐下有精美的石雕,我们从航拍的镜头看屋顶都经过改造,顶瓦在上世纪 80年代左右换为红瓦,原有面貌保存得不好。

故居的建筑虽然被立为文保单位,但是我们也看到目前院子里杂草丛生,房屋损坏也是十分严重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

0 阅读:11

寄柔评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