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连着好几位朋友推荐我一家日料,说难得大浦东也有优秀的寿司了,简直是“浦东之光”,一打听,师傅是晴空出来的,我又有点顾虑,毕竟对上海晴空的印象不太好,但是抱着开放的心态,还是预定了座位,排到了两个月之后……终于在十一月成行。
溪开在浦东源深一家略显老土的酒店,据说酒店的业主是赏识师傅的老客人,特意帮他留了个角落里的铺子,开出这间画风突变的寿司店。
我对这家店的第一个好印象是,没有贪心做二部制,每晚只做一场,定在18:45准时开餐,预定的时候服务员会反复关照客人,尽量六点半左右到场,当天的客人都很准时。
第二个好印象是,师傅一出场就仔仔细细地洗干净手,料理的全程都勤于洗手,很欣赏这个细节。
一聊,原来江师傅的老家在福州,“溪”是他小孩的名字,这间寿司店算是他的另一个“孩子”,福建人好像天然对料理海鲜有几分天赋,酒肴开场就精彩迭出。
生筋子,特意保留八成生的,还有两成低温烫过,橘红柔珠中几粒白点,释出迷人的蛋白质感,搭配海苔和柚子,柚子皮特意在振动中撒落,细碎散得更开。
我好奇店里怎么能拿到新鲜度这么好的鲑鱼卵?师傅自信地拿出了进货的标签,是专门从东京丰洲市场采购的呢。
当季的鳕鱼白子,蜿蜒洁白,细腻柔滑,用苹果醋泡过去腥,令口感更加温和,极具魅惑的精巢。
平政虽说是夏天的鱼,但师傅觉得鱼生质量好,冬天也拿来用,漂亮的淡粉色,切分两个部位,腹部肥,有高雅的油香,背部薄, 一片吃原味,一片卷海胆,也是花了心思。
一道螺贝双拼,北海道的虾夷法螺,薄切后用刀背轻轻敲打,击发脆硬质地,石垣贝则狠狠摔向案板,唤醒脆嫩质感。
一片蘸酱油,一片海藻盐,我说我更加喜欢石垣贝,甜软又多汁,还能吃到毛茸茸的感觉,师傅无奈笑说:“虾夷法螺的价格是石垣贝的十倍呢……”
金吉鱼,一夜干,鱼肥壳脆薄,皮下一层油,搭配的山葵渍淮山,是专门从筑地鱼市外场买来的,滑润得刚好融合油脂。
蟹料理一口气用到了三种蟹,松叶蟹做唐扬,油炸小丸子里拌进牛奶和洋葱,酥暖又香口,淡水大闸蟹和海水香箱蟹都正当季,取饱满的蟹黄蟹膏,拆一盘华丽丽的蟹粉。
装盘后磨些许甘栗,甜味飘零……这蟹膏实在太壮,我不得不问师傅多要了一碟醋,吃成了习惯的上海味道。
至此,我大致明白了朋友这样形容他们家,“开在浦东嘛,为了抢客户,拿货狠、利润薄……”
跟着进入寿司的环节,店里用新旧混合的越光米调和红白醋煮饭,可惜师傅的舍利不是我喜欢的风格,米饭的颗粒感不强、绵软无力、酸度也不太稳定,最终还是胜在了鱼生。
熊本的白甘鲷,据说珍稀,用昆布浅渍,略带筋络。
赤身闪出一丝金属感,鲜甜与咸酸形成对比。
中腹下刀切断筋,更利于挂酱油,自家熟成了六天,感受风味的微妙变化。
小竹荚是来自鹿儿岛的“出水竹荚鱼”,海味浓郁肉细腻。
沙丁鱼本是廉价小鱼,竟然安排为寿司的高潮,鱼用盐和昆布腌渍,表面油润,内含血色,“像这样不起眼的光物都能处理好,才是一间寿司店的高度啊。”
另起一段,迎来枪乌贼,简洁的十字刀,厚韧带弹。
北寄贝稍烫,灰中透紫,口感脆甜,裙边还做了个可爱的串串。
呼应之前的中腹,转换到脂肪更多的蛇腹,师傅有细细去筋,令口感更柔滑丰腴。
海胆,没有俗套地堆砌一排做手卷,而是做军舰,虽然包得不怎么样,但考究在海苔,小师傅在一旁现烤,干脆利落。
星鳗同样踩准时间点烤好,热烫酥软,鳗鱼汁并非常见的浓甜,而调得清淡,是自家的风格了。
最后把河鳗盛在的豆腐皮里,以甜咪咪的稻荷寿司结尾。
店里的玉子烧也很特别,分为厚玉和薄玉,厚玉薄,蛋液有柔软的层次感,薄玉凉,调进了虾浆和芋泥,微甜淡鲜收场。
结账1680一位,相比千元以下的寿司,这里的出品更加扎实,对比人均两千的日料,可以说诚意满满,我们身边的熟客当场又预定了两个月后的空位,如果上海的寿司都能这般稳扎稳打,也是蛮不错的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