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黄维兵团有两种战法,刘伯承最终拍板:邓小平的意见是对的

史说新域 2023-09-03 16:57:02

1948年11月底,淮海大战进入了第二阶段,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中原野战军已把国民党黄维兵团围得水泄不通,黄维急得坐立不安。

中原野战军司令部里却是情绪高涨、气氛热烈。

采用什么战法对付黄维兵团呢?政委邓小平主张把敌人包围死,“围而不阙”,也就是不放口子,用阵地战消灭敌人。

司令部作战室的一些参谋则主张采用“围三阙一”的战法,即把敌人三面包围起来,放开一个口子,用口袋阵消灭运动中的敌人。

对于这两种战法,刘伯承都思考了很久,最终拍板:“邓小平政委的意见是对的!开始,我也曾考虑过放开一个口子,让敌人突入我预设的袋形阵地,以便割裂箝制歼灭敌人。但我又判断,在目前我大军压境的情况下,敌人一定很谨慎,不会轻易上当。

“你放口子,他就会给你来个进占一村,巩固一村,逐步滚进;而敌人每占一村,不但可利用我原有的工事组织防御,而且能够获得较多的民间粮食,所有这些都对我们不利。权衡利弊,我们还是围而不阙较为有利,紧逼敌人于狭小范围,使其困饿,逐渐削弱他们,然后再将其一口吃掉。”

参谋们认真地听着刘伯承的分析,默默地点头赞同。

刘伯承用手指推了推眼镜,接着说:“我猜你们中有人会说,我们以前经常采用‘围三阙一’的战法,也很灵啊!”

有位参谋笑着说:“我就是这样想的。”

“但我们也搞过‘围而不阙’呀!”刘伯承笑了,“情况是变化的,要根据实际决定战法,该‘阙’就‘阙’,不该‘阙’就不‘阙’,千万不能教条!

“比如说,鲁西南战役打郓城,我们就是‘围而不阙’。郓城城墙本来就不太坚固,又是掉在我军后面的一个孤点。对于这里的敌人,你再搞什么放口子,算啥子用兵法?

“而鲁西南战役打六营集,我们又采取了‘围三阙一’的战法。这是为了避免敌人自恃还有两个师的兵力,搞‘困兽犹斗’。结果我们把敌人放进一个口袋中,全歼了他两个师。”

刘伯承讲到这里,一下收住口,问各位参谋:“现在,我们已经在运动中把敌人黄维兵团引入了地形对我们十分有利的合围圈内,逮住了老鼠,我们还能放开口子,让它溜走吗?”

刘伯承的讲话,真如一场精彩的军事演说,给参谋们上了一堂兵法课,大家几乎是异口同声地答道:“不能!”

刘伯承根据邓小平、张际春等人的意见,果断地命令各部队猛力合围,并死死地圈住敌人。

各部队接到命令,欢欣鼓舞,摩拳擦掌,马上对黄维兵团的外围部队发起了攻击,无数箭头都向着黄维兵团的中心地带,步步紧逼,很快把敌人压缩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纵横十几里的狭窄地区。

黄维兵团是蒋介石的一支王牌部队,共有12万人,装备精良,战斗力强。但这么多人马被压缩在这么小的地带里,打吧,兵力施展不开;走吧,包围圈如铁桶一般,无法突破;守吧,没吃没喝,兵无战心。黄维只好一次一次地向南京发报。

蒋介石眼见他这个王牌军被围,马上就要被解放军歼灭,急忙派徐州杜聿明兵团和蚌埠的李延年兵团,南北对进增援,希望能把他这块“心肝”救出来。

但是我军早有准备,担任阻击任务的华东野战军,紧密配合,英勇作战,把这两个援敌全部打退。

杜聿明建议蒋介石再调重兵,以压倒的优势兵力向解放军反攻。

刘伯承得知这个情报,对指挥员们风趣地笑道:“蒋介石向来是个开饭馆的,对我们采取‘撑死’政策,一碗一碗地不断送给我们吃,企图胀破我们的肚皮,置我们于死地。杜聿明是蒋介石的小伙计,催他快送,建议蒋介石在一个月内调几个兵团来增援,不知蒋介石作何感想?如果真的把西北、江南仅有的残茶剩饭都搬来,也不过起到一点胀肚的作用。我们是正在发展的青年,绝不怕撑死!”

其实,这时蒋介石已经无什么大兵可调遣了,就是能搬来一些“残茶剩饭”,也无法挽回败局了。

蒋介石一再电令白崇禧派兵北援淮海,可是白崇禧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只派了非桂系的川军第十二军去敷衍一下。

十二军军长杨干才接令后,长吁短叹:“别人不是刘伯承、陈毅的对手,我又有什么办法?”

时机已经成熟,刘伯承、邓小平指挥中原野战军发起了对黄维兵团的总攻。

中原野战军指战员浴血奋战,前赴后继地冲杀,很快使黄维兵团的核心阵地完全暴露在我军火力之下。我军发动了强大的政治攻势。

蒋军官兵见大势已去,纷纷调转枪口,整营、整团、整师向我军投诚。但是黄维拒绝投降,还妄想带领残兵败将突围,当即遭到我军的四面夹击,敌人走投无路,一一做了俘虏。

经过二十多天的激战,中原野战军终于在兄弟部队的配合下,坚决彻底地歼灭了蒋军精锐黄维兵团十多万人,生俘兵团司令黄维。

全歼黄维兵团,加快了淮海战役的进程,接着,华东野战军又全歼了杜聿明兵团,淮海战役宣告胜利结束。

参考资料:《刘伯承传》(当代中国出版社)、《淮海战役的运筹谋划》(国防大学出版社)等

1 阅读: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