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思念在發芽。

阳了了 2025-03-15 08:29:25

桃花红了,杏花白了,乡间田野,沟旁溪边,一丛丛叫不上名的野菜,都齐刷刷地冒出头了。

记忆中,春天是属于奶奶的。老屋后的香椿树发芽了,她就去掐一小把儿,剁香椿酱或是炒鸡蛋。

河边的刺槐开花了,她就去大串大串地撸,回来包菜团、蒸菜饺。

山上的野菜冒尖了,她拿上编织袋,一采就是一下午,葱翠娇嫩的野菜,用水一焯蘸着黄豆酱,能连吃好几日。

春风再次吹开百花,春雨再次洒向大地,我们埋藏了一整个冬天的思念,也都在这个温暖的时节,跟随着万物悄悄地苏醒了。

乡间,一场春雨,如烟似粉,枯树丫间,枝叶泛绿。棵棵椿树吐露新芽儿,起先冒出浅红的叶芽,稍不留意,浅红的叶芽就变成了嫩绿的细叶。对中国人来说,香椿绝对是一个要掐着时辰节气且稍逊即逝的美味。

春分前后,掐一把刚刚发出来的香椿芽头,洗干净,再用烧开的沸水氽烫一会,切成小粒拌老豆腐,芳香四溢。与鸡蛋搭配爆炒,也是一道妙不可言的美味。嫩黄微焦的炒鸡蛋,透着青青郁郁的香椿头,十分诱人。

不过记忆中,奶奶最喜欢剁香椿酱,她把香椿芽切成碎末,放入盐、豆酱、香油拌匀,然后直接在锅里蒸熟。刚出锅的香椿酱椿香味儿浓烈,色泽油亮,夹一小口儿抹在馒头上,别有滋味。这滋味,浓郁了我整个童年。

一把香椿起乡思,旅美作家苏炜在他的散文《香椿》中感叹:在海外生活,很多日常琐细,都可以勾动你的乡思,一瓶泡菜、一包茶叶、一丛竹子、一支牡丹,等等。但是,几乎没有什么东西,比香椿,更带乡土气息而更显得弥足珍贵的了。

在北方,椿树确实有着很重要的地位。旧时人家的房前屋后,都栽有椿树。而且厅堂前还常常设“与阶前兰桂齐芳,应堂上椿萱并茂”的对联,寓意父母平安康健。《庄子·逍遥游》中也有言:“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正是取椿之长寿,以此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春归陌上,年复一年,那些散落在乡野间的椿树今又发芽了。

有时乡愁很大,大到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有时乡愁又很小,小到乡野间的一棵树,一片草。三月底,清明渐近,野地里的艾草泛出最鲜嫩的绿色。

风吹过时,叶片翻转,露出发白的叶背。蹲下身仔细看,就能看到它表面有一层白白的绒毛,煞是可爱。

艾草的味道真是野得很,然而,即使它再野,勤劳智慧的中国人也能把它做成美味。在北方,人们通常用开水把野艾蒿焯熟,捣烂,然后加点玉米面揉成团,做成窝窝蒸着吃,或是做成元宵大小的团团炸着吃。

在南方,鲜嫩多汁的艾草和糯米结合就变成了青团、青果、清明粿,虽叫法不同,但制作方法大同小异。浙江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这样描述:“青糕、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糕团。色如碧玉”。

不同地方的人们会做出不同的形状,有包成圆团形、圆饼状、也有包饺子样。喜甜食的加入芝麻、红糖、山楂、豆沙,吃咸味的可包入春笋、腌菜、香菇、肉丝,最后上笼蒸煮。

出笼时,大大小小的团子,颜色如碧玉般翠绿。咬上一口,一股神奇的油润和淡淡的艾草香扑面而来,仿佛嗅到老家河边那片野艾的香气。不经意间,淡淡的乡愁便在心底涌起,如同春日的江南烟雨,丝丝入扣。

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总有一份情能撼动我们的心。正因如此,所有的花开,都有温馨的理由。所有的新叶,都有浓郁的牵挂。

春天,思念如椿树如艾草,在乡野间默默发芽。纵使食物丰盈的当下,那些深植于心的味道也能勾起我们的记忆。但让人怀念的,不仅仅仅是它舌尖上的美味,而是提醒我们,踏往明日的方向,也不忘昨日的来处。

0 阅读:0

阳了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