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是像汉武帝一般的“神迹之子”,他以匈奴人的身份重建了汉国

书兰聊历史 2023-02-16 15:10:09

前言:提起匈奴人,相信很多人会想到霍去病的那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自打汉武帝依托霍去病和卫青等名将对匈奴发起全面战争后,中原王朝愈发自信,匈奴人则愈发衰颓。想当初汉高帝刘邦经受“白登之围”,整个大汉王朝谈匈奴则色变,不到百年的时间,霍去病则上演了一出“封狼居胥”。

此后,陈汤又来了一个“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及至东汉中后期,依然有窦宪的“燕然勒功”。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怎么都不会想到自己曾经视为毕生大敌的匈奴会在四百余年后会出现一个和他一样的“神迹之子”,并且这个匈奴人拥有和他一样的“刘”姓,不止如此,这个匈奴人竟然在东汉灭亡八十多年后重建了汉国。今天我们就一起了解一下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匈奴人。

刘渊画像

一、从“神迹之子”到“吉祥物”

1、伴“神迹”而生

曾经不可一世的匈奴帝国在强大汉朝的持续打击下,不可避免地衰败了,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及至汉末三国时期,匈奴人依然小动作不断。公元216年,曹操为了强化对匈奴人的管控,将早前内附的南匈奴分为五部,同时令呼厨泉单于入质中原。30多年后,邓艾注意到呼厨泉之侄刘豹(时任左部帅)不甘寂寞,不断整合五部匈奴,于是建议当权的司马师将刘豹所部一分为二。

邓艾的这招釜底抽薪之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迟滞了南匈奴的发展,可是多少有些治标不治本,毕竟分化敌人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消灭敌人,而非让敌人一个劲地分分合合,如果哪天压不住敌人,敌人不愿意分了呢?或许邓艾想的是等把蜀汉和东吴都收拾了后,再来给刘豹等人最后一击,可已经和司马氏结下梁子的刘豹等人会乖乖地引颈受戮吗?即使刘豹等人愿意,他们的子孙又愿意吗?

三国时期的五部匈奴

传说刘豹的妻子呼延夫人因为一直没能为刘豹生下一个儿子,而到龙门祭神求子,当时意外出现了一条头生两角的大鱼,祭师们纷纷说这是上天降下的祥瑞,一定可以让她如愿以偿。待她回家后,当天晚上竟然做了个梦,梦见那条大鱼化为人形,只见大鱼左手拿着一个鸡蛋状的物体,闪闪发光,然后走到她跟前,把东西交到了她手上,告诉她这是太阳的精华,只要吞下就可生下一个贵不可言的孩子。

呼延夫人醒后,将梦境告诉了一旁的刘豹,结果刘豹亦想起曾有算卦的人说他会有显贵的子孙,夫妻二人这么一结合,大喜不已,13个月后,呼延夫人竟然还真的诞下一子,刘豹为这个“神迹之子”起名为刘渊。这个故事肯定是水分满满的,亦如汉景帝的王美人梦日而生汉武帝刘彻。这倒不是说“神迹之子”是水货,以史官的惯用笔法来说,只有非同凡响之人物,才有资格伴“神迹”而生。

刘渊之父—刘豹

2、质于西晋

刘渊大概率不知道自己是“神迹之子”,他只知道司马氏在打压他们匈奴人,他只有尽快强大起来,才能“翻身农奴把歌唱”。他从小就开始钻研中原文化,拜上党大儒崔游为师,苦学儒家经典,期间不忘学习各种兵法和史籍,同时积极结交并州士族子弟,比如出身太原王氏的王浑等。通过学习历史,他发现汉初的陆贾等人因为武功不行而未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另有灌婴等人则是因为文才不行,故而他选择了文武兼修。

年龄稍长点,他不得不像父辈们一样到洛阳当质子。他在洛阳看着花,中原人则在旁边看着他。当时中原的贵族大臣特别喜欢来自五部匈奴的胡奴和胡婢,史载陈群之子陈泰在担任并州刺史期间,很多“京邑贵人”让他在辖区内帮忙弄一些有匈奴血统的奴婢。这些中原贵族不外乎是想着通过支配匈奴人来满足自己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刘渊的匈奴贵族身份摆在那里,他倒不会和那些奴婢一样低微。

刘渊文武兼修

刘渊在洛阳除了看花之外就是参加司马氏组织的各种典礼,以匈奴首领之子的身份给司马氏唱赞歌,然后按部就班地接受司马氏的各种赏赐,如同“吉祥物”一般陪着司马氏演戏。甭管他心里有再多的不满,可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除了服从,他又能做什么呢?好在他的人缘还不错,动不动就有大臣愿意帮他,比如前面提到的王浑和其子王济,以及李熹等人。王浑曾多次在司马炎面前为他说好话,使司马炎对他观感挺好。

王济曾力谏司马炎让刘渊参与平吴之战,李熹亦曾建议让刘渊率军平定凉州之乱,如非有人总拿“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说事,司马炎就答应了。这些人愿意帮刘渊倒也不全是因为私交,他们主要是看重刘渊的身份,毕竟他们都是并州人,与匈奴五部交好能够更好地保障他们家族的利益。要说刘渊确属英才,他都这么藏拙了,司马炎的弟弟司马攸依然看出他是个隐患,只可惜司马炎没听司马攸的劝,不然也就没有后面的事了。

西晋早期的五部匈奴

二、扛起“兴复汉室”的大旗

1、乘晋室之衰而立大业

公元289年,刘渊迎来了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他被司马炎任命为匈奴北部都尉。他在任上充分运用自己早前所积累下的各种知识,以刑法来约束原本松散的部众,以诚信和大方来处理人际关系,一时间,五部匈奴中的头面人物纷纷聚到他的麾下,即使是河北等地的士族子弟亦不辞辛苦地到他的辖区增长见识。他的卓越表现引起了很多权贵的关注,其中就有成都王司马颖。

西晋自司马炎去世后,朝局未得一日安宁,外戚杨骏、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皇后贾南风、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和长沙王司马乂如走马灯般轮流把持朝政,期间负责镇守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力谏朝廷将原本因为有部众叛逃出塞而被免官的刘渊任命为监五部军事,目的自然是为了让刘渊以及刘渊背后的匈奴势力支持他。刘渊为了有更大的舞台,倒也愿意投桃报李。

西晋八王之乱的人物关系图

司马颖得势期间,刘渊再也不是那个处处被提防的匈奴人了,他被司马颖一路提拔为北单于。当时并州的匈奴贵族看中原混战不休,已经滋生出了叛晋的念头,差的只是一个声望与才能俱佳的“带头大哥”,刘渊无疑是他们最好的选择,他们自发地拥戴刘渊为大单于。刘渊倒是没有像族人那般“激动”,在他看来,五部匈奴虽说在并州有优势,可放眼整个北方,他们的势力终究单薄了点。

他需要一面有凝聚力的旗帜,经过再三考虑,他选择了“汉”。公元304年,一众匈奴贵族请求给他上帝号,他认为司马氏尚存,不能受制于虚名,由此选择称汉王,旨在淡化中原人的敌意,争取更多人的支持。他给汉室的“三祖五宗”立庙祭祀,并追尊后主刘禅为“孝怀皇帝”,俨然成为了汉室的继承人。他的思路无疑是正确的,史载当时有大批的士族和寒门子弟投奔他。

刘渊的汉国

2、壮志未酬

公元305年,也就是刘渊称王的第二年,他开始对外发力,他的军队戮力向南,夺取了河东地区的控制权,兵锋直接威胁洛阳,像河北的石勒、青徐的王弥和上郡的四部鲜卑等势力纷纷归顺于他。他越强,司马氏则越弱,当这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到了一定程度后,他大大方方地把自己的王位换成了皇位。他因此成为了中原大地上第一个登上皇位的胡人,仅此一点,他就很了不起。

他为了强化汉国的统治力,采用了“胡汉分治”的方式,以汉法管管汉人,以胡法管胡人,他知道自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很多治国良策需要自己去花时间摸索。可上天已经给不了他多少时间了。常年的劳心劳力让他的身体一日不如一日,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有很多,他结合自己所剩的时间,选了其中一个最有把握的,那便是彻底解决猫在洛阳的西晋王朝,只要西晋在,他就不是正统。

刘聪时期的汉国

刘渊先后多次派大军攻打洛阳,可惜都没能如愿。公元310年,刘渊抱憾而终,他留下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烂摊子。仅一个皇位继承问题就闹出了大乱子,好在其子刘聪靠着拳头硬及时上位止乱。据说刘聪也是“神迹之子”,他甫一继位,便令各路大军继续围攻洛阳,拿下洛阳后,城中的晋怀帝和传国玉玺均成了他的掌中之物了。接着,他又派大军攻入关中,一举拿下长安,俘虏了城中的晋愍帝,西晋自此灭亡。

他也算是告慰了刘渊的在天之灵,可他很快便志得意满起来,一头扎进了后宫,忘记了地方上还有不是那么忠心的王弥和石勒等势力,这样不出问题才怪。没多久,氐、羌反叛,汉国实力一落千丈,他也病逝了。再后来,权臣靳准亮相,汉国宗室子弟惨遭清除,就连刘渊和刘聪的坟墓都被掘了。所幸远在长安的刘曜躲过一劫,并登上了皇位,可惜他在把国号改为“赵”后,被石勒所灭。刘渊所创下的基业算是亡了。

前赵终被后赵所灭

结语

要说刘渊的一生确实很传奇,他的匈奴血统,他的姓氏,他的功业和他的志向组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极有代表性的乱世英雄。尤其是他的志向,在他之前,无论是匈奴人,还是鲜卑人,想的无非是建立一个幅员辽阔的游牧帝国,正如他的族人曾建议他“复呼韩邪之业”,可他却认为大丈夫应当成就像汉高帝刘邦和魏武帝曹操那样的伟业,呼韩邪只是一个“何足效哉”。

自他之后,羌、氐和鲜卑等族人皆有了新的方向,那就是入主中原,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他打开了“戎狄乱华”的潘多拉魔盒。然而他们都忘了华夏文化的强大力量,纵使他们在某个时间段占有军事优势,可他们的人口始终是劣势,无论他们保留草原文化,还是吸收中原文化,他们的军事优势都会逐渐消失,然后反复轮替,一个接一个地被华夏文化所同化。

参考文献:

《晋书》

《汉赵国史》

《十六国春秋》

1 阅读: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