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山除了有颜文姜,历史上的名人也是不少的,今天咱们探访一下博山因园-赵执信故居纪念馆,来了解一下这位历史名人。
因园就位于博山城东南的范河边上,现在是赵执信故居,背依荆山、下临秋谷、山岩重叠,泉水绕屋,是一处位置极佳的幽雅恬适之所。
据《博山县志》记载:因园,始建于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是赵执信的祖父赵双美所建,至今三百余年。赵执信晚年曾隐居于此,民国《续修博山县志》载:“因园,在后乐桥南,善赞赵执信别墅也。”
上次来的时候忘了正好是周一,忘了它闭馆了,所以来这提醒大伙儿,如果来参观的话,请尽量在周二到周天来,周一是闭馆休息的。
在因园正门口的山体上,有一摩崖石刻“秋谷高风”,字迹遒劲俊秀,这个是赵执信的字,但是是从其书稿中集墨而成的。秋谷,是赵执信的号,高风则是赞扬其人品了。石刻下有两通文保碑:市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向北穿过圆门是一座小亭子,经常有票友戏迷在这儿吹拉弹唱。往前过三曲桥,我们看在右前方有个影壁,这个石雕影壁长5米,高3米,上面刻有“饴山谈龙”4个隶书大字,这是由书法家王延山手书。赵执信晚年号饴山老人,谈龙则是其著有一部诗话著作《谈龙录》,所以题作“饴山谈龙”。影壁的背面镌刻着赵执信生平传略。
影壁的后边就是因园的主体建筑,赵执信故居。
这是一座比较标准的清代四合院。门前抱柱联写道:“与昉思听曲竟被罢官曾自比伤弓断燕,同贻上论诗独成妙解至今想抵掌谈龙。”“昉思”是赵执信好友洪升的字,“贻上”则是在诗坛上与其观点相左的王士禛的字。以挚友和论敌入楹联,这立意还是挺奇巧的,这对仗也工整。
楹联左右两侧有两通石碑,是清康熙初年的碑刻,是明代监察御史、赵执信曾祖父赵振业的墓志铭,这是由另一位博山的历史名人,有着“一代帝师”、“三部尚书”之称的孙廷铨撰文的,由孙廷铨之侄宝仁书丹的。门口的一对石狮子,据说是由别处移来的。
我们到院子里看看,这房屋黛瓦粉墙,木格门窗,十分古朴典雅,就是修的有点太新了哈。正堂名称“磺庵”,是赵执信晚年的著书立说之所,用作书房、客房兼卧室。现在没有开门,对于室内陈列,我们也无法进入一探究竟。整个小院给人幽静、淡雅、恬然、舒适之感。对于因园的景色,赵执信曾有诗作过详尽的描述:“池光回映曲槛平,涧水遥穿洞户行。竟日深林乡寒雨,四时空谷送秋声。主宾谈向铿[keng]訇[hong]息,鱼鸟心从寂历生。忆访仙人园亭馆,水精帘槛坐分明。”
我们简单了解一下这园子的主人赵执信。赵执信,生于康熙元年(1662年)卒于乾隆九年(1744年),淄博博山人,字伸符,号秋谷,晚号饴山老人、知如老人。清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诗论家、书法家,是孝妇河畔三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其他二位就不必多说了,淄川的蒲松龄和桓台的王渔洋。赵执信的名字,有很多人会读错,咱简单来说一下为什么要读作“shēn”。
“执信”二字出自《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周以玉作六瑞,表示爵位等次,信圭是其中一种,就是刻成作伸展状的人形玉佩。这里“信”字同伸展的“伸”。而且根据《笼水赵氏族谱》记载:赵执信的堂兄弟中还有叫赵执桓、赵执躬的,他的两个弟弟也叫做赵执谷和赵执蒲,这也就从这方面佐证了“信”应读作“shēn”。
据说在博山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当年在赵执信参加县、府的考试的时候,点名的直呼赵执(xin),而不知道其典故和正确读音,弄得赵执信很不高兴。后来进京参加会试,主考官点名时读出了他名字的正确读音赵执(shēn),赵执信感慨地说:“还是得京师啊,有真正识字的!”说到这儿了,我前阵子参观淄博市博物馆的时候,在关于淄博名人介绍中,赵执信的名字就给标注错了,后来还给他们留言,也不知道现在更正了没有。这是后话了,咱还是来说赵执信。
据相关资料记载,赵执信家境是书香门第,自幼受到熏陶,少有才名,九岁就能提笔能文,十四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中进士,被选入翰林院,担任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任右春坊右赞善兼翰林院检讨。二十八岁的时候因佟皇后丧葬期间观看洪升所作《长生殿》戏剧,被弹劾革职,这就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演《长生殿》招祸案”。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洪升写成了戏剧剧本《长生殿》,引起朝野轰动。据《柳南随笔》记载,在当时,内聚班为京城第一戏班,洪升《长生殿》写好后“授内聚班演之。大内览之称善,赏诸优人白金二十两,且向诸亲藩称之。于是诸王府及各部大臣,凡有宴集,必演此剧。而缠头之赏,其数如内赐,先后所获殆不赀。”有了最高统治者高度好评与大力宣扬,《长生殿》几乎是垄断了当时的演出市场,“一时朱门绮席,酒社歌楼,非此曲不奏。缠头为之增价。”“内聚班”因为演《长生殿》取得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他们对洪升深怀感激:“赖君新制,吾获赏多矣。请张宴为君寿,而即演是剧以侑觞。凡君所交游,当邀之俱来。”就定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中秋前夕演出答谢洪升。
于是洪升邀请了他在朝中做官的好友赞善赵执信、侍读学士朱典、侍讲李澄中、台湾知府翁世庸以及同是太学生的查嗣琏、陈奕培等五十余人前来观戏。但是这些人光想着过节祝寿了,却忘了这还处在佟皇后宾天的国丧禁乐期间,曲终戏散之后,大祸临头了,有人上奏朝廷,“谓是日系国忌,设宴张乐,为大不敬,请按律治罪。”结果“奏入,得旨下刑部狱。凡士大夫及诸生除名者几五十人”。赵执信受牵连也被革职。有诗云:
秋谷才华迥绝俦,少年科第尽风流。
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
在此后五十年间,赵执信终身不仕,徜徉林壑,晚年隐居于因园著书立说,著有《因园集》、《饴山堂集》、《谈龙录》等。赵执信其诗学理论和诗歌创作对当时清初诗坛和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史料记载,赵执信去世后,该园卖于钱氏。历传六世,亭堂台榭,多数被毁坏了,仅存览秋台和磺庵。现在的因园是1994年3月重修的,整个因园,“山水皆有自然之趣。名花夹修竹,佳果藏清荫,地富锦鳞,林多啼鸟”。不仅再现了当年的园林胜景,还藏有大量赵执信的诗文著述和生平资料,成为开展赵执信研究的重要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