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俗话说,独木不成林。一个好汉三个帮,华夏文化中向来非常重视人及人的作用。遍观古代那些“大有为之君”,他们身上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那便是“知人善任”。比如说唐太宗李世民,他在还是秦王的时候,就知道广纳人才,等他自己可以做主的时候,切实地做到了“朕所举者,非朕独私,以能益百姓也”。唐太宗在人才的培养、选用和管理方面确实有自己独到的地方。
正因如此,他的麾下人才济济,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称得上是唐朝第一。人才的鼎盛造就了辉煌的“贞观之治”,而此伟大的时代又让这些人才英名不朽,时代与人才互相成就。就拿贞观时期闪亮登场的薛仁贵来说,他原本只是一名稼穑农夫,结果在因缘巧合之下投身于军旅,并最终成长为家喻户晓的大唐名将。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近那段金戈铁马的伟大历史,领略一番白袍战神薛仁贵的风采。
白袍战神—薛仁贵
一、生在大唐,为大唐而战1、龙门仁贵少年勇,破阵名显辽水旁
公元644年,唐太宗李世民在收拾完突厥、土谷浑、薛延陀和高昌等外部势力后,将目光投向了那个曾经把隋炀帝搞得“国破山河在”的高句丽,派张士贵等人到各处征集粮草,招募军士,以备大战所需。当张士贵来到河东绛州(今山西新绛)竖起招兵大旗时,已逾而立的山西农民薛仁贵正苦于先人坟墓远在家乡之外,一心想着让先人落叶归根。
薛仁贵出身于关西六大姓之一的河东薛氏,这个家族不同于一般的世家大族,“尚武”之风颇盛,孕育出了不少名将,比如薛仁贵的六世祖薛安都,此人曾效力于刘宋王朝,在元嘉北伐期间有一次竟然解开盔甲,身着单衣,单骑冲阵,四进四出,将北魏大军搅得人仰马翻。但凡人丁兴旺的大家族,总会有些支脉的发展不尽如人意。薛仁贵因其父薛轨早逝,日子过得就很凄苦。
贞观初期形势图
好在他虽说为了生计而躬耕陇亩,但是从不敢忘记祖辈们的赫赫武功,为此而勤于练武,只待有一天可以像祖辈们一样建功于沙场。就在他犹豫是否先行搁置迁徙先辈墓葬而去参军之时,他的妻子柳氏及时助他拿定了主意,正所谓“君盍图功名以自显,富贵还乡,葬未晚”。都说每一位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位伟大的女人。如果不是柳氏,薛仁贵或许就埋没于田亩之中了。
薛仁贵在柳氏的支持下,把握住了人生中最为关建的一个选择。翌年,准备充分的唐太宗御驾亲征高句丽,薛仁贵由此跟着张士贵来到了辽东战场。适逢张士贵率军攻打安地城,其麾下郎将刘君邛不幸中了埋伏,情况不容乐观,无人敢去营救,眼看刘君邛所部即将全军覆没,薛仁贵这个“初生牛犊”单骑闯阵,于层层敌军之中将敌将斩于马下,由此开启了他那梦幻般的军旅征途。
薛仁贵弃农投军
2、太宗亲见语激赏,不喜辽东喜薛郎
都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并非所有的人才都能有幸被伯乐赏识,甭管是多大的人才,要想不被埋没,有时候需要适当地对自己进行包装,正所谓,“酒香也怕巷子深”。别看薛仁贵是武人,可他的“花花肠子”也不少,挺会包装自己的。古代军界里长期流行这样一句话,“将军不敢骑白马,盖惧其易识也”,意思是说将军在着装上尽量少一点辨识度,不然容易成为敌军的活靶子。
薛仁贵不这么想,他每逢作战,总喜欢穿上那身拉风的白色战袍,并且因此很快就入了唐太宗的眼。公元645年6月,唐军进抵高句丽重镇安市城下,高句丽方面派出25万大军依山驻扎,决心抵抗到底。唐太宗不敢大意,亲自带人查探四周地形,心里有了数后,便命令各军将领率军分头进击,以避敌军之优势。薛仁贵适时以一身白色战袍直冲敌军大阵。
唐太宗李世民亲征高句丽路线
薛仁贵手持方天画戟,腰挎长弓,不避敌矢,在敌军大阵中横冲直撞,仿佛是从天而降的白衣战神。薛仁贵冲到哪里,哪里的敌军就畏惧而逃,四周的唐军眼看薛仁贵这么猛,纷纷主动以他为核心,跟着他一道撕开了敌军大阵,使敌军左右不能相顾,大败而逃,唐军由此取得了著名的驻跸山大捷。唐太宗自己就是军事奇才,早就见惯了大场面,可他看到薛仁贵这么个打法,也是震惊不已。
大战甫一结束,唐太宗当即让人召薛仁贵面圣,一番嘘寒问暖后,下令将薛仁贵从大唐小兵提升为游击将军。时值寒冬来临,唐军的补给愈发困难,唐太宗便下令班师,途中始终难以忘却那抹英勇的白色,便再次召薛仁贵谈话,期间给他说了很多话,最感人的当属“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鉴于交谈愉快,唐太宗下令将薛仁贵破格提拔为负责镇守玄武门的中郎将。
唐太宗李世民画像
二、生在大唐,与大唐风雨同行1、年逾不惑掌帅印,从此威名振四方
公元666年,唐高宗鉴于高句丽内乱不止,遂再度出兵攻打高句丽,决心彻底解决此患。当初被李世民另眼相看的薛仁贵业已成长为一名骁勇善战的猛将。他每战必身先士卒,连战连捷,或“斩首五万余级”,或“拔三城”,或“遇贼辄破”,堪称唐军的“无畏先锋”。公元668年,薛仁贵一路打到平壤城下,成功与李绩率领的主力大军合力攻占平壤,高句丽宣告灭亡。隋唐几代皇帝孜孜以求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唐高宗为了加强对高句丽故地的管理,将其地划分为9个都督府,统归于安东都护府管辖,第一任都护魏哲刚上任没多久就病逝了,最关建的第二任都护正是薛仁贵。他在任期间注重团结包括高句丽人在内的各族百姓,不搞歧视,精于地方治理,使得高句丽人非常庆幸有薛仁贵这么个主官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忘却了亡国之痛。
唐高宗所设安东都护府
也是时势造英雄,如果放在承平年代,甭管薛仁贵多能打,也没用武之地。唐高宗在位期间,唐军四面出击,威震八方,武功赫赫。这个时期的字典中写满了“征服”二字,对薛仁贵来说,这无疑是最好的时期。就在高句丽灭亡的7年前,薛仁贵率军奔向天山一带,奉命攻打九姓铁勒。两军遭遇于天山脚下,都没把对方放在眼里,心急的铁勒准备先教薛仁贵做人,派出数十名骑士到阵前邀战。
薛仁贵是人狠话不多,当即拿出弓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连发三箭,每箭一出,必有一名骑士中箭坠马,整个战场一时间安静得可怕,幸存骑士纷纷下马投降。薛仁贵趁势率军直冲敌军大阵,将九姓铁勒打得“不复为患”。唐军将士出于对他的崇拜,不约而同地高唱着“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薛仁贵不仅军事才能卓越,其保身之道也研究地很透,比如纳铁勒美女为妾,收铁勒贵族的钱财等等。
薛仁贵大战铁勒大将
2、万言难书勇烈事,画戟白袍永留香
薛仁贵在作战之余,尽力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避免被坑。然而薛仁贵一生中最大的一次败仗依然是被队友所坑。唐高宗在位期间,吐蕃和大唐之间的关系不大友好,主要原因在于两个王朝都处在上升期,都需要拓展发展空间。公元670年,吐蕃再度向西域出兵,攻占了不少城池。唐高宗决定好好教训一番吐蕃,变被动为主动,以薛仁贵为主帅,进攻吐蕃本土。
唐高宗给薛仁贵的这个军职称呼里面含了“逻娑”这两个字,摆明是告诉世人,他有一战定乾坤,彻底消灭吐蕃之意图。薛仁贵对此也是心领神会,到任之后丝毫不敢懈怠,只可惜朝廷给了他一个正宗的猪队友—副总管郭待封。此人是唐初名将郭孝恪之子,典型的虎父犬子,凭借混资历混上的一个副总管。他自己无才也就算了,他还瞧不起平民出身的薛仁贵,史载他“多违节度”。
薛仁贵率军进攻吐蕃
唐军在进入青藏高原后,开始也算顺利,后来为了攻打乌海城,薛仁贵自己率主力奔袭乌海,另让郭待封率军在大非川(在今青海中部)设栅固守,以作策应。这种分兵的道理主要在于乌海地势险要,唐军一旦带着众多辎重前行,很容易进退失据,像这样把辎重留在后方,主力军便能够以速度换时间,打敌人一个出其不意。可郭待封硬是把薛仁贵的军令当耳旁风,偏要带着辎重冒进,结果引发全局崩溃。薛仁贵战后被追责,沦为一介庶民。
公元681年,唐高宗念及薛仁贵之功,重新起用他为瓜州长史,此时的他已经是68岁的花甲老人了,或许君臣二人都知道这将是他的最后征程。翌年,突厥人进攻云州(今山西大同),薛仁贵奉命驰援。突厥人在见到援军后,对着唐军大声问道,“唐将为谁?”薛仁贵高冷地应声道,“薛仁贵”。突厥人不敢相信,于是薛仁贵摘下了头盔。突厥人看清真容后,大惊失色,甚至有人下马叩拜。薛仁贵趁势发起进攻,取得了云州大捷。
云州之战
结语云州大捷是薛仁贵的终局之战,他以行动告诉世人,甭管多大年纪,只要有心报国,依旧可以建功。翌年,薛仁贵逝世,享年70岁。回顾他的一生,不可谓不精彩,30岁的时候还只是一名农夫,30岁之后却迅速成长为一代名将,从东边的高句丽,到西边的铁勒,他的名字响彻寰宇,令无数人闻风丧胆,或者说他的名字不光代表他自己,还代表了无坚不摧的大唐雄师。
正如清初史学家谷应泰所说,“遥传仁贵,咋舌称神”。薛仁贵以一己之力成就了战神之名,让唐军闻之倍加鼓舞,让敌军闻之心惊胆战。唐朝的伟大离不开薛仁贵的一份功劳,致敬那个伟大的时代,致敬薛仁贵和所有沙场征战的唐军将士。
参考文献:
《旧唐书》
《唐实录》
《资治通鉴》