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军事爱好者心目中,粟裕大将的军事才华在众多开国将帅中是名列前茅,甚至至少排在前三位。
在数十年戎马生涯中,粟裕从基层干起,一步一步打拼,一点一点积累,逐渐成为一名杰出的军事家。
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培养起鲜明的军事指挥风格,其中非常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特别擅长通过机动灵活的战术和巧妙调度,调动和分散敌人,使敌疲于奔命,迫敌暴露弱点,进而达成创造和捕捉有利战机的目的。
可以说,这是粟裕在长期的战争实践练就的一门绝技,被他在战场上运用得出神入化,也是其在历次战役中运用最广泛的创造和捕捉战机的一个韬略。
综观粟裕军事生涯中调动敌人的实践,有以下三个特点:
第一,粟裕调动敌人的形式多种多样、变化万千一是在群众条件有利的解放区内,采取“耍龙灯”的办祛,就像是我军在挥舞彩球,逗引得敌军左右回旋、上下翻滚,迫使敌人高度机动回旋,为我军提供可供选择的有利战机。
如在孟良崮战役的前奏战阶段,粟裕就是采取这种办法,充分利用在解放区腹地作战的有利条件,在一个多月里,逗引敌人往返行军里程达1000余公里,有时围绕一个地方打圈圈,使敌始终处于疲于奔命之中,为我军提供了四战四捷的有利战机。
二是通过“敲山震虎”的战术调动敌人,创造在运动中歼敌的战机。
如在淮海战役中,为把杜聿明、邱清泉两个重兵集团从其徐州“老巢”中调出来,创造在运动中将其歼灭的战机,粟裕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及兄弟部队通过围歼黄百韬兵团、黄维兵团,切断徐蚌线等一连串有力打击,终于达成了目的。
三是通过采取“攻点打援”的战法调动敌人,创造歼灭援敌的战机。
如苏北战役中著名的“攻黄救邵”,济南战役中著名的“攻济打援”,豫东战役中“先打开封,后歼援敌”等,都是粟裕对这种调敌方法的成功运用。
四是在敌占区,通过采取“牵牛鼻子”调动敌人的方法,创造有利战机。
如在鲁西南敌占领区,粟裕指挥我军牵着敌人的“鼻子”走,迫敌在大雨、泥泞中追了我军两个多月,终于使我军捕捉到沙土集战役的绝佳战机。
第二,粟裕善于把调动敌人与分离敌人结合起来粟裕认为,调动敌人固然可以收到削弱敌人的效果,但只有分离敌人才是削弱敌人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正因为如此,他特别注重把调动敌人与分离敌人结合起来,只要有机会就绝不放过。
唯杞战役开始时,面对多路援敌进逼的危急形势,当务之急是调动相距较近的敌邱清泉、区寿年两兵团,使其拉开距离,并使我军担任攻城、阻援的两个集团会合,以创造分别围歼邱、区两兵团的战机。
为此,粟裕采取调动敌人与分离敌人并用之术,使邱、区两兵团在一天时间内拉开了40公里的距离,使我军捕捉到了打区阻邱的有利战机。
在分离敌人的方法上,粟裕还提出了“首先以分散对集中,再以集中对分散”的原则,也就是在全局上不违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原则的前提下,我军先分路出击,将敌人扯散,尔后乘敌人分散未拢之机,我军迅速集中,分别歼灭分散孤立之敌。
如在孟良崮战役前,粟裕将六纵隐伏于鲁南,在后来孟良崮战役发起时突然出现,直指敌整编第七十四师,以及后来的沙土集战役中我攻城、打援两个集团迅速会合,围攻敌方孤立的区寿年兵团等,都是粟裕运用这一原则的妙棋。
第三,粟裕善于从战略全局和战役整体上把握调动敌人的要点毛泽东曾精辟地指出:“没有全局在胸,是不会走出一步好棋来的。”作为毛泽东在军事上的“得意门生”,粟裕在调动敌人、把握战机这一方面,也尤其注重从战略全局和战役整体上来把握。
如在沙土集之役前,为了充分吸引调动敌人,减轻刘邓大军的压力,确保刘邓大军能在大别山立住脚,粟裕在华野部分兵力北渡黄河条件尚不完全成熟的情况下,建议迅速渡河,并毅然率华野直属部队和第六纵队、第十纵队渡河,将尾追我军的敌整编第五十一七师作为重点打击对象,有效地调动吸引了敌人,达成了从战略上策应刘邓大军的目的。
在济南战役部署上,粟裕同样是从战略指导的高度,拟把济南战役与此后的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联系起来考虑,精心制定了“攻济打援”的作战方针,把增援济南的敌人作为重点打击对象。
参考资料:《粟裕传》(当代中国出版社)、《文韬武略冠江淮:粟裕兵法》(中原农民出版社)、《粟裕作战指挥艺术》(解放军出版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