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博山后乐桥和青州古道,再现“桥上流水,桥下水流”的美景

寄柔评旅游 2023-10-24 14:49:02

出范公祠山门外,横跨范河之上有一单孔石桥,这便是后乐桥,之相连的则是一条古道,名曰青州古道。在后乐桥的东头,荆山脚下立着许多块石碑,后乐桥和青州古道的文保碑,都是市级重点文保单位。

这后乐桥位于范河之上,古称荆山桥。因南侧有纪念宋代名臣范仲淹的范公祠,取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得名为后乐桥。

《博山县志·艺文志》中《重修后乐桥记》记载:“博城据山水之胜,而东南诸峰林壑尤美,荆峨对峙,一桥横其间,岚影波光,望之如画。旁则灌木参差,万瓦鳞次,夏绿秋碧,风月烟影。所以助斯桥之景色者,目不暇给。桥上凿石渠引范水入城,故以后乐名之。桥之创未知何时。”

后乐桥最大的特点是单孔尖拱石桥,构石为梁,据相关专家考证,这种桥梁在全国仅有两座,这是其中之一。

关于后乐桥修建年代现已无考,根据其东首连接青州古道以及其构筑特点和风格来看,桥建于明代中期,清代重修。桥全长约24米,宽6.7米,两侧有高1.2米的石质护栏。在桥面的北侧有石质水槽,水流潺潺,清洌可鉴。《颜神镇志·关梁》记载:“荆山桥,自荆山西麓跨而亘于东关,桥上有石槽,范水流经桥下,其流甚浅。”清代博山邑人孙廷全在《颜山杂记》中也记述“谷上远驾石梁,平通山脚,接引泉水,遂乃于梁上跨谷分流……石梁上下,南涧北流,东泉西逝,宛成十字。”今年的雨水比较充沛,范泉池中的清波沿荆山下的水沟流出,经后乐桥上的水槽缓缓流过在桥头再注入范河。桥下范河北去,桥上泉水西流,上下呼应,现在又恢复了“桥上流水,桥下水流”的美景,“游者留连,以为罕观”。

这后乐桥的东首连接着一段残存的石基古道,就是青州古道,现仅存遗迹30米,依荆山自然山体凿就,青石筑基,路面黝黑,光洁如玉,车辙深深。明代的时候,颜神镇隶属于青州府管辖,又因为这儿盛产煤炭、陶瓷、琉璃而成为经济重镇,经贸发达、商贾云集,为了方便货物运输和贸易往来,就在青州至颜神之间原来齐鲁古道的基础上,又开辟了一段新的道路。

齐鲁古道据说是兴起于2500多年前的齐国,从齐国都城临淄穿山越岭,过关涉水,一直到达齐鲁边境,这条路叫做齐鲁战道。后来经历了秦汉到了西晋的时候,齐郡都城迁至广固(今青州城西),齐鲁战道也就改为齐鲁古道,起点改为青州。根据《青州府志》中的记载,原齐鲁古道从青州经五里铺、西赵、黄鹿井等村到朱崖后,向西又经黑旺、寨里到淄川,再转向南到达博山。这条路基本上与现在的胶王路和张博路差不多。

到了明代颜神成为商贸重镇后,通往青州的驿递车马、南北商贾的车马、挑担多了起来,运输就更加繁忙,原来的齐鲁古道已不堪重负,就从朱崖斜向西南,经长秋、马鹿、太河等地到博山新开辟了一条道路,就是现在的青州古道。《颜神镇志·关梁》中也有相关记载:“(荆山)桥东小径可通西河、源泉、太河、马麓、朱崖等社,可达郡城。”

我们看在这石阶中间一道深深的车辙痕,不知承载了多少岁月的洗礼,成为岁月更迭中永恒的记忆。随着博山的煤炭、陶瓷的贸易发展,到了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博山设县后,博山县和青州府之间的往来联系更为密切,更加频繁,这条青州古道也就成了十分繁忙的交通要道。运送陶瓷、琉璃、煤炭、农产品等的车辆、骡马、行人,就源源不断地行进在这条石板路上,坚硬的青石已被车轮碾轧、磨出了道道沟痕,山体上凿出的层层台阶,几乎被车夫、挑夫的脚板磨成了光亮的石板。

这条青州古道在崇山峻岭中蜿蜒迂回,在沟壑河流中崎岖延伸,古道坚硬的青石上深深的车辙凹痕,虽经千百年风雨的洗刷,至今依旧清晰可辨,历史的车轮留下的深深印记,已成为文化的载体,历史的见证。

随着岁月的流逝,无论是范泉边苦读的少年范仲淹,还是青州古道上木轮车的声响,后乐桥上的车水马龙,亦或是晚年的赵执信秉烛著书立说都已随风而逝,只把无尽的追忆和想象留给了今天的我们。

0 阅读:0

寄柔评旅游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