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学成先生:中国的文化软实力

阳了了 2025-03-11 21:50:52

《秋水》篇还剩三个小段。下面这一段“庄子钓于濮水”,谈个人的人生观问题。

我们的心放在什么地方?我们的价值观念怎么样?在中国历史上有各种价值取向,但总的来说,无非就是两个方向:一个是入世,一个是出世。入世的,肯定就在功名富贵、酒色财气上用心;出世的,一般都恬淡寂寞、虚静无为。庄子从来就是逍遥派,你要说他纯粹出世,像印度佛教那样,也不是。所以,历代学者给他一句评价是:避世主义。他不像印度佛教的沙门思想,完全离开人类社会,出家苦行。他就是一种避世的姿态,回避社会性。

我多次讲过,一个人有三条命:一是自然生命,就是生老病死;一是社会生命,就是贫富穷达;一是精神生命,简单来说就是喜怒哀乐中的雅俗高低,就是精神生活。道家学说的重点在自然性,儒家学说的重点在社会性,佛家学说的重点在精神性。当然,三家学说也都是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结合的产物,只是侧重点不一样而已。

对一般人来说,生存是第一要义,哪怕你成了亿万富翁,但是一到了肿瘤医院里,你是要这一个亿,还是要你的命呢?我想任何富翁,他肯定都想要命,要那一亿元换来这条命。当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发生矛盾的时候,肯定要保住我的基础,保住我的自然生命。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这个自然生命是很重要的。

当然,也有这样的说法:“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就把爱情看得比生命更高,而自由的精神更胜过一切。这个就看怎么说了,当有了这个生命,生命没有危机感的时候,肯定是功名富贵很重要;当功名富贵得到保证的情况下,精神生命又显得更重要了。一个人没有更高的精神境界,那活得也是没滋没味的。天天跟猪圈里面的大肥猪一样过日子,饱茶饱水的,你说那又有多大的意义呢?但是,自然生命是基础,贫困中的人,饭都吃不起的时候,他肯定第一要求是吃饭,是解决温饱问题。

《论语》里有记载,孔夫子到卫国去,看见熙熙攘攘的人群,于是赞叹了一句:“庶矣哉!”弟子冉有就问:“既庶矣,又何加焉?”孔夫子就说:“富之。”让大家都富起来啊!冉有又问一句:“既富矣,又何加焉?”孔夫子就说:“教之。”要让全社会的人都受教育,让全社会的人都成为有文化的人,有教养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这就是软实力,而且软实力在一定情况下,比硬实力还管用。因为软实力,精神的、文化的这些东西,它是物质文化的源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安定团结,没有软实力维系,是延续不下去的。

在历史上,有许多很强盛的王朝,转眼间就灰飞烟灭了。秦王朝强不强盛?秦王朝非常强盛。蒙古帝国强不强盛?非常强盛嘛。但是,因为软实力、文化的基础不够,所以都预后不良。现在的美国经济、科学、技术都很厉害,而且软实力也强,你看好莱坞多厉害,明星、歌星一抓一大把。但它这些软实力的层面很低,严格来说,还不能生根。真正能在历史长河中扎根的软实力是什么?还是圣贤层面的文化。就欧洲来说,基督教是他们的根本文化意识形态;在中东有伊斯兰教,在东亚、东南亚的佛教世界,则有佛教作为根本。在中国,除了佛教以外,还有孔孟老庄这一套东西。中国的这套软实力,是美国好莱坞之类的软实力望尘莫及的。

现在很多人看中美国那套软实力,忽视了我们中国自身的软实力。中国这一百多年,内忧外患折腾成这样了,但为什么就是弄不倒、弄不垮?就是因为中华民族的血脉里面,流淌着孔孟老庄的这套东西。无论在哪个时代,只要是仁人志士,骨子里面还是孔孟老庄的这一套东西。近代历史上的很多风云人物,尽管有的反对孔夫子,不喜欢孔夫子,但是他自己的血液里面,灵魂里面,仍然浸透了这些东西。所以,我们要看到历史过程中的文化力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道家学说对中国知识分子的影响力。中国历史上那些优秀的士大夫,当他们处于顺境的时候,可以兼济天下的时候,好像没什么道家的感觉。但是处于穷困之时,可以说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会沉浸在老庄学说和佛教里面独善其身。君子见机而行,等以后有机会了,到了可以兼济天下的时候,再把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家的慈悲喜舍这些精神,又融入到他们的施政里面去,去创造新的太平盛世。

0 阅读:0

阳了了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